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探讨曲古抑菌素A(TSA)联合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对C6鼠胶质瘤细胞株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设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基)、TSA组(加入0.5×10^-3μmol/L TSA处理)、HSV-1(加入10 MOI HSV-1处理)及TSA+HSV-1组(加入0.5×10^-3μmol/L TSA和10 MOI HSV-1处理)共4组,每组设5个复孔。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免疫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作用48、72 h,与对照组相比,TSA组、HSV-1组、TSA+HSV-1组C6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且,TSA+HSV-1组明显优于TSA组和HSV-1组(P<0.05)。结论TSA联合HSV-1对体外培养的C6细胞可产生协同或叠加杀伤作用,抑制VEGF表达可能是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1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3年1月至2006年4月收治的18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经冠状切口双额开颅11例,经单侧额下人路7例。肿瘤全切除16例,大部切除2例。术前原视力下降的4例中,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原有精神障碍的3例中,术后2例逐渐好转。结论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CT、MRI检查可明确诊断;嗅沟脑膜瘤全切与否与肿瘤的大小、供血、质地及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结构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严密封闭额窦,修补被肿瘤侵蚀的硬脑膜是防止术后脑脊液漏与颅内感染的重要步骤: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嗅沟脑膜瘤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2007年10月2日因突发头痛、头晕伴喷射性呕吐、言语不清1h就诊,头颅CT扫描发现右颞叶血肿。急诊开颅手术,术中清除血肿后,见部分组织呈鱼肉状,诊断为胶质瘤并卒中,显微镜下行肿瘤组织切除,术后病检报告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后第3周行全脑常规放疗。术后10个月患者再发头痛,复查头颅MR为肿瘤术后复发,2008年7月6日再次入院,术前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再次手术术后病检仍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后颅窝肿瘤术后皮下积液为临床较少见的并发症 ,处理比较困难。我们从 1997年 4月至 2 0 0 1年 4月共收治 5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例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13~ 5 0岁 ,其中 3例为小脑桥脑角肿瘤 ,均采用枕下旁正中切口 ,全切肿瘤 ,硬脑膜缝合。余 2例为小脑蚓部肿瘤 ,采用后颅窝正中切口 ,全切肿瘤 ,硬脑膜开放。以上 5例术后 12d左右均出现头痛、发热 ,局部伤口隆起。1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经囊腔穿刺外引流 ,加压包扎 ,同时辅以抗炎治疗 ,一周后均好转 ,但拔出外引流后复发 ,保守治疗无…  相似文献   
15.
脊膜瘤是一种常见的椎管内肿瘤,但脊膜瘤发生骨样变国内罕见报告。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女,48岁。主诉双下肢麻木三月余,加重伴行走困难一月入院。患者三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小腿皮肤麻木,逐渐上升至胸部;近一月来,双下肢无力,经常跌倒,入院前五天瘫痪在床,并出现二便障碍。于2005年12月28日入院。体格检查:颅神经及双上肢检查未见异常,T6平面以下痛温觉消失,双下肢关节位置觉丧失,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肌力1级,双膝、跟腱反射( ),踝阵挛( ),Babinski征( )。X线平片见T4椎体后密度增高影,MR示T4髓外硬膜下肿瘤。于2005年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7例不同级别的脑胶质瘤(胶质瘤组)和周围正常组织(对照组)clock的转录活性及表达强度.结果 两组clock基因均有表达,胶质瘤组Ⅲ~Ⅳ级者clock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Ⅰ~Ⅱ级者及对照组(P均<0.05).结论 生物钟基因clock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clock表达强度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中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与插管术在重症脑外伤患者治疗中,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5~2006-11我院住院治疗的符合以下标准的脑外伤患者:单纯脑外伤,在伤后第1d及第3d Glasgow昏迷评分(GCS)≤8,CT显示脑损伤。随机分为气管切开组(n=27)及气管插管组(n=31),比较2组患者住院时间、应用呼吸机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气管切开组应用呼吸机时间平均为(9±4.6)d,气管插管组平均为(13±3.6)d,2组间有显著差异。而总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2组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气管切开术可以明显减少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但在减少患者住院时间、术后肺炎发病率及病死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脑外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胶质瘤组织中节律基因Per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相关性及二者与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7例胶质瘤组织及瘤周组织中的Per2和PC-NA。结果胶质瘤组织中,Per2阳性表达率为29.7%(11/37),明显低于瘤周组织的62.2%(23/37);PCNA阳性表达率为100%,明显高于瘤周组织的0(P均<0.05)。高分化胶质瘤组织中Per2、PCNA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7%8、8.9%,低分化者分别为42.1%、26.1%,二者Per2、PCN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胶质瘤组织中Per2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2,P<0.05)。结论胶质瘤组织中Per2的表达下调、PCNA表达上调,Per2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er2、PCNA与胶质瘤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早期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疗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和预后的影响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参照1995年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标准,前瞻性收集8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开颅手术、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和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后第5天开始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共25d。采用盲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GOS评分、脑水肿程度、神经功能以及认知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1月,两组患者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高压氧治疗组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高压氧治疗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半年,按GOS评分评定预后,高压氧治疗组预后良好32例(76.19%),对照组预后良好21例(46.67%),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压氧能显著促进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4例)收治的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采用正中入路血肿清除及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 1例采用旁正中入路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脊柱MRI显示血肿已清除、椎管减压充分, 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患者仅保守治疗, 术后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个月随访时, 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E级4例, D级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