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200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比较不同原理抗体检测试剂对新冠疑似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对新冠疑似病例提出高效的排查方案,进一步为建立高风险人群的临床筛查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76例由于IgM抗体初检阳性被转入定点医院隔离观察的新冠疑似病例,进行鼻咽拭子核酸检测,血清微量病毒中和抗体和3种市售不同原理抗体检测试剂检测,以及肺部CT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等信息,综合判断新冠确诊或排除情况,并将3种血清学抗体检测试剂与临床判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3种检测方法结果的差异。结果通过综合判断,76例疑似病例中有3例为确诊病例,73例为排除病例。与临床确诊/排除结果比较,3种血清学抗体检测方法中,化学发光总抗体对3例病例入院不同时间点共9份样本均能检出,对73例排除病例入院第1天采集样本的检测特异性为97.26%,高于化学发光法IgM/IgG和胶体金法IgM/IgG单独检测(入院第1 d样本检测特异性均为73.97%)。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新冠总抗体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可以用于疑似病例抗体检测的初筛。针对重点人群筛查,应首先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若核酸检测阴性,则采用检测血清总抗体为主要指标的筛查路径。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切割的球囊预扩张对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86例Multilinkstent置入患者 ,按预扩张所用球囊不同 ,分为切割的球囊血管成形术 (CBA)组和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 (POBA)组 ,比较两组支架置入后即刻及远期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 :治疗后即刻及追踪造影结果显示 ,两组在最小血管径 (MLD)、狭窄度(DS)、晚期内径丢失方面无明显差别 ,内径丢失指数CBA组 (0 .2 8± 0 .15 )较POBA组 (0 .4 2± 0 .2 8)为低 (P <0 .0 5 ) ,再狭窄率CBA组为 15 .4 % ,POBA组为 2 5 .0 % ,CBA组呈低的倾向。结论 :CBA预扩张有可能对支架内再狭窄产生有益影响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4.
骨痂在不同内固定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斌  魏红 《地方病通报》2008,23(2):74-76
目的 观察不同内固定对兔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27只,建立大白兔股骨中段骨折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9只.分别为股骨中段骨折保留骨膜,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Ⅰ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剥离同时使用钢板内固定组(Ⅱ组)、股骨中段骨折骨膜保留但去除骨髓同时使用髓内钉固定组(Ⅲ组).各组在不同时段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骨折愈合部位测量其骨痂直径,观察骨折愈合中骨痂的差异.结果 (1) X线片显示,Ⅲ组在相同时段有大量的骨痂生成,Ⅰ组、Ⅱ组在相同时段显示骨痂生成量少;(2)Ⅰ组与Ⅱ组骨痂直径不存在差异(F=5.14,P>0.05),Ⅰ组和Ⅲ组、Ⅱ组和Ⅲ组骨痂直径存在差异(F=3.15, 3.30, 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髓内钉固定组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成多,利于骨痂的钙化以及早期的功能锻炼和负重;骨痂多利于骨折愈合的判断.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S(CathepsinS,Cat S)在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室重构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其活性动态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7周龄雄性Dahl盐敏感(DS)大鼠分别给予高负荷食盐(8%)或正常负荷食盐(0.3%)为12周和19周建立心肌肥厚(H-LVF)模型,心力衰竭模型(H-HF)及同龄对照组(12W-C和19W-C)。另设人体心肌生检标本作研究对象(高血压代偿性心肌肥厚患者7例,心力衰竭患者18例和正常对照6例)。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Cat SmRNA及蛋白表达,酶谱法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的Cat S活性,免疫印迹杂交检测心肌组织中的白介素1β蛋白表达,细胞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心肌细胞Cat S的表达,心脏石蜡切片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法和van Gieson's染色法分析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含量,心脏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结果H-HF组大鼠和患者心肌中的Cat SmRNAs的表达显著高于19W-C组和H-LVF组大鼠和人(P〈0.01)。免疫组化法和in situ法分析显示增高的Cat SmRNA和蛋白主要表达于心肌细胞。H-HF组大鼠心肌的弹性蛋白分解能也显著高于19W-C(4.1倍)。H-LVF大鼠心肌间质弹性蛋白含量明显增加,而在H-HF大鼠则下降低于对照组水平。H-HF组心肌白介素IL1β蛋白含量显著高于19W-C。IL1β刺激心肌细胞的Cat S蛋白表达。心肌中的弹性蛋白酶表达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r=-0.88,P〈0.05)。结论Cat S参与心室病理改变,是导致间质改变、心功能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提示心肌Cat S在H-HF时心室重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对带有信号序列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中带信号序列的cDNA片段序列设计合成基因特异性引物。以虫卵的第一链全长cDNA为模板,采用套式PCR,快速扩增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cDNA的5’、3’末端片段,将特异性扩增片段进行TA克隆与序列分析。将每个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cDNA片段序列与其5’、3’末端片段序列进行比对和拼接,构建每个带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基因的完整全长cDNA序列,对部分带信号序列虫卵毛蚴基因的信号序列所对应的基因组序列结构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分析了30个带有信号序列的cDNA片段,其中16个片段的5’、3’末端cDNA序列被成功扩增,并测定了它们的DNA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和拼接,获得了该16个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对开放阅读框演绎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发现基因SjP4001与SjP1531的信号肽序列完全相同,而基因SjP3742和SjP1183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甚为相似,从而进一步证明不同的基因可拥有相同或相似的信号肽。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基因SjP1183的信号肽基因序列与成熟肽基因序列通过交替拼接(alternative splicing)方式进行拼接;而基因SjP4001、SjP1531、SjP3742的信号肽基因序列与成熟肽基因序列之间可能是通过转移拼接的方式进行拼接。结论 确定了16个带有信号序列的虫卵毛蚴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虫卵毛蚴基因可通过交替拼接方式或转移拼接方式获得信号肽序列。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10月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夹闭术治疗的7例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共19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成功夹闭;术后复查CTA显示动脉瘤瘤颈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3例术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好转。未出现脑梗死及颅内感染等。术后随访3个月~3年,根据GOS:恢复良好5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颅内前循环倒影动脉瘤可选择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夹闭治疗,手术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8.
69.
目的观察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Ⅳ型皮肤或混合黄褐斑的雀斑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Q-开关Nd:YAG Spectra VRM Ⅲ激光,波长1064nm,光斑尺寸3mm,脉宽5~7ns,能量3.0~3.6J/cm2,对50例雀斑患者进行治疗。每月1次,共治疗3次,末次治疗后评价患者雀斑的疗效。结果50例患者经过3次治疗后,35例(70)基本完全消退,10例(20%)明显消退,5例(10%)好转,总有效率为100%。所有患者面部治疗区域无色素沉着、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出现,混合黄褐斑的雀斑患者未见加重。结论采用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Ⅳ型皮肤或混合黄褐斑的雀斑患者疗效显著、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0.
目的 评估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的49例.在Nissen胃底折叠术完成后,将折叠部的最上部的前壁、后壁固定在弓状韧带上.记录该组患者的术前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以及1年随访时并发症、早期复发率等.结果 无转变成开放手术,患者无院内死亡,随访中无食管周围疝形成.47例患者症状均已改善,1例患者复发而行再次手术,早期复发率2.1%.患者满意度为(92.6±9.2)%.结论 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能有效地预防食管周围疝形成,并将成为外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