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目的探讨褪黑素通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机制对脑缺血-再灌注(IR)小鼠的作用。方法通过线栓法建立小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IR模型,对190只小鼠经腹腔注射褪黑素和侧脑室注射SIRT1抑制剂EX527,剔除死亡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R组、褪黑素组、褪黑素+EX527组、EX527组各40只,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干湿比重法测定脑水肿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和胞质SIRT1、Ac-P53、Ac-核因子κB(Ac-NF-κB)、BCL2、BAX蛋白以及细胞色素C蛋白表达。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4组间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和脑水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452、23.622和18.786,均P0.05)。4组SITR1、Ac-P53、Ac-NF-κB、BCL2、BAX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 348.158、1 434.841、7 042.563、14 627.128和691.475,均P0.05)。4组小鼠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活性氧和复合体Ⅰ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8.454、33.728和29.716,均P0.05)。(2)与IR组相比,褪黑素组的脑梗死体积缩小(32±5)mm~3比(57±5)mm~3,P0.05);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降低(2.4±0.3比3.5±0.3,P0.05);脑水肿减轻(80.2±0.9)%比(83.9±1.2)%,P0.05);SIRT1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增加(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Ac-P53、Ac-NF-κB的表达减少(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和细胞色素C水平提高(P0.05);胞质活性氧产物和细胞色素C水平降低(P0.05)。(3)与褪黑素组相比,褪黑素+EX527组的脑梗死体积增大[(42±5)mm~3比(32±5)mm~3,P0.05];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增高(3.2±0.3比2.4±0.3,P0.05);脑水肿加重[(83.4±0.8)%比(80.2±0.9)%,P0.05];SIRT1和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减少(P0.05);促凋亡蛋白BAX和Ac-P53、Ac-NF-κB的表达增加(P0.05);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复合体Ⅰ活性和细胞色素C水平降低(P0.05);胞质活性氧产物和胞质细胞色素C水平提高(P0.05)。结论在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中,褪黑素通过激活SIRT1信号通路,减轻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和细胞死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对健康人足三里穴区局部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方法:对10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提插补法、提插泻法、平补平泻手法以及针刺不行手法及不针刺干预,应用激光散斑血流监测视频系统监测上述不同手法针刺健康人体足三里穴后即刻,针后5、10、15、20、25、30 min穴区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果:针刺即可使足三里局部皮肤血流灌注量增加,其中提插补法及提插泻法更为明显,且补法组血流灌注量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泻法组.结论:针刺手法操作可明显提高健康人足三里皮肤血流灌注量,且补泻手法不同,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38例。2组均采用康复训练,研究组另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治疗,2组均干预3周。比较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分、手功能Brotez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28.73±4.88、84.32±15.27、27.28±4.83、81.47±12.81)高于对照组(24.62±4.35、76.15±13.44、23.54±4.19、73.58±12.25)(P<0.05)。结论 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可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经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前、后其代谢标志物的变化,筛选出诊断标志物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 方法 选取36例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族别与患者匹配的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入选后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支持性治疗基础上辅以高压氧及清开灵药物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同时采集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静脉血,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各组对象血清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有显著差异的特异代谢标志物。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找出与疾病相关且具有诊断意义的代谢标志物,并观察上述诊断标志物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11.08±1.89)分]较治疗前[(9.83±1.89)分]显著升高(P<0.05),昏迷程度明显改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共有21个潜在代谢标志物有显著差异,其中ROC曲线下面积(AUC)>0.85且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代谢标志物共有8个(分别是肌酸、脯氨酸、尿酸、乙酰-L-肉碱、组氨酸、脯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及9E-十八碳烯酸),经治疗后上述代谢标志物均发生明显回调并趋于健康对照组水平。AUC更接近于1的诊断标志物共有4个(分别是脯氨酸亮氨酸、9E-十八碳烯酸、尿酸及乙酰-L-肉碱),可用于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 结论 高压氧联合清开灵治疗能改善脑外伤致意识障碍患者的昏迷程度,纠正患者体内代谢紊乱,加速患者促醒。代谢组学筛选技术为识别脑外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内源性代谢异常、指导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5.
针刺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然而其作用规律、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江教授团队,长期以来围绕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开展合作研究,构建了常见针刺手法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解析了针刺手法操作过程,实现了针刺手法的科学表征;揭示了基于神经电信息的针刺手法部分作用规律;刻画了针刺手法电信号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明确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神经电信息编码存在差异,是针刺手法效应差异的机制之一。研究成果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奠定了提供了实验依据,对针刺手法的传承、应用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运用提插补法、提插泻法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区时,支配该区域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以冀揭示不同针刺手法诱发的针刺电信息规律。方法: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运用针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观察支配足三里穴位区域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变化。结果:提插补法运针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22.01±4.63)pulses/3s;提插泻法刺激时,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平均峰电位数为(14.79±2.87)pulses/3s,2种手法的放电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插补法和提插泻法运针刺激时,支配足三里穴区的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放电明显增加,且提插补法放电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7.
软骨损伤是骨关节炎(OA)进行性发展的关键病理机制。减缓软骨损伤,加速软骨修复是治疗OA的有效策略。针灸广泛用于OA的治疗,具有软骨保护作用。本文从软骨细胞稳态、细胞外基质代谢以及OA微环境3个方面,就针灸抑制软骨损伤的机制进行综述,并提出线粒体内源性途径及外泌体工程作为针灸治疗OA的研究方向,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
目地观察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淋巴瘤35例,采用MAC预处理方案,用自体淋巴瘤抗原致敏DC-CIK细胞,于移植预处理后5—10d,将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结果35例难治性淋巴瘤中,29例完全缓解(82.86%),4例部分缓解(14.43%),移植过程中死亡2例(5.71%)(均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所有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例均随访3—49个月:4名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6、10、13个月后病情进展死亡;完全缓解患者中有3人于移植后11、17、20个月再次复发死亡;现存活26例。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高于单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科2000-2011年采用异基因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HLA配型全相合(6/6相合)10例,5/6相合5例,4/6相合2例.预处理方案采用环磷酰胺120 mg/kg分2d静滴,马利兰12~ 14 mg/kg分4d口服,氟达拉滨30 mg/m2×5 d.全相合供体采用CsA+ MTX+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不全相合供体采用ATG+ CsA+ MTX+ MMF预防GVHD.移植物均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加骨髓.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发生急性GVHD 9例(52.94%),发生慢性GVHD 11例(64.71%).随访12 ~ 120个月,6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8、11、15、19、21、34个月疾病复发而死亡,3例患者死于GVHD合并感染,余8例健康存活.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素食饮食对慢性透析患者营养状态和心血管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63例受试者,包括素食组(21例)和非素食组(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肱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检测.血标本于纳入研究的第1天早上空腹采集,包括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常规、血清白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素、尿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标准蛋白代谢率、血25(OH)D、血脂.详细记录24 h的饮食情况.结果 与非素食组相比,素食组体重、体质指数、血磷、尿素氮、血肌酐、维生素D、尿酸、白蛋白水平及标准蛋白排泄率显著降低(P<0.05),baPWV显著升高(P<0.05),校正年龄、白蛋白、透析前收缩压、透析持续时间后,素食饮食仍然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慢性透析患者若长期素食饮食可能会导致亚临床蛋白质营养不良和维生素D缺乏,这种影响会抵消其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