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农业科学   2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土壤剖面指标进行量化后 ,采用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 ,研究了土壤剖面性态 ,拟合出梨成活率与土壤剖面指标的多元回归方程 ,为梨栽培的土壤管理提供了理论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疆军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那里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植树种草难度很大。然而,为了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优美环境,军区各级党委以创建“绿色营区”和“花园式单位”为目标,发动官兵自己动手开荒换土,完善设施,精心管护,每年自筹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绿化建设,优选花草树木品种,科学种植,力求美化,不断提高绿化档次,做到花草树木和建筑小品辉映成趣,  相似文献   
13.
1留枝过多,主从不明有些果农惜枝思想严重,在整形修剪上几乎是见枝就留。有的单株留大枝在20个以上,分不清主枝和辅养枝,看不清是什么树形,已形成主辅不分,主从不明,枝条重叠交叉严重。通风透光差,这些树几乎成了放任树。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天保工程效益监测数据、森林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评估模型,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的28.29万hm2森林进行生态效益评价。结果显示:保护区天保工程区新增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为174.85亿元/a;从森林生态系统各项服务功能所占比重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环境、森林防护、积累营养物质、森林游憩。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贫困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最大的社区特征,也是制约保护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探讨了自然保护区实现社区发展的途径和保障措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只有实现与社区的共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保护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共建现状和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提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一)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991~2000年间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东径97°25′~103°38′,北纬36°45′~39°30′)进行了蝶类种类调查,采制蝶类标本3500余号,已经鉴定出的有115种,分别隶属8科65属,其中凤蝶科2种、绢蝶科9种、粉蝶科25种、眼蝶科25种、蛱蝶科25种、蚬蝶科2种、灰蝶科17种、弄蝶科10种,有32种为甘肃省新记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主要自然灾害因子有:雪害、风倒、病虫害和滑坡。其主要预防措施有:开展科学综合培育,提高森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造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造林地,增强林木抗适性;加强病虫害监控,引入天敌;增加病虫害防治投入。  相似文献   
19.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以管护为主,积极造林,封山育林,综合培育森林,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天然林生态服务功能巨大。2001~201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加强了森林保育。采用样地调查及"3S"技术监测资料对该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实施期间,保护区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面积分别增加了4.8%、26.9%、54.3%、283.6%,每年新增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55.82亿元·a-1;森林覆盖率增长1.3%,活立木蓄积增加212.47万m3;封山育林区与未封育区相比,天然更新幼树密度、青海云杉幼树年均高生长量、植物种数量、灌木盖度、灌木平均高分别增加了557.6%、28.7%、18.8%、57.5%和180.0%,植物种多度提高;退化林地植被群落多样性随封山育林时间增加呈增大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空间结构上的变化表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而均匀度指数变化相反;林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指出了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提高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