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30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慢性复发性溃疡性皮肤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属于嗜中性皮肤病。多数PG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IBD、关节炎和血液系统疾病。部分患者可有非常罕见的皮肤外PG表现,累及肺、肠道、角膜、肝脏、脾脏、心脏、骨、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等。现报告北京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由包皮切除术诱发血便继而诊断为PG的患者。  相似文献   
82.
冯宇  杨仙荣 《全科护理》2022,20(13):1750-1753
对同伴支持的研究现状及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阐述同伴支持模式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心理负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对我国护理领域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同伴支持提供建议,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同伴支持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
背景:主弯Cobb角大于65°、柔韧性小于34.5%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以传统的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矫正,但并发症较多。应用使单纯后路手术对矫正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植入并植骨融合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 目的:评价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并植骨融合术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 设计:病例分析。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 对象:选择1999-06/2005-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5岁。均经全脊柱X片确诊。King-Moe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2例。术前侧凸主弯平均Cobb角82°(75o~92o),平均柔韧性为30%(20%~40%),术前平均双肩高度差为15 mm(5~35 mm)。 患者中Risser征1度3例,2度5例,3度6例,4度5例,5度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本组患者所用的人工骨为美国Wright公司的产品Osteoset。 方法:患者均行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暴露预定融合范围内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横突。暴露完成后先根据进钉点的解剖标志以徒手技术在术前确定的“关键性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其中6例手术以TSRH系统进行固定,其余手术均以CDH M8系统固定。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术后7 d 采用X线测量患者Cobb角,计算主弯矫正率,同时评估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4年随访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④随访结果。 结果: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手术时间为3.2~4.3 h,平均3.5 h;失血量为660~1 070 mL,平均865 mL。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术后主弯平均Cobb角从术前的82°(75o~ 92o)矫正到31°(22°~37°),平均矫正率为62%。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脊柱侧位片均显示患者胸腰椎基本恢复正常后凸及前凸,平均双肩高度差为7.5 mm(0~11 mm),患者住院日为8~11 d, 平均9 d。④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术后4年随访,所有侧凸主弯矫正角度未发生丢失,固定节段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棒发生。 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材料置入并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治疗主弯在75o~92o,柔韧性≥ 20%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84.
冯宇  郭涛 《浙江创伤外科》2009,14(6):650-652
褥疮(Decubitus,Bedsore)也称压力性溃疡或压疮(Pressure Ulcers,Pressure Sore),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乃至局部组织持续缺血.最终导致软组织坏死的一类损害性疾病。臀股部褥疮(骶尾部、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 探讨黄芪四君子汤治疗乳腺癌化疗后致脾胃气虚型癌因性疲乏(CR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94例脾胃气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乳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47例和中药+化疗组47例。化疗组常规行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或表柔比星+环磷酰胺(AC/EC)方案化疗及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性干预,中药+化疗组是在化疗组基础上加用黄芪四君子汤口服治疗,21 d 为1个疗程,观察服药1个疗程后疲乏情况(Piper疲乏修订量)。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NCBI基因以及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黄芪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蛋白以及CRF、乳腺癌相关疾病靶点,构建蛋白互作(PPI)网络,并对靶标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运用AutoDock软件预测主要药物化合物与CRF关键靶点的结合度。结果 中药+化疗组对CRF患者的躯体疲乏、情感疲乏、认知疲乏3个维度评分及疲乏总评分情况明显好于化疗组(P<0.001);本研究共筛得黄芪四君汤250个靶标、癌因疲乏相关基因2653个、乳腺癌相关基因15 329个,方药与疾病交集靶标161个,构建PPI网络,拓扑分析筛得最可能的关键靶点66个,GO及KEGG富集分析预测出与疾病相关的多条作用通路;分子对接研究提示黄芪四君子汤的核心成分均与AKT1、CASP3、IL6、JUN、VEGFA关键靶点有较好的亲和力, 且AKT1可能是黄芪四君子汤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最重要核心靶点。结论 黄芪四君子汤可明显改善乳腺癌癌因性疲乏,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通过AKT1调控 PI3K-Akt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发挥抗CRF的药理效应。  相似文献   
87.
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初的器官血流中断和随后的器官血流恢复所产生的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伴随各种心脏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重要临床难题。虽然血流量的恢复对于氧气的供应是必要的,但再灌注在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血流恢复和心肌细胞挽救的同时,也加重了心肌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已被报道为I/R损伤的原因之一,在介导心肌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综述了I/R损伤中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分子机制以及确立了以线粒体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8.
目的 评估甘肃省环县包虫病流行区家犬吡喹酮驱虫情况,了解影响驱虫工作的因素,以进一步促进家犬驱虫的效果。 方法 将环县12个乡镇按犬粪棘球绦虫抗原阳性率分为高、中、低3层,在每层中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抽取1个自然村,对抽中自然村的养犬户全部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养犬户主,了解犬驱虫药的发放频率、投喂方式、犬主对犬驱虫的态度及认知情况。 结果 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138家养犬户中21.74%(30/138)按要求做到了“月月驱虫”。 每10个月发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养犬户中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为8.51%(4/47);每6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26.83%(11/41);每4个月投放一次驱虫药的村庄,“月月驱虫”比例为30.00%(15/50)(趋势χ2=5.8,P<0.05)。 未做到“月月驱虫”的原因主要包括养犬户忘记投药(26.85%,29/108)、未配备驱虫药(25.93%,28/108)、记错投药频率(24.07%,26/108)等。 犬只对驱虫药的吞食率为75.00%(135/180)。 结论 犬对驱虫药的吞食率较高,但是养犬户做到“月月驱虫”的比例尚不高。 未做到“月月驱虫”的主要原因为养犬户忘记投药或记错投药频率。 建议当地能提高驱虫药的发放频率,定期提醒养犬户投药。 政府在包虫病防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各部门,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保证做到“犬犬投药、月月驱虫”。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辅助化疗序贯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并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33例接受新辅助化疗+肺癌根治性切除术+辅助化疗序贯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局限期SCLC患者的预后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限期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  相似文献   
90.
探讨宏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发热待查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发热待查一直是临床诊治难点,本研究中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反复发热2+月,经涂片、5次外周血培养和1次骨髓培养、血清学和病理检查等常规病原微生物检测未发现病因。分别取淋巴结进行广谱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和取外周血进行mNGS检测;广谱PCR和mNGS检测结果均确定病原菌为马尔尼菲篮状菌。追加外周血培养(并延长培养时间)最终获得菌株,并行全基因组测序。mNGS与之比较,全基因组序列查见耐药基因FLU1,但mNGS未能检出;全基因组序列显示该菌株与NCBI数据库中的已知菌株均没有亲缘关系,而mNGS因病原体数据量不够而不能做亲缘关系分析。本研究报告了1例应用mNGS诊断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病例,表明mNGS能在辅助HIV感染者发热待查的病原学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NGS的耐药基因检测和病原体溯源等功能尚需后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