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评价国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可行性。方法:我院1998年7月至1999年2月间共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63例.其中51例采用经桡动脉法完成,其中男性46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60±9.6(40~80)岁。33例于术前及术后用彩色多普勤二维超声检测了右桡动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术前及术后的桡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别(0.26±0.04cmvs.0.25±0.03cmand55.9±18.5cm/svs.56.915.5cm/s,P均>0.05)。共对71处病变实施了PTCA,其中A型病变30处,B型病变17处,C型病变24处,放置支架51枚,其中A型病变25处,B型病变12处,C型病变14处,最短支架为9mm,最长为40mm;最小直径为2.5mm,最大为3.5mm。所有病例均为冠脉造影后即刻行PTCA,手术成功率为92.2%(47/51),4例未成功,均为前降支完全闭塞,导丝未能通过病变。无一例转股动脉途径手术。并发症1例,为欲对右冠脉中段PTCA而指引导管进入过深造成近端血管严重夹层分离。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PTCA病人创伤小,恢复快,是进行PTCA的又一安全、可行的选择途径。  相似文献   
32.
国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82例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评价国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的可行性。方法 :从该院 1 998年 5月~ 1 999年 2月间欲行冠状动脉造影的 2 0 1例患者中选出 1 82例 ,采用 Judkins技术 ,均以右桡动脉为穿刺血管。其中有 1 35例及 7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检测右桡动脉的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术前与术后相比 ,男性与女性的桡动脉内径及平均血流速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为 96 .7% (1 76 / 1 82 ) ,6例失败 ,其中 5例发生在前 5 0例。失败的原因 ,3例为穿刺失败 ,3例为导管无法进入升主动脉 ,其中 2例为血管严重痉挛 ,1例为血管严重粥样硬化及扭曲。2例为并发症 ,右冠状动脉夹层分离造成非 Q波心肌梗死 ,1例为导丝误入右冠状动脉引起 ,1例为导管进入过深造成近端斑块破裂引起。术后未见桡动脉闭塞及血管并发症。结论 :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易于掌握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患者痛苦少 ,恢复快 ,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又一理想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33.
我科自 1 995年以来用固定矫治器矫正上前牙埋伏阻生 2 0例 ,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性 1 1例 ,女性 9例 ,年龄最大1 8岁 ,最小 1 2岁。中切牙 8颗 ,侧切牙 2颗 ,尖牙1 0颗 ;低位阻生伴扭转 1 1例 ,近似唇舌向水平阻生4例 ,近远中倾斜阻生 5例 ,矫治时间最长的 1 8个月 ,最短的 8个月。2 矫治方法拍埋伏牙的标准 X线片 ,必要时改变 X线的投射方向多次拍片 ,了解牙根的方向及发育情况 ;拍全口牙曲面断层 X线片 ,了解上下颌牙的整体情况 ,然后取全口模型 ,将石膏模型和 X线片存档保存 ,制定矫治计划并与病…  相似文献   
34.
文献报道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而有冠脉微血管病基础者的冠脉血流储备 (coronaryflowreserve,CFR)降低 ,但三支冠脉 (前降支 ,回旋支 ,右冠脉 )的CFR在降低程度上是否存在差异 ,尚少见报道。现将我们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方法 冠脉及左室造影完全正常而临床表现有胸闷或胸痛的患者 45例 ,分为两组 :A组共 2 9例 ,男 19例 ,女 10例 ,年龄 37~ 78(平均 5 8± 9 9)岁。其中包括高血压 11例 ,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或劳损表现 ,糖尿病 3例 ,肥厚性心肌病 2例 ,长期吸烟者 10例 ,高血脂 8例。B组无冠脉微血管病基础 …  相似文献   
35.
黄石地区老年人幸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幸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纽芬兰主观幸福度(MUNSH)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对黄石地区978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 高学历老年人MUNSH总均分为36.79士8.47 分,中等学历MUNSH总均分为25.08士8.40 分,低学历老年人MUNSH总均分30.03士8.30 分.结论 高学历老年人群婚姻满意度较高,主观幸福感较强,是一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老年人群.中等学历老年人群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较低.低学历老年人群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一般.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2种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常用中药制剂治疗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104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和治疗B组,各52例。在常规西医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A组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B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均持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ST段下移幅度、缺血性发作次数及时间变化,并比较2组心电图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组ST段下移幅度、缺血性发作次数、缺血性发作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且治疗A组较治疗B组下降更为显著(P 0. 05);治疗A组心电图总有效率90. 38%、临床总有效率92. 31%,高于治疗B组的75. 00%、76. 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A组、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 62%、7. 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2种中药制剂对于改善冠心病心肌缺血均有积极作用,而丹参注射液的疗效优于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  相似文献   
37.
动脉瘤的病因有动脉硬化、黏膜淋巴结病(川崎病)、霉菌性及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结缔组织病、先天性或转移性肿瘤、创伤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等。冠状动脉(冠脉)瘤绝大部分与冠脉介入治疗有关,尤为术中创伤(意外损伤与球囊压力过高)及支架置入不当时易发。现报告一例冠脉内置  相似文献   
38.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最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9.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的三支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正常而有冠脉微血管病基础者的三支冠脉血流储备 (Coronaryflowreserve ,CFR)之间是否有差异。方法 :临床上有不典型胸闷或胸痛的患者 4 5例 ,冠脉造影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 ,按有无冠脉微血管病基础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冠脉微血管病组 ,共 2 9例 ,男 19例 ,女 10例 ,年龄 37~ 78(5 8±9.9)岁 ,其中心电图有左室肥厚或劳损表现的高血压患者 11例 ,糖尿病 3例 ,肥厚型心肌病 2例 ,长期吸烟者 10例 ,高血脂 8例 ;乙组为无冠脉微血管病组 ,共 16例 ,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38~ 5 8(5 1± 8.6 )岁。冠脉造影过程中随机测定冠脉CFR值 (甲组 6 2支 ,左冠脉前降支 2 4支 ,冠脉左旋支 17支 ,右冠脉 2 1支 ;乙组 36支 ,左冠脉前降支13支 ,冠脉左旋支 8支 ,右冠脉 14支 )。结果 :甲组 6 2支冠脉的平均CFR为 2 .32± 0 .6 1,乙组 3.15± 0 .5 5 ,P <0 .0 1。甲组三支冠脉之间的C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乙组三支冠脉的CFR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甲组前降支的CFR远低于右冠脉与回旋支 (2 .0 4± 0 .5 2∶2 .5 9± 0 .6 5 ,2 .39± 0 .5 5 ,均 P<0 .0 5 ) ;回旋支较右冠脉的CFR低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39± 0 .5 5∶2 .5 9± 0 .6 5 ,P >0 .0 5 )。结论 :冠脉微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