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7篇
医药卫生   17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能否有效地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左心房压力(LAP)。方法选择PAF患者31例,导管射频消融术前1d行经胸及经食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左心房内径、LVEF、舒张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DTD)、收缩期肺静脉血流衰减时间(STD)等相关参数;术中通过心导管测量LAP。对多普勒超声参数与LAP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LAP(14.45±7.60)mm Hg(1mm Hg=0.133kPa)、DTD(176.97±56.74)ms、STD(193.97±55.17)ms。DTD和STD与LAP呈负相关(r=-0.63,r=-0.81,P=0.00)。结论DTD和STD可能是简便、可靠、无创性预测PAF患者LAP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PW)评估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术前术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方法 应用DTI-PW技术测量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术后二尖瓣环、左室心肌各节段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指标,并与32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MI组术前室壁及二尖瓣环的S、E、SVTI、EVTI、ΔV、MVG明显低于正常组;E/A比值下降。术后左室心肌各节段及二尖瓣环S、E、SVTI、EVTI提高,△V及MVG无明显改善。结论 DTI技术可实时、准确地反映心肌舒缩运动状况,为进一步了解心肌功能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4.
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道)[AVRT(L)]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二维和Doppler超声检查AVRT(L)患者手术前、后三天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期充盈情况,为提高敏感性,检查时增加了三级等长收缩运动。结果 (1)在各级运动中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显著增加,但三者均值分别不超过90bpm、160mmHg、95mmHg,运动后五分钟均恢复。(2)RFCA术前,后同级运动量时左室功能各参数无显著变化。结论 对于AVRT(L)患者,在有经验医师操作下,RFCA术中施放总能量在一定范围内时,对左室功能无影响。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超声组织定征 (UTC)背向散射积分 (IBS)技术对实验动物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HP550 0型超声诊断仪及S8探头 ,健康雄性小猪 1 2只 ,全麻下行冠脉左前降支 (LAD)闭塞 ,分别于术前、术后 1、2小时及 1周获取胸骨旁左室长轴、乳头肌短轴、心尖四腔和两腔的标准切面图像 ,测定IBS值、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 (CVIB)、IBS周期变化跨壁梯度(TGCVIB)、周期变化延迟时间 (DTCV)及室壁增厚率 (△T % )的变化。结果 术后 1小时IBS %明显升高 ,DTCV %延长 ,CVIB %、TGCVIB和△T %明显降低 ;术后 2小时与 1小时无明显差别 ;术后 1周IBS %、DTCV %升高更明显 ,CVIB %、△T %减低更明显 ,而TGCVIB为负值。前壁IBS %、CVIB %分别与△T %行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分别为r =- 0 55 ,r =0 62 (P均 <0 0 1 ) ,DTCV %△T %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r =- 0 46(P <0 0 5)。结论 UTC背向散射技术可用于检测实验动物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组织声学特征的改变 ,有助于AMI的诊断  相似文献   
96.
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远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远期随访观察,探讨ARVC的临床特征和远期预后.方法:对1996~2006年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ARVC的2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治疗经过、症状、有无猝死以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等.结果:22例ARVC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1±2.9)年(2.2~12年).共有2例患者猝死,年平均病死率1.5%.心电图随访中新出现Epsihm波3例、肢体导联低电压2例、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T波倒置1例,T波倒置导联数增加2例;比较随访前后肢体导联电压的绝对值和有明显降低(P<0.01).心脏超声示左室结构和功能在随访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10例射频消融成功的患者经随访有7例室速复发,均为新形态的室速;2例安装ICD患者,ICD有效工作并存活;10例单纯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6例室速复发,其中3例患者出现新形态的窜速,2例猝死.结论:①ARVC患者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主,随访期间心电图肢导电压绝对值和降低,超声心动图较少发现左心结构、功能有明显变化;②以药物或射频消融治疗ARVC复发率均较高,目前ICD使用率较低.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经皮室间隔封堵术对左心室扭转运动的早期影响.方法 对36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封堵术前、术后3 d的常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患者左室旋转及扭转运动进行分析.结果 封堵术后3 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较术前减小,左室基底部、心尖部旋转角度及整体扭转运动角度较术前减低.与术前相比,基底部后壁、下壁、后间隔顺时针旋转角度峰值降低(P<0.05),其余9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峰值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术前、术后3 d左室射血分数(LVEF)稍有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整体扭转运动角度峰值与LVEF、LVEDV呈线性相关.结论 左室扭转运动可作为评价心脏收缩功能较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98.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探讨RVOT起源PVCs患者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时序规律.方法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测量30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心搏时及30例正常人纵向(TsL)、环周(TsC)、径向(TsR)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分别计算标准差,并分析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心搏时TsL、TsC、TsR标准差均增大,窦性心搏时TsC、TsR标准差增大.室性心搏时,TsL、TsR从心尖至基底的不同层面间差异显著;TsL、TsC在不同室壁间差异显著.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心搏时均存在失同步状态,其中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99.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获取右室间隔起搏组(9例)、右室心尖起搏组(15例)、正常对照组(13例)心尖左室长轴观、胸骨旁左室短轴观图像,测量各节段峰值纵向应变(S_L)、峰值径向应变(S_R),计算左室总体峰值纵向应变(GS_L)、总体峰值径向应变(GS_R).结果 右室心尖起搏组GS_L[-(18.29±2.67)%]低于正常对照组[-(21.07±2.08)%]及右室间隔起搏组[-(20.54±2.2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间隔起搏组与正常对照组GS_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26.85±7.73)%]与右室间隔起搏组GS_R[(28.59±6.06)%]均低于正常对照组[(36.26±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起搏组间GS_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室心尖起搏组GS_R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两起搏组邻近起搏位点的左室节段心肌S_L及S_R较正常对照组相应节段明显降低,但右室间隔起搏组保持了与正常对照组相似的左室内应变分布,右室心尖起搏组左室内应变分布异常.结论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时左室总体及节段心肌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慢性心肌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分别于造模前、造模4周后测算A·β、标化A·β,比较造模前后心肌灌注图像及A·β、标化A·β。结果:造模前声学微泡在心肌组织中均匀分布,色泽明亮,A·β、标化A·β分别为49.82±14.07、1.01±0.21;Ameroid环套扎LCX后4周,局部心肌基本无灌注,回声低暗,A·β、标化A·β分别为4.08±3.56、0.13±0.07,明显低于造模前。结论:心肌声学造影可用于量化评估慢性心肌缺血时的心肌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