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0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124篇
医药卫生   2381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血清性激素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体检的168例绝经后的老年女性,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健康组(78例)和MS组(90例),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中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总睾酮(TT)、游离睾酮(FT)、脱氢表雄酮(DHEA)、血脂、血糖,测量身高、体重和血压。结果健康组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BG)、体重指数(BMI)水平和血压远远低于MS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远远高于MS组(P>0.05);健康组E2、LH、FSH、SHBG和E2/TT显著高于MS组,而TT显著低于MS组(P<0.05);E2、SHBG与MS及组分间呈负相关(P<0.05),TT与MS及组分呈正相关(P<0.05),且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雌激素为MS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急剧降低,增加MS的危险,适当补充雌激素,调节SHBG水平,对于降低MS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相关组织的电生理特性改变情况。方法选取阵发性房颤患者10例(房颤组)和无房颤病史的左侧旁路有显性预激波患者15例(对照组)。将大头电极分别放置在两组患者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右上肺静脉、右下肺静脉开口及左心房顶壁、前壁、后壁、高位右心房,分别测定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PR)。结果①房颤组心房及肺静脉EPR离散度指数(DI)为0.117±0.028,对照组为0.074±0.029,两组比较,P<0.05。②房颤组左心房ERP为(234.00±28.72)ms,肺静脉ERP为(230.75±32.69)ms;对照组左心房ERP为(248.00±25.99)ms,肺静脉ERP为(244.33±26.78)ms,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DI明显增大,左心房、肺静脉ERP显著缩短。  相似文献   
73.
目的 探讨心钠素(ANP)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 T6)活化过程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待HSC T6细胞贴壁后,在细胞培养瓶中加入ANP 10μmol/L培养1h,采用免疫荧光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Smad4和pSmad2/3蛋白细胞内转位.将HSC T6细胞分成空白未活化组、空白活化组、ANP1 μmoL/L组、ANP 10 μmol/L组,继续培养1h,分别提取细胞质蛋白及核蛋白,以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Smad4蛋白表达水平变化.ANP作用24 h,收集细胞培养液,以ELISA法检测Ⅰ型胶原、MMP-13分泌量.结果 空白未活化组、ANP 10 μmol/L组Smad4、pSmad2/3在胞质内表达,空白活化组在核内表达;ANP1、10 μmol/L组细胞质内Smad4蛋白表达量较空白活化组增多(P均<0.05),并随ANP浓度的增大表达增强(P<0.05),而细胞核内Smad4蛋白表达量变化趋势与细胞质蛋白相反(P均<0.05).ANP作用HSC T6 24 h后,细胞上清液中Ⅰ型胶原的分泌量较空白对照组减少(P<0.05),MMP-13分泌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ANP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大鼠HSC T6细胞活化过程中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传导,减少了Ⅰ型胶原的分泌量,起到了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hangman骨折损伤机制、颈椎前路手术疗效、植骨融合时间。方法 2006-01-2011-06,我科收治24例Hangman骨折(其中Ⅰ型5例,Ⅱ型12例,ⅡA型3例,Ⅲ型4例),7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颈髓和神经功能障碍,术前JOA评分4~11分,平均7.8分,其中稳定型骨折(Ⅰ型)术前行颈托固定,不稳定型骨折(Ⅱ型、ⅡA、Ⅲ型)术前行颅骨牵引,直至完全复位,术前平均牵引时间为5 d,患者行颈前路颈2-3椎间盘切除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颈前路ZEPHIR钢板内固定术。结果24例均获随访12~30个月(平均2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85 min,颈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颈椎生理曲度保持良好,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植骨融合率100%,无内固定松动、断钉现象。结论应用颈前路颈2-3椎间盘切除减压取髂骨植骨融合ZEPHIR钢板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是一种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5.
摘要:目的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与治疗结果进行总结,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35.4±8.7)岁。瘘口起始于左前降支7例,右冠状动脉13例,双侧冠状动脉1例,左主干1例,钝缘支1例;瘘入肺动脉16例,右心室5例,右心房2例。12例患者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11例在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手术方法包括:心外带垫片缝扎、心内褥式缝扎、心内垫片修补瘘口、心内缝扎+心外修补等。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1例体外循环手术患者CPB时间(78.6±7.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9.0±5.9)min。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自觉症状消失,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门诊及电话随访12例,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恢复良好,复查超声心动图均无异常。无远期死亡,无心肌缺血及残余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I生冠状动脉瘘一旦明确诊断均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病变的病理特点、有无心内畸形决定手术方式。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腰椎多裂肌退变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腰腿痛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应用MRI横断面终板水平的轴位图像,计算L_(4~5)及L_5~S_1两个节段多裂肌参数[总截面积(TCSA)、多裂肌单纯肌肉截面积(FCSA)及脂肪化程度(FI)],评定两侧FJOA等级(0~1级、2级、3级);分析同一节段左右两侧多裂肌参数与FJOA等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L_(4~5)、L_5~S_1两个节段多裂肌相关参数上,同一节段左右两侧TCSA、FCSA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L_(4~5)、L_5~S_(11)两个节段左右两侧FI比较差异显著(P0.05);双侧L_(4~5)、L_5~S_1两个节段TCSA、FCSA、FI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L_(4~5)、L_5~S_1两个节段FJOA分级比较上,同一节段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L_(4~5)节段右侧多裂肌FCSA与左侧FJOA等级呈显著负相关(P0.05);L_5~S_1节段多裂肌右侧FI与右侧FJOA等级呈显著正相关(P0.05),多裂肌其他参数与左右两侧FJOA等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腰椎多裂肌的单纯肌肉截面积及脂肪化程度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7.
78.
虚拟现实(VR)技术是以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数据为基础,模拟真实场景,通过输出设备给操作者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数字技术。VR技术具有3“I”特性,即沉浸(immersion)、交互(interaction)和想象(imagination)”[1],还有多种类的信息(视觉、听觉和触觉)输出形式;同时,借助于VR系统内置的运动传感器可获得使用者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角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VR系统通过即时提供多重感官模拟并给予反馈,与用户的感知运动系统建立联系[2]。此外,基于计算机构建的VR系统可在不同时间及地点重复使用。得益于以上诸多优点,VR技术在医学领域,如临床教学[3]、术前规划[4]、术后康复训练[5]等,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79.
目的建立基于支持向量机学习算法的影像组学模型,研究其鉴别高危前列腺癌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65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其中高危病人155例,中低危病人110例。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MRI检查。由两位放射医师使用达尔文智能科研平台手动勾画感兴趣区,从每例病人的T2WI和ADC图中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验证影像组学特征的鉴别效能,对比T2WI、ADC及T2WI+ADC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筛选出10个影像组学特征(6个ADC序列特征,4个T2WI序列特征)可以用来鉴别高危及中低危前列腺癌。仅使用T2WI获得的组学模型鉴别效能较低,训练队列AUC为0.70(95%CI 0.63~0.77),验证队列AUC为0.58(95%CI 0.47~0.68)。ADC图组学模型预测效能较好,训练队列AUC为0.79(95%CI 0.72~0.85),验证队列AUC为0.78(95%CI 0.68~0.86)。T2WI联合ADC图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表现出最优预测效能,训练队列AUC为0.84(95%CI 0.78~0.89),验证队列AUC为0.80(95%CI 0.69~0.8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基于T2WI和ADC图的影像组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对中低危及高危前列腺癌病人进行区分,为前列腺癌的分期提供了一种无创的预测方式,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乳头溢液及疼痛就诊而临床触诊阴性、超声及钼靶 X 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的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 图像———T2 WI 脂肪抑制(T2 WI-SPAI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总结其早期病变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以及内部强化特征。结果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变隐匿,MRI 表现分为3类:(1)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仅见大导管扩张、未见明确实性结节3例(占37.5%);(2)条形扩张导管内见实性微小结节型3例(占37.5%);(3)沿乳腺末梢导管散在分布类圆形小结节型2例(占25%),结节最大径约0.4~1.0 cm,平均0.7 cm。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表现多为隐匿型及条形扩张导管内实性微小结节型,占75%。病灶 T2 WI-SPAIR 以等信号、等/高混杂信号为主,呈导管样强化,ADC 值及动态增强 TIC 表现多样性,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伴随征象。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病变隐匿,MRI 可以敏感检出并定位,并对病灶的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