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业科学   2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加强我院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医学教育中 ,传授认识、预防、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基本内容 ,医学服务的对象是人 ,相对于传授认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尊重人、关怀人的教育更是最基本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医生的要求也发生了转变 ,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观念 ,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52.
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次降雨产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引起三峡库区农业小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次降雨因子,通过天然降雨观测资料,分析忠县石盘丘小流域2019年侵蚀性降雨年内分布特征和典型次降雨条件下A和B 2个集水区产沙过程的变化规律,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揭示次降雨产沙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全年119场降雨资料中,有19场为侵蚀性降雨。全年侵蚀性中雨共发生10次,是侵蚀性降雨中最常见的降雨类型。暴雨及以上降雨是造成研究区产沙量最大的降雨类型。(2)在典型中雨、大雨和暴雨产沙事件中,B集水区产沙量分别是A集水区的5.13,1.66,7.56倍。对3场典型次降雨产沙过程进行分析发现,B集水区产沙过程线随降雨历时的延长,变化程度更剧烈。(3)各PIn因子与研究区产沙量的相关性系数大小排序为PI30>PI10>PI15>PI60>PI5>PI90>PI。对各类降雨因子与研究区的产沙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系数大小排序为P>PIn>In>I>T。A、B集水区产沙量与次降雨量P和PI30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总之,在三峡库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时,要加强对暴雨及以上降雨造成农业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与预警响应能力;P和PI30能较好地反映三峡库区天然次降雨对农业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对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次降雨侵蚀力进行估算时,可将PI30作为主要参考因子;农林水复合生态系统与结构简单的传统农耕模式相比,具有更丰富多元的层次结构,不仅能全面开发利用小流域的农业资源,更有利于保持水土,且其对降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也更强。  相似文献   
53.
利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中6种数学模型,共得到木麻黄单木各器官生物量估算模型24个。结果表明:以幂函数为基础的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综合模型拟合精度以模型W3=aDb Hc 的拟合效果最好。以选择的最优模型为基础,建立木麻黄生物量可加性模型,该可加性模型的拟合精度较高,R2值基本大于0.9。由于各部分生物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利用联立估计法,建立的木麻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能够减少系统误差所带来的估计偏差,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一致性,为海南木麻黄可加性生物量估计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4.
论述了四川省水稻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布设的方法,通过分析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遥感影像,科学合理地探讨了可运行化的地面抽样方法,即采用分层抽样统计与地面典型抽样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差分GPS(精度为亚米级)建立四川省水稻监测地面样方,提高监测精度,在95%的置信区间里,可以达到90%的准确率,服务于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大尺度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55.
不同施氮量条件下灌溉量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王小燕  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015-3024
【目的】研究灌溉量和施氮量对氮素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方法】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实验农场防雨池栽条件下进行,选取高产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开花期和收获期分别测定各器官中不同来源氮素的吸收量与分配比例、成熟期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结果】施氮量和灌溉量对植株吸氮量、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存在互作,其中灌溉量的效应大于施氮量的效应,是影响以上诸项指标的主导因素。同一施氮量条件下,增加灌溉量,成熟期氮素吸收总量增加,但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随灌溉量增加,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增大,肥料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减小,表明增加灌溉量导致氮素吸收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提高土壤氮的吸收量和占总氮量的比例实现的;增加灌溉量对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稀释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增加灌溉量抑制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最终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灌溉量不变,施氮量由120 kg•ha-1增加到240 kg•ha-1,各营养器官中氮素的积累量增加,但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率降低,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亦不高。【结论】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和拔节水(W2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大,开花前营养器官中积累的氮素向籽粒转移率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水分利用率亦最高,但籽粒产量仅为5 534.26 kg•ha-1;施氮量为120 kg•ha-1,全生育期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W3N1)的处理,小麦植株吸收的氮素向籽粒分配量、氮素向籽粒转移率、水分利用率均较高,籽粒蛋白质含量达14.54%,籽粒产量达7 411.37 kg•ha-1,是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56.
公顷产10000kg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泰山23和济麦22为试验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对单产高达10 000 kg hm-2的小麦进行了施氮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和分配特性的研究。在2006-2007年生长季,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施纯氮240 kg hm-2 (N240)和270 kg hm-2(N270)处理的产量分别达9 954.73 kg hm-2和10 647.02 kg hm-2,比不施氮肥处理(N0)分别增加11.20%和18.93%。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呈先增后降趋势,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小麦籽粒转运量和转运率先升后降,转运量以N270处理最大,为213.78 kg hm-2;而转运率以N240处理最高,为67.98%。随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成熟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再分配量和再分配率先增后降,均以N270处理最高;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亦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以N240处理最高。2005-2006年的试验结果呈相同变化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产量水平达10 000 kg hm-2时的适宜施氮量为240~270 kg 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57.
王小燕 《花卉》2009,(10):11-11
经多年实践,用泥沙拌黄土(3:1)作为移栽后的定植用土比较好。它有三大好处:一是与树根有亲和力。二是透气性好,能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萌发;三是排水性好,雨季能迅速地排掉多余的积水,免遭水沤,造成根部死亡;在采挖树木过程中,要尽量保留树下七球,  相似文献   
58.
对海南省文昌县琼香神韵苗圃基地基本土壤肥力特征和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区土壤呈酸性;除土壤全K外,土壤有机质、全N、全P、有效P、速效K、NO~-_3-N和NH~+_4-N含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除个别指标外(pH、速效K、NO~-_3-N等),其他肥力指标不同取样点间变异程度较大,表明该基地土壤肥力具有不均匀性;重金属均未超标,不存在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59.
本文介绍了不同分辨率影像中基本农田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重点介绍了中低分辨率影像中基于光谱知识的信息自动提取方法.以岳池县花园镇为例,采用的影像是2001年的TN和2006年SPOT2进行对比分析、识别、运算,然后提取。经分析得出不同空间分辨率影像中变化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提取,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可为今后的基本农田遥感动态监测提供更简单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为提出干预措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科学根据。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2002年10月1日至2007年9月30日5a期间的163例围产儿死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a间围产儿总数为14176例,围产儿死亡163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1.50%,其中死胎92例占56.44%,死产19例占儿.66%,出生7d内新生儿死亡52例占31.90%。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畸形、胎盘脐带因素及早产。结论提高产前诊断技术、加强围产期监护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