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2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山东省家猫检出汉赛巴尔通体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汉赛巴尔通体是一种可引起人类猫抓病的革兰染色阴性、营养条件要求苛刻兼性细胞内寄生的需氧杆菌,猫是汉赛巴尔通体的自然宿主,人通过猫抓伤或咬伤而感染患病.为了解家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我们于2005年4月在山东省采集家猫血液,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及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12.
昆虫酪氨酸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酪氨酸酶 (tyrosinase)又叫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oxidase ,PPO或 phenoloxidase ,PO ) ,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1〕。酪氨酸酶是二价铜离子 (Cu2 )与酶蛋白相结合的一种金属酶 ,兼有加氧酶和氧化酶的双重功能 ,能将单酚加氧成二酚 ,又可以将二酚等多元酚氧化成醌〔2〕,酪氨酸酶的这种双重反应功能 ,对生物体黑色素的形成和外来物侵入时获得性免疫反应的产生至关重要〔3 -4〕。 2 0世纪 3 0年代 ,Bodine和Allen在异黑蝗 (Melanoplusdifferentialis)的卵中发现了酚氧化酶〔5〕。后来 ,对酪氨酸酶的酶学和分子生物学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巴尔通体菌株对10类19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MICs),分析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和耐药监测提供实验和数据参考。方法 采用E试验法,检测巴尔通体属11种、35株菌株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利福平等19种抗生素的MICs。将培养的巴尔通体菌制成McFarland(MCF)2.0浊度的菌悬液,均匀涂布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上,置5% CO2的37℃培养箱培养。培养5~7 d后判读MICs。结果 35株巴尔通体菌在体外对强力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仙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MICs 0.016 mg/L;34株对利福平敏感,MICs 0.002 mg/L;对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和磺胺类5种抗生素不敏感,MICs较高。结论 绝大多数巴尔通体菌对强力霉素等14种抗生素敏感,但也对克林霉素等5种抗生素不敏感,在对巴尔通体病进行治疗时要注意选择敏感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河北省坝上地区捕获的夜行鼠为对象,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鼠类鉴定。方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标本,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其他鼠类的DNA条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36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有所不同,经头骨鉴定,进化树结果正确无误,更正形态学鉴定结果。其中2只夜行鼠未能在Gen Bank中找到同源性较高的鼠类基因,且头骨受到严重损坏,暂无法确定鼠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我国内蒙古部分地区小型兽类的巴尔通体(Bartonella)感染情况,为该地区人群巴尔通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3年用夹夜法在内蒙古不同地区捕获小型兽类,无菌操作取鼠肝和脾,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对阳性产物测序,将所测核酸序列提交到GenBank,做相似性比较及序列分析.同时分别用肝和脾各30份样品分离培养巴尔通体,疑似菌株提取DNA,对gltA基因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属种,并分析不同脏器、不同鼠种的阳性率.结果 2012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共捕鼠8种117只,各鼠种均培养出巴尔通体菌,培养阳性率为56.41%(66/117),肝脏DNA直接PCR阳性率为57.26%(67/1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5).30份肝样品培养阳性21份,30份脾样品培养阳性13份,二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331).2013年捕获并培养分离小型兽类13种86只,有8种检出巴尔通体,培养阳性率为38.37%(33/86),其中达乌尔黄鼠最高(75.00%),其次为五趾跳鼠(71.43%)和布氏田鼠(64.29%).经分析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与布氏田鼠的巴尔通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序列分析表明内蒙古部分地区小型兽类中共检出4个巴尔通体种群:B.jaculi、B.grahamii、B.washoensis和B.vinsonii,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结论 巴尔通体在内蒙古部分地区小型兽类中广泛存在,存在对人群致病的风险,序列分析显示出巴尔通体基因型别的多样性,为内蒙古及我国北方其他地区巴尔通体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丰富的气候条件、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孕育了多样性的病原、宿主动物和病媒生物,导致病媒传播疾病广泛分布和频繁发生,对我国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是病媒传播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根本措施。20世纪之前,鉴于人类对病媒生物认识不足,致使病媒生物防控工作相对迟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得到重视和加强,但也走过一些弯路[1]。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府加强了病媒生物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起源、演化动态与环境生态位生物学基本规律,揭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形成环境,确定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起源、演化动态标准.方法 采用之前研究中提出的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型方法,综合研究中国鼠疫生态地理景观型分型法、中国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组型分型法、鼠疫菌生物型分型法和中国鼠疫主要宿主、主要媒介的物种分类和地理空间分布.结果 综合上述鼠疫自然疫源地中的多因子,提出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演化动态的理论结果,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森林草原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型.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型均起源于该疫源地型.结论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最早起源于天山灰旱獭、长尾黄鼠森林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蚤类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虫,人类在自然风景区户外活动时存在被其叮咬而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为了解云南香格里拉县主要山地自然风景区蚤类的多样性状况,2005年秋,我们选择了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和红山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风景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应用夹线法捕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蚤类进行调查取样,对蚤类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和蚤类与宿主关系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共捕获蚤类633只,隶属4科19属34种,其中发现云南省1新纪录属及种(喜马狭蚤Stenoponiahimalayana),当地新纪录蚤类10种(亚种),显示当地山地自然风景区内蚤种丰富;(2)红山和千湖山景区蚤种丰富度较高(各18种)和物种多样性也较高(分别为2.50和2.18),而虎跳峡景区捕获的蚤类丰富度(8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79)最低,蚤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or指数均随着景区海拔的升高呈递增趋势;(3)综合分析Jaccard指数和聚类分析的结果,5个风景区被划为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红山两个类型,相对植被和水湿条件而言,人为干扰或是导致这一结果更重要的原因;(4)5个自然风景区蚤类群落与宿主群落丰富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4,Shannon—Wiener指数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0,显示5个景区的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多样性无相关。  相似文献   
19.
正由病媒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贸易和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影响,造成新发及输入性病媒传播疾病在我国不断涌现,同时一些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展,流行强度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2013年天津市家蝇对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3种常用杀虫剂抗药性水平,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了解天津市家蝇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发展趋势。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2013年天津市家蝇对溴氰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3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比对历史数据得到天津市家蝇抗药性趋势。结果 天津市家蝇对敌敌畏、溴氰菊酯和残杀威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敌敌畏的抗药性水平最高,达19.33倍,对残杀威抗药性水平最低,为2.34倍。其中对残杀威的抗药性与其他2种药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在过去的10余年中天津市家蝇的抗药性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开展家蝇抗药性常规监测,筛选及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可以有效抑制和延缓家蝇对杀虫剂高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