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业科学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21.
白灵菇菌丝多糖碱溶液浸提法提取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碱溶液浸提法提取白灵菇菌丝多糖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改进,发现液氮研磨对菌丝多糖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不利于菌丝多糖的提取,菌丝多糖的含量降低50%以上;菌丝多糖含量与菌丝的成熟程度有关,培养时间影响着菌丝多糖含量,在马铃薯-麦麸培养基中培养8-16 d时,可以提取到较多的菌丝多糖;供试的7个菌株的菌丝多糖含量在9.1-4.3 mg/g之间,菌株间差异显著,因此筛选具有较高多糖含量的白灵菇品种是进行白灵菇多糖产业化生产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2.
对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PL7的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线诱变的研究。结果发现,用20W紫外灯(245nm),在垂直距灯管30cm处照射90s,PL7菌株的原生质体致死率达74%。获得再生菌株234株,其中20株与亲本菌株PL7有明显的拮抗反应,6个菌株菌落生长速度提高11.0%~17.8%,液体培...  相似文献   
23.
从唐山市周边地区平菇栽培基地的制种间空气中分离筛选到4株严重抑制平菇菌丝生长的细菌杂菌菌株,微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4株细菌分别为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短状芽孢杆菌(Bacillus brevi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其中,葡萄球菌对平菇菌丝的抑制程度最高,其次是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4.
以平菇"唐平26"基因组DNA为模板,以U836为引物,比较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和不同浓度聚丙烯酰氨凝胶(PAGE)电泳对ISSR-PCR产物的分离效果,并且采用PAGE电泳技术对影响ISSR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PAGE电泳技术检测平菇ISSR-PCR产物的效果最好,最佳ISSR-PCR反应体系为,在20μL反应体系中,模板20ng,Mg2+浓度为1.5mmol·L~(-1),引物0.8μmol·L~(-1),dNTPs 200μmol·L~(-1),Taq酶1.0U,30个扩增循环。  相似文献   
25.
刘海英  白亚君  张运峰  范永山  郭文静 《玉米科学》2013,21(1):134-136, 140
经连续单孢分离和培养,获得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的22次继代培养菌株.前13代菌株没有明显的生长和发育变化,从第14代开始,继代培养对病菌的生长和发育存在显著影响.随继代次数增加,菌丝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下降,分生孢子变小,致病性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退化现象.随着继代培养,菌丝呈变粗趋势.  相似文献   
26.
以平菇与杏鲍菇原生质体融合后筛选到的优良菌株P11为研究对象,在含有7%大豆浸提液、4%葡萄糖、0.05%KH2 PO4、0.05% MgSO4 、0.001%维生素B1的大豆-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以菌丝生物量为响应值,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适液体培养条件:250 mL发酵瓶中装大豆-葡萄糖培养液100 mL,接种3菌盘(PDA固体培养基,25℃,6d,直径8 mm),初始pH值6.8,摇瓶转速200 r/min,发酵周期为10 d.发酵过程中发酵液质量变化量与发酵终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发酵终点的简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7.
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玉米大斑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分析了不同质量浓度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菌丝形态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当木醋液质量浓度为25. 25 mg/m L时,对玉米大斑病菌菌株11-07D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菌丝表现为无生长。质量浓度高于15. 15 mg/m L的木醋液处理后,菌丝分枝数和细胞内空洞数明显增加,少数菌丝出现畸形。木醋液质量浓度为10. 10 mg/m L时,病菌在液体培养基内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木醋液质量浓度超过15. 15 mg/m L时,液体培养生物量降低了93%以上。另外,试验还发现木醋液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25. 25 mg/m L木醋液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0. 4%。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木醋液有可能成为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一种新型高效抑菌剂。  相似文献   
28.
依据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MAP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分生孢子及附着胞发育、HT-毒素的产生和活性以及致病性都有着较显著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菌株,研究该抑制剂对病菌细胞膜透性及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0126对病菌菌丝电导率和PAL活性均无显著影响,但对POD及PPO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且U0126对POD活性的影响具有浓度依赖性,即低浓度U0126可提高POD活性,高浓度U0126抑制POD活性;U0126对PPO活性的影响具有菌株特异性,且对菌株01-27的PPO活性的影响与对POD活性的影响相似,都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U0126浓度增加菌株01-19的PPO活性反而显著下降。U0126对玉米大斑病菌细胞膜透性和苯丙氨酸代谢没有显著影响,但与过氧化物代谢和多酚代谢密切相关;U0126对过氧化物代谢和多酚代谢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菌株特异性和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29.
1温度关 温度是育雏成败的关键性条件。环境温度与雏鸡的体温调节、采食、饮水、消化吸收、活动、休息及腹中卵黄的吸收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应严格控制育雏舍的温度。雏鸡刚出壳后,体表只有绒毛,没有羽毛,鸡体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健全,此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对环境温度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育雏的前10d,环境温度是决定育雏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0.
前期研究表明,玉米大斑病菌Ste12基因对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性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试验利用Ste12基因的RNAi沉默突变体StRNAi 9-10和StRNAi 3-6分析该基因对玉米大斑病菌渗透胁迫的调控能力。通过比较野生型菌株和RNAi沉默突变体在0.4mol/L CaCl2、1mol/L KCl、1mol/L NaCl、1mol/L山梨醇等渗透胁迫条件下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菌丝形态、产孢量等指标,发现StRNAi9-10对1 mol/L NaCl和1mol/L KCl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增强,对1mol/L CaCl2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降低,对1mol/L山梨醇的耐受力无显著差异;StRNAi 3-6对4种胁迫条件的耐受能力均显著降低。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te12基因不仅调控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发育和致病力形成,而且参与玉米大斑病菌的渗透胁迫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