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0篇
  免费   246篇
  国内免费   151篇
医药卫生   4267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38篇
  2011年   317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69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5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01.
刘有勇  刘健 《临床荟萃》2011,26(12):1066-1067
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是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外科大手术等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治疗费用高的"三高"现象,其病死率高达30%-50%,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有研究发现,6小时乳酸清除率不仅能反映严重感染早期的代谢紊乱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性,而且与预后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2.
高血压发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氧化应激作为高血压发病机制之一,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了靶点,通过调节机体氧化应激水平治疗高血压可能成为新的方向。然而使用作用途径单一的抗氧化剂,很难全面应对复杂的氧化应激过程。因此,全面了解氧化应激和高血压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明确氧化系统及抗氧化系统的各种指标在高血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联合运用多靶点、多途径的抗氧化剂或提升机体抵御氧化应激能力的药物,或许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8年广州市登记治疗的125201例结核病患者的信息,包括户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患者分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3(2,38)d,就诊延迟率为49.25%(61656/125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5岁、少数民族、职业为儿童、患者来源为追踪、患者分类为肺外结核、存在并发症者的就诊延迟率分别为49.98%(19951/39919)、53.60%(8323/15528)、52.05%(1128/2167)、64.66%(161/249)、53.06%(5347/10078)、56.27%(3465/6158)、63.80%(1202/1884),明显高于男性(48.90%,41705/85282)、年龄<25岁(43.99%,11493/26129)、汉族(49.20%,60528/123034)、教师/医务人员/干部(46.49%,1848/3975)、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23.94%,643/2686)、患者分类为肺结核(48.88%,58191/119043)、无并发症者(49.02%,60454/123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0、664.34、6.96、878.51、940.21、127.79、162.1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特征的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就诊延迟:女性[以男性为参照,OR(95%CI)=1.11(1.08~1.13)],年龄组为25~、45~、≥65岁[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13(1.09~1.16)、1.37(1.32~1.42)、1.40(1.33~1.47)],少数民族[以汉族为参照,OR(95%CI)=1.22(1.12~1.33)];职业为儿童、工人/民工、农民、其他[以教师/医务人员/干部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2.38(1.80~3.15)、1.17(1.10~1.26)、1.38(1.28~1.48)、1.17(1.10~1.25)],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追踪[以健康检查来源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3.06(2.79~3.35)、3.27(2.83~3.77)、2.78(2.54~3.05)、3.35(3.04~3.70)],肺外结核[以肺结核为参照,OR(95%CI)=1.41(1.33~1.49)],有并发症[以无并发症为参照,OR(95%CI)=1.62(1.47~1.78)]。 结论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对上述各类就诊延迟的高危因素,需要重点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中医药内外合治膝骨关节炎的用药特色。方法基于临床数据挖掘技术,即采取复杂网络技术和关联规则,对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膝骨关节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采用中医外治法进行分组,对每组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常用中药和外用药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的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总共1588例,其中内外合治843例(占53.1%),单纯内治745例(占46.9%)。中药处方中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四类药为主,外治法以中药外敷为主,常用有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与治疗前相比,单纯内治和内外合治组均能降低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 G)、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P0.05或P0.01);与单纯内治组相比,内外合治组降低补体C3、补体C4、Ig G、ESR、hs-CRP水平,以及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方面优于单纯内治组(P0.05或P0.01)。结论膝骨关节炎的内服药物以清热解毒、健脾化湿、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四类药为主,外用药以芙蓉膏和消瘀接骨散为主。内外合治组在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免疫反应,以及上调自由基清除剂SOD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内治组。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应用健脾化湿清热通络药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对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炎症指标、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整理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录入的101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资料。采用SPSS 21.0软件和SPSS Clementine 11.1软件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情况并对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1)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常用药物分为4大类:健脾利湿药、祛风除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2)健脾化湿清热通络药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后,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炎症指标、免疫指标均有所改善。(3)中药与实验室指标关联分析发现,鸡血藤、陈皮、伸筋草、豨莶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黄芩与血小板参数相关。(4)当欧式距离为20时,可将药物分为3大类。第1类:含桃仁、红花、丹参、陈皮、薏苡仁、威灵仙、茯苓、山药、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泽泻、豨莶草12味药。第2类:含独活、伸筋草、鸡血藤3味药。第3类:含黄柏、知母、黄芩、桑寄生、川芎5味药。结论健脾化湿清热通络药可改善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可降低患者的炎症指标及调节其免疫指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筛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关心肌梗死(PMI)的危险因素,建立PMI发生风险的危险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801例择期PCI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及PCI操作资料,并就此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分为PMI组(n=113)和无PMI组(n=688)。同时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M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危险模型。结果:PMI发生率为14.1%(113/801),经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PM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040,95%CI:1.015~1.065,P=0.001),多支病变(OR=1.740,95%CI:1.028~2.945,P=0.039),支架数目(OR=1.787,95%CI:1.404~2.275,P=0.000),旋磨(OR=4.046,95%CI:1.336~12.252,P=0.013),并建立了危险模型。该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0.657~0.754)。结论:年龄、多支病变、支架数目及旋磨均为P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的危险模型能够较好地指导临床工作者评估PMI风险。  相似文献   
107.
钙是心肌细胞中重要的第二信使。慢性或持久的Ca^2+浓度变化可导致某些基因的激活。称为兴奋一转录耦联。Ca^2+浓度的改变能通过多种钙调节的酶来传导不同信号,其中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家族(Ca^2+/CaMK)中的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1 .观察实体瘤化疗周期中预防性应用rhG CSF对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干预作用的效果。 2 .观察rhG CSF的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单盲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 ,对 69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胃癌等实体瘤患者进行研究 ,在治疗周期 (A周期 )末次化疗给药 48h后 ,按 5μg/kg剂量皮下注射rhG CSF ,每天 1次 ,共用 7~ 1 4d ;隔日查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值。结果 :治疗周期中 (A周期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ANC)明显高于对照周期 (B周期 ) ,ANC减少持续天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抗生素使用频率A周期明显低于B周期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中性粒细胞的双峰分别出现在用rhG CSF后第 4、1 0d ,B周期则无双峰现象。A、B周期中Hb、Plt值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是乏力、感冒样症状、骨肌肉疼痛、注射局部反应和发热。结论 :预防性使用rhG CSF能有效地防止中性粒细胞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及感染的发生 ,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运用关联规则技术分析新风胶囊(XFC)联合五味温通除痹胶囊(WWT)对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证患者感受(SPP)及免疫炎症和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3月风湿科住院RA寒湿证患者120例,填写患者感受量表:RA患者症状积分、RA寒湿证证候积分、疾病活动指数28评分(DAS28)、视觉模拟量表(VA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表(SF-36).使用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观察XFC+WWT对SPP及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常模组相比,120例RA寒湿组患者SPP的SAS、SDS、VAS、DAS28、脾虚湿盛证积分和寒湿证积分升高(P<0.05),SF-36量表中的健康状况(GH)、生理职能(RP)、生理机能(PF)、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精力(VT)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寒湿证积分与血小板(PLT)、D-二聚体(D-D)呈正相关,脾虚湿盛证积分与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RA症状积分与类风湿因子(RF)呈负相关,SAS与补体C4呈正相关、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呈负相关,SDS与ESR呈正相关,VAS与补体C4呈负相关,RP与D-D呈正相关,GH与RF呈负相关,PF与CCP-AB呈正相关,SF-36量表中的躯体疼痛(BP)与补体C3呈负相关,MH与免疫球蛋白G(IgG)呈负相关,SF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PF与PLT正相关(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RA寒湿痹阻证患者治疗后寒湿证积分、脾虚湿盛证积分、SAS、SDS、VAS、ESR、CRP、补体C3、补体C4、PLT、纤维蛋白原(FBG)和D-D显著降低(P<0.05),RP、PF、SF、BP、RE、MH和凝血酶时间(TT)显著升高(P<0.05).③关联规则结果显示,XFC+WWT与SPP、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的改善的支持度均大于45%,置信度均大于60%,提升度均大于1,有强关联性.结论:RA寒湿痹阻证患者SPP存在异常,且与免疫炎症及凝血纤溶指标具有相关性,XFC联合WWT能改善RA寒湿证患者的免疫炎症及纤溶凝血指标指标,显著改善RA寒湿痹阻患者的SPP,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以品管圈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对泌尿外科患者拔尿管后排尿状况及尿潴留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留置尿管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实施以品管圈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拔尿管后排尿状况,拔尿管后疼痛情况,患者满意度情况以及护士拔除尿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拔尿管后自主排尿例数占比高于对照组,而尿潴留例数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尿管后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操作类得分、宣教类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品管圈为指导的集束化护理可明显改善泌尿外科患者拔尿管后排尿状况,降低尿潴留发生几率,同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拔除尿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