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8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EGFR启动子区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统计EGFR与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其中3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中EGFR mRNA的表达,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EGFR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结果:鳞癌中EGFR阳性率为38.5%(10/26),明显低于腺癌中EGFR阳性率76.5% (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7,P=0.002 9;且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EGFR的阳性率为73.7%(28/38),而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中EGFR的阳性率为45.5%(1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8,P=0.028.30例有癌旁组织的标本中,11例患者肿瘤组织EGFR的表达高于其癌旁组织;12例标本中存在肿瘤组织EGF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EGFR mRNA表达呈负调节关系.结论:EGFR的表达与NSCLC的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部分NSCLC患者中存在EGFR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EGFR基因mRNA表达呈负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102.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0岁.2011-02发现右颈部一无痛性包块,外院行包块切除活检术,病理学检查示,淋巴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n lymphoma,HL),结节硬化型(图1A);免疫组化示,CD30+,CD15+(少数),CD20-,CD3-,CD45RO-,CD43-,CD117-,ALK-,CKL-,CK7-,CK20-,PAX5+(弱),TIA-1,Ki-67+(约25%),见图1B.PET-CT检查示,双侧颈部、锁骨窝以及纵隔内上段气管右旁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肺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为HL(ⅣA期).2011-02-25先后接受6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2011-07-18复查PET-CT示,前纵隔上腔静脉左前方新出现一增大淋巴结,双侧颈部、锁骨窝、余纵隔部分肿大融合淋巴结较前缩小、减小、骨髓内多发不均匀局灶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灶,为新出现病变,考虑淋巴瘤多发骨髓浸润.2011-07-20患者接受1个周期DHAP方案化疔.  相似文献   
103.
10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是含有EGFR敏感突变的肺腺癌患者重要的靶向治疗药物,但几乎所有治疗有效的患者最终都会对EGFR-TKI治疗产生继发耐药.目前较公认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T790M突变、MET扩增、PIK3CA突变、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表达下调、Fas-核转录因子-κB激活等.近年针对以上耐药机制,诞生了一批克服EGFR-TKI继发耐药的新药物,这些药物大部分仍停留在细胞或动物实验阶段,但也有少数药物获得了比较肯定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05.
目的:通过对紫杉醇血药浓度进行监测,研究接受紫杉醇化疗的中国乳腺癌人群中紫杉醇在药理学参数上的个体差异,并分析紫杉醇的药理学参数血药浓度0.05 μmol/L以上时间(Tc>0.05)与毒性和疗效相关性。方法:入组2015年7月—2016年6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例乳腺癌患者,给予紫杉醇为基础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每3~4周为1个周期,接受2~6个周期化疗。在紫杉醇滴注开始后(24 ± 6)h采集外周血样本,进行紫杉醇血药浓度检测,以及Tc>0.05的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并按照Tc>0.05将人群分为3组:>35 h 组(大于治疗窗),26~35 h 组(治疗窗),<26 h组(小于治疗窗),统计分析不同组别间骨髓抑制发生率及临床治疗疗效的差异,从而探讨Tc>0.05与毒性和疗效的相关性。结果:紫杉醇药理学参数Tc>0.05在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平均值为27.35 h,变异系数为27.12%。37例(46%)患者TC>0.05在治疗窗内,11例(14%)患者TC>0.05大于治疗窗,32例(40%)患者低于治疗窗。3~4级骨髓抑制和4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在3组中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8和P=0.003),但有效率的比较3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35)。结论:紫杉醇药代动力学参数Tc>0.05与治疗不良反应以及疗效有密切联系,按照药理学参数来优化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药物剂量,能够提高紫杉醇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比较分析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使用4种靶向抗肿瘤药物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发生率,记录结果。结果:阿西替尼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和腹泻;埃克替尼主要是皮疹和腹泻;利妥昔单抗使用时应注意其相关输液反应和感染;西妥昔单抗主要是痤疮样皮疹。结论:不同靶向药物其不良反应特点各不相同,临床医生应重点关注不同靶向药物常见或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特点,及时处理重度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7.
浅析患者拥有病案复印或复制权之利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条款对患者的病案复印或复制权作了明确规定,一向隐秘保存的病案资料转而公开化。患者拥有病案复印或复制权虽有其积极的方面,但也存在不少消极的影响。本文就这两方面的情况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比较LFTP方案与E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56例Ⅳ期胃癌随机分成两组。LFTP方案组27例,采用亚叶酸钙(CF)100mgiv,d1、d8、d15;氟苷(FUDR)500mg/m2iv维持6小时,d1、d8、d15;多西紫杉醇(DTX)35mg/m2iv维持1小时,d2、d9、d16;顺铂(PDD)30mg/m2iv,d3、d10、d17。ECF方案组29例,采用CF100mgivd1~d5;氟尿嘧啶(5-FU)500mg/m2iv维持6小时,d1~d5;表阿霉素(EPI)50mg/m2iv,d2;PDD30mg/m2iv,d3~d5。两组均4周为1个周期,2周期后按照WHO标准统一评定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LFTP组:CR0例,PR16例,NC9例,PD2例,有效率为59.3%(16/27),PD率7.4%(2/27);ECF组:CR0例,PR15例,NC4例,PD10例,有效率为51.7%(15/29),PD率34.5%(10/29)。两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1814),LFTP组PD率明显低于ECF组(P=0.0126)。两组毒副反应多表现为Ⅰ~Ⅱ度,其中口腔炎LFTP组29.7%(8/27)、ECF组55.2%(16/29),LFTP组低于ECF组(P=0.0346);腹泻LFTP组25.9%(8/27)、ECF组55.2%(15/29),LFTP组低于ECF组(P=0.0321)。结论:LFTP方案较EC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9.
作者采用以表阿霉素为主要药物的方案治疗58例伴心电图异常肿瘤患者。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58.7%(27/46),完全缓解率为17.4%(8/46)。主要的毒性反应为轻中度的血液和胃肠道毒性,病人多能耐受。本组有12.1%(7/58)的患者化疗中或化疗后出现新的心电图异常,个别病例有一过性的心血管系症状。作者认为,含表阿霉素方案疗效确切,毒性较低,适合于原有心电图异常或有心脏病史的肿瘤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polatuzumab vedotin(pola)治疗复发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多次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57岁男性,2016年5月诊断为DLBCL,从2016年6月起接受包括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仅化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在内的四线治疗,但治疗后均复发或进展。于2019年12月起接受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6个疗程治疗,治疗过程中无非预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随访截至2021年1月,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超过13个月。结论:pola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治疗中初步显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