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比较凝血酶注射与局部加压方法对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因介入操作引起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38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组(A组)及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治疗组(B组),每组19例。采用CDFI检测治疗前后假性动脉瘤的体积、异常通道的口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治疗后闭合时间等参数。治疗后即刻、3 d、7 d随访观察。结果A组异常通道闭合时间为(4.0±1.7)m in,较B组(3.6±3.0)d明显缩短(P=0.000)。3 d后随访,A组有效例数19例明显高于B组的13例(P=0.020)。7 d后随访,两组平均血肿体积(26±15)mm3,较术前(34±18)mm3明显缩小(P=0.000),A组平均缩小(9.4±8.6)mm3,与B组(8.6±8.7)mm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784)。B组中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CDFI可以客观评估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形态学及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超声引导下,假性动脉瘤内凝血酶注射治疗效果优于超声引导的局部压迫治疗。  相似文献   
72.
重症脑功能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重症脑功能损伤准确、客观、可靠的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临床指标和脑电图(EEG)、脑干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经颅超声多普勒(TCD)等实验室评价指标,对21例重症脑功能损伤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重症脑功能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心跳骤停、急性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休克。21例患者中,评定为脑死亡者7例,全部临床评价指标和至少3项实验室评价指标符合脑死亡判定标准,评定后1~18d心跳停止;评定为植物生存状态者7例,临床与脑电生理评定结果大致吻合,其中6例大脑半球功能受累较轻(EEG Ⅰ级),脑干功能损伤无一避免,主要表现为BAEP的Ⅴ波异常;其他7例中脑功能的临床和实验室评定结果不佳,临床死亡5例,另2例脑干和脊髓活动大多存在,EEG、BAEP和SLSEP结果较好(Ⅰ或Ⅱ级),分别于2周和3个月后意识恢复。结论 临床指标与实验室指标的结合以及实验室指标的相互补充,使脑功能判断更加客观、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3.
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内乳动脉血液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价冠状动脉架桥术(CABG)前后左侧内乳动脉(LIMA)桥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选择5.0~12.0MHz超宽频线阵探头,对42例(男性32例,女性10例,年龄42~78岁,平均62.3±9.4岁)CABG采用LIMA桥治疗的患者,分别检测LIMA的管径、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和收缩/舒张流速比值(S/D),比较手术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1)手术前后LIMA多普勒频谱明显改变,由术前的收缩峰高尖的阻力型转变为术后舒张期流速升高的相对低阻型血流频谱;(2)术后EDV明显升高,术前7.79±4.85cm/s,术后17.4±10.35cm/s(P=0.000).PSV、RI和S/D比值下降(P=0.001,P=0.000,P=0.000).结论术后LIMA舒张末流速的升高、RI和S/D减低的相对低阻力型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是评价LIMA桥通畅的重要指标,CDFI是CABG术后检测LIMA桥功能的可靠手段.  相似文献   
74.
患者女,77岁。头晕、头痛、睡眠障碍伴视物不清10余年,近日加重来院就诊。TCD所见: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正常,PI值及声频未见异常。右侧椎动脉颅内段血流方向逆转,流速减低,左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正常,频谱形态异常,波峰圆钝,P  相似文献   
75.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炎后门静脉高压症的多重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2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12例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脾静脉、门静脉管径缩小(P<0.05),门静脉、脾静脉流速流量明显增加,呈高动力状态.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脾静脉、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5),血流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若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联合运用可缓解门脉系循环高动力状态、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76.
评估颈内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多普勒血流参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不同颈内动脉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选择及其取值对诊断狭窄程度的准确性.方法检测91例脑血管病患者的140支颈内动脉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ICA)、舒张期末流速(EDVICA)、颈总动脉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CCA)、颈总动脉远段舒张期末流速(EDVCCA)、狭窄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DIS)、狭窄远段舒张期末流速(EDVDIS),计算PSVICA/EDVIC、PSVICA/PSVDISEDVIC/EDVDIS、PSVICA/PSVCCA、EDVICA/EDVCCA、PSVICA×EDVICA.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计算PSVICA/PSVCCA、EDVICA/EDVCCA、PSVICA/EDVCCA、PSVICA×EDVICA,并计算上述参数不同取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准确的参数依次为PSVICA/PSVDIS、PSVICA、PSVICA×EDVICA、EDVICA/EDVDIS、EDVICA.结论 PSVICA/PSVDIS、PSVICA、PSVICA×EDVICA、EDVICA/EDVDIS、EDVICA是评估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较准确的多普勒血流参数,不同参数取值的确定应根据临床需要而确定.  相似文献   
7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临床常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高血糖能促进血管病变而致组织器官缺血,晚期可发生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加强对糖尿病引发的大血管病变的研究,探讨其危险因素及发病机理、寻求最恰当的诊断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并发脑、颈动脉及周围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改善预后十分必要。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可以通过血管超声、DSA、CT血管成像(CTA)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进行检查。我们仅重点就血管超声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检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8.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1-2]。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  相似文献   
79.
正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基于导管的超声装置,该技术借助介入放射学方法将超声导管直接置入血管中,可显示血管内影像,检测血管壁性质等,已在心脏与外周血管疾病领域显示出其优势~[1-2],但在脑血管疾病的诊疗领域尚属探索阶段。DSA被认为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传统的依靠动脉直径狭窄率来评价颅内外血  相似文献   
8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受累血管分布特征与脑缺血发生率的差异性。 方法纳入2005年8月至2013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连续住院观察,临床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主动脉弓上血管大动脉炎性病变患者共84例,年龄11~70岁,中位年龄39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CDFI)检测比较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病变受累动脉、分布特征与脑缺血症状(短暂脑缺血发作、头晕、晕厥、双眼或单眼黑朦等)发生率的差异性。 结果924支(84例)弓上血管中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累及352支(38.1%),其中女性患病率(92.9%)明显高于男性(7.1%)。颈总动脉(CCA)病变累及发生率为94.0%,其次锁骨下动脉(SA)为82.1%。双侧CCA病变检出率高于双侧SA病变,分别为75%、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32,P=0.003)。左侧CCA与SA的同时病变检出率高于右侧CCA与SA同时病变检出率(64.3% vs 56.0%,χ2=12.777,P=0.001)。同一个体存在≥3支动脉病变者占69.1%(58例),明显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30.9%(26例)。双侧CCA、双侧SA、右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左侧CCA和SA同时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74.6%、78.6%、76.5%、76.4%,而≥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69.1%,显著高于<3支动脉病变者脑缺血发生率30.9%(χ2=6.674, P=0.010)。 结论CDFI对主动脉弓上大动脉炎性血管病变分布特征的研究,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变血管,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