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原发于鼻咽部的恶性淋巴瘤 ,其临床表现与鼻咽癌相似 ,在病理诊断上 ,因部分病理形态与鼻咽癌相近 ,易引起混淆 ,极易引起误诊。现报道 1例误诊病例 ,并分析其误诊原因 ,以望吸取经验教训 ,减少误诊的发生。1 病例资料患者男 ,4 6岁。因抽吸性血痰并左上颈肿物 3个月 ,于 1993年 6月 15日入院。入院检查 :左上颈肿物7cm× 6cm× 5cm ,质硬 ,固定 ,边缘欠清 ,鼻咽左侧壁见结节样肿物 ,颅神经未见损害。EBV -VCA -IgA 1∶10 ,EBV -EA -IgA阴性 ,鼻咽加颅底CT示 :鼻咽左侧壁软组织增厚 ,左咽隐窝消失 ,左咽旁间隙模…  相似文献   
62.
我们自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5月在支气管镜直视下应用高频电治疗 12例口咽部乳头状瘤患者 ,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5~ 5 8岁。主要症状为咽部不适 ,异物感。支气管镜检查 :12例患者肿瘤均位于口咽后壁 ,直径最小 0 .8cm ,最大约 1.5cm ,呈类圆形 ,有亚蒂或短蒂 ,表面桑椹状 ,或颗粒状外观 ,质地较脆。 12例均经活检病理确诊为乳头状瘤。治疗仪器 OLYMPUSEVISBF 2 0 0电子支气管镜 ,GIF 2 30电子胃镜 ,EUS高频电发生器 ,圈套器。治疗方法 术…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内镜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2例经内镜诊断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镜下特征。结果:食管裂孔疝的主要内镜特征是齿状线上移,下方可见疝囊,食管裂孔压迹松弛、宽大。胃囊上出现膈裂孔压迹是内镜诊断食管裂孔疝的主要依据。食管炎并发率高。结论:内镜下可以更直观、清晰的观察该病的几项特点,是食管裂孔疝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法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胃癌患者进行内窥镜取材,将标本同时做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胃癌的检出率为46%。结论:对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法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胃癌、50例肠癌、50例食管癌、30例肝癌患者,进行内窥镜及细针肿物穿刺取材,将标本同时做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对肠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的检出率分别为64%、46%、38%、33.3%,总检出率为46.5%。结论吖啶橙荧光染色检测法对肠癌的诊断意义较高,对胃癌、食管癌、肝癌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与术前病理学同时检查可起到互补作用,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66.
目的:对比研究泌尿系肿瘤患者根治术前后骨髓中散在的微转移肿瘤细胞。方法:术前及术后采集肾癌、前列腺癌和尿道膀胱癌共102例患者的骨髓标本,应用细胞角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及自动显微图像对比检测分析。结果:根治术前后骨髓中微转移肿瘤细胞检出率密切相关(P<0.005),术前肿瘤细胞总检出率为31.4%,术后为34.3%,无显著性差别(P=0.65);三种泌尿肿瘤患者根治术前后检出率比较亦均无明显差别(P=0.70P=0.10P=0.59) 但术后检出的肿瘤细胞数多于术前者总数分别为64和44,3个以上阳性细胞仅在术后出现,两次阳性的细胞数均值分别为1.31±0.48和1.95±1.02(P=0.009 9)12例患者手术8天后检出细胞数(22)明显多于术前者(7),P=0.01。结论: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隐蔽的微转移肿瘤细胞的敏感标准方法,根治术前后检出率虽无明显改变 但术后及手术8天以后检出细胞数明显多于术前者,提示手术可能会促使肿瘤细胞在骨髓中的播散。  相似文献   
67.
目的评价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BUS-TBNA)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和基因学检测在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3年5月-2015年10月共55例初诊的临床诊断纵隔占位或疑为肺癌伴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为明确诊断行EBUS-TBNA检查,必要时联合免疫组化检测进一步完善诊断及分型,并对部分肺癌患者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检测以明确分子分型从而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结果 55例患者中,经EBUS-TBNA确诊为肺癌37例,肺转移癌3例,软组织肉瘤1例,转移性淋巴结腺癌1例,淋巴瘤1例,结核病4例,慢性炎症1例,7例经EBUS-TBNA未能明确诊断。EBUS-TBNA在该组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2.5%(37/40)和94.5%(52/55)。29例EBUS-TBNA组织标本依赖免疫组化检测证实为肺癌且得到明确分型,其中17例肺腺癌,6例肺鳞癌,6例小细胞肺癌。6例EBUS-TBNA组织标本行EGFR基因检测,其中1例同时行ALK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示EGFR基因突变型4例,ALK基因无融合1例。所有病例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EBUS-TBNA诊断肺癌具有良好价值,且安全性较好,结合免疫组织组化检测及基因突变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突出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