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8篇
医药卫生   9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的十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困惑.特别是在因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所产生的耐药问题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时,我们想到的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误诊断和误放电治疗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方法 34例住院病人,男性2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2.54±11.17)岁.植入单腔ICD(VVI)21例,双腔ICD(DDDR)3例,三腔ICD(CRT-D)10例,平均随访(20.72±16.98)个月.结果 (1)ICD的误诊断和误放电治疗6例(占17.6%),其中单腔ICD 3例,三腔ICD 3例.(2)原因:1例(单腔ICD)对噪音误识别;4例患者是对心房颤动(AF)伴快速心室率的误识别,由于AF的心室率达到心室颤动(VF)检测区的标准,将其识别为VF.1例(V350型,ST.Jude公司)CR-D患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SVT)误电击7次,原因是ICD能正确识别SVT,但出厂设置了对SVT的最长诊断时间为60 s,SVT持续60 s后不消失,ICD自动按室性心动过速设置程序进行治疗,行3阵ATP治疗未转复继续电转复.(3)2例患者在VF区设立了快速室性心动过速(FVT)区,4次AF的心室率达到FVT检测区频率,经1阵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后转复.(4)共误放电40次.单腔ICD患者14次,三腔ICD患者26次.6例患者均发生在短时间内连续电击事件,1例患者曾在3 h内发生7次电击事件.结论 AF伴快速心室率(达到VF区的频率)是各种ICD误识别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AF的心室率是减少ICD不适当治疗的基础.过多的电击治疗会给患者很大的痛苦和恐惧,建议加强药物治疗,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33.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基因型分布、演变和可能的临床意义,为更好防治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并有基因分型结果的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分布,并与该地区其它文献报道的数据相比较,探讨基因型演变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941例HCV感染者,检出4种基因型、9种基因亚型,成功进行基因分型有857例(均为单一基因型,分型率91.1%)。其基因型分布为:1a 30例(3.5%)、1b 238例(27.8%)、2a 42例(4.9%)、2b 1例(0.1%)、3a 132例(15.4%)、3b 244例(28.5%)、3k 6例(0.7%)、6a124例(14.5%)、6b 40例(4.7%)。与5年前的结果比较发现HCV 1b、2a亚型明显下降,3型、6型比例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b、1b型为目前重庆地区丙型肝炎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基因型,3a、6a型亦占有较大比例,提示重庆地区HCV流行的基因型呈现多样性。  相似文献   
34.
35.
目的 总结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RTA)骨骼并发症的特征,探讨原发性肾小管酸中毒(Primary RTA,PRTA)与干燥综合征继发肾小管酸中毒(RTA Secondary to Sjogren's syndrome,SRTA)骨病表现的差异和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96年~2010年收治的原发性及干燥综合征继发性肾小管酸中毒.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同位素骨密度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者骨病发生率以及骨骼病变的异同.结果 研究纳入PRTA共144例(男性63例、女性81例),SRTA共109例(男性10例、女性99例).PRTA患者平均年龄37.93岁,SRTA患者平均年龄42.44岁.原发组骨痛及关节痛22例(15.3%),骨量减少3例(2.1%),骨质疏松17例(11.8%),骨病变35例(24.3%).继发组骨痛及关节痛25例(22.9%),骨量减少10例(9.2%),骨质疏松9例(8.3%),骨病变患者41例(37.6%),SRTA组骨病发生率明显高于PRTA组(P<0.05).9例PRTA患者与11例SRTA患者同位素骨密度检查发现PRTA患者腰椎T大于SRTA患者(-0.53 ±0.97 vs-1.65±1.29,P<0.05),提示干燥组骨质疏松较原发组更为明显.结论 干燥综合征是SRTA最常见的原因,干燥综合征继发RTA患者骨病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高于PRTA患者.  相似文献   
3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极其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如不经治疗,大部分患者常在短期内死亡。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但是药物治疗只是姑息性疗法,约有20%的患者会在治疗期间死亡,而生存出院的患者约有1/3的人面临病情恶化的危险。外科治疗创伤大、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尤其对于伴有重要器官缺血的患者外科手术后病死率高达50%以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治疗相比具有损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本组82例是目前国内内科介入治疗完成的最大样本。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流产术后患者即时口服优思明片和(或)宫腔应用几丁糖凝胶对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宫腔粘连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9 300例早期妊娠要求终止妊娠或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分为4组,其中优思明药物组2000例,几丁糖组1800例,联合药物组3000例,对照组2500例,随访4组人流术后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及宫腔粘连发生率。结果 3组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月经量减少率及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联合药物组较优思明组及几丁糖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月经量无明显差异(P>0.05);优思明组较几丁糖组月经复潮时间短(P<0.05),宫腔粘连发生率低(P<0.05),但月经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人工流产术后即时联合应用优思明片和几丁糖凝胶能尽快恢复月经,明显减少宫腔粘连发生率,同时不影响月经量,明显改善人流后子宫复旧情况,减少病患痛苦,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8.
乙型肝炎病毒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乙型肝炎病毒(HBV)环化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瞬时表达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肝细胞与HBV之间的互动关系奠定基础. 方法采用原代大鼠肝细胞(PRH)作为靶细胞,电转环化HBV DNA,于转染后1~10d各时点分别以Southern杂交和斑点杂交分析HBV DNA的复制中间体与复制形式,以IMX系统检测HBsAg、HBeAg,以western免疫印迹、免疫斑点印迹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BcAg,用RT-PCR检测HBV S/X mRNA,并采用电镜观察有无Dane颗粒合成.以单纯电击PRH为对照组. 结果 HBV环化裸DNA在PRH中的复制为游离型,可见rcDNA、cccDNA和ssDNA等复制中间体;表达的蛋白质产物、HBsAg于转染后各时点PRH裂解液中均可检测到(P/N值4.83~85.69,阳性≥2.1),峰值于1~3d,转染后1~10d平均P/N值为18.239±27.459;PRH培养上清液中未检测到HBsAg;HBeAg于PRH培养上清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均呈阴性(P/N值<2.1);HBcAg于转染后1~3d时点内检测到低度表达;HBV S mRNA为阳性,而X mRNA为阴性;电镜未观察到Dane颗粒. 结论 HBV环化裸DNA转染原代大鼠肝细胞瞬时表达模型稳定性、可重复性均良好.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分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加强军队医院野战应急保障分队力量建设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对提高军队医院野战应急保障能力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0.
<正>髓质海绵肾(MSK)是一种先天性、良性的肾脏发育异常的疾病,主要特征是双肾内一个或者多个肾锥体内集合管的扩张。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高尿钙、肾结石和肾钙化、肾小管酸化与浓缩功能障碍及反复发生的尿路感染[1]。髓质海绵肾是引起肾脏钙化与肾结石的常见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5%~1.0%,而在反复复发的肾结石患者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