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Menkes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分析7例2016年至2021年因“发育落后、癫痫发作”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头颅磁共振成像、基因检测确诊为Menkes病的男童。结果:7例患儿于2~6月龄起病,智力运动落后,头发稀疏卷曲,皮肤白,肌张力低下,面容异常,5例伴有抽搐。2例患儿喂养困难,瘫软无力,合并骨折及佝偻病改变。7例患儿血清铜蓝蛋白明显降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血乳酸升高。头颅MRA可见特异性的血管走形迂曲,并存在分支稀疏,头颅MRI示硬膜下积液、脑白质髓鞘发育落后、颅内出血、基底节区及胼胝体异常信号、脑萎缩外,尚有皮层软化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积等。2例患儿自发骨折,1例患儿有明显的佝偻病样骨病。7例患儿均检出ATP7A基因突变,其中5个为未报道的新突变。结论:本研究7例患儿经临床、生化、影像及基因检查确诊为Menkes病,发现ATP7A基因5个新的突变,指导患者家族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丰富了Menkes病致病基因突变谱。在国内首次报道了Menkes合并骨折的病例。  相似文献   
42.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存在些明显的性别差异,但是,性别是否影响其治疗结局尚不清楚.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长期随访结果,明确其件别著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随访,2004-01/2005-12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对象: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267例患者,完成3年的临床随访.女52例,男215例;平均年龄(59.4±7.5)岁.方法:按标准置入冠状动脉支架,以残余狭窄〈30%,远端前向血流为TIMI3级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定期门诊随访.分别于置入后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每年进行问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7)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对比分析52例女件与215例男性碰心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3年随访结果.结果:与男性相比,女性平均年龄大,收缩压高,胆固醇高(P〈0.001);心胸比大(P〈0.05);有高血压病史的比例高(P〈0.001);伴有非心血管疾病的比例高(P〈0.001);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低(P〈0.01):有吸烟史的比例低(P〈0.001).在随访期内,两组在支架置入后死亡、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复发的典型心绞痛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患者自我评估的症状缓解比例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比例在男、女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不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复发典型心绞痛复合终点的预测因子(OR 0.819,95%CI0.41 to 1.79).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较大,并存疾病较多.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长期随访疗效较好,且治疗结局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与左室附壁血栓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左室附壁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血栓组30例,非血栓组36例,比较两组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膨出直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1)左房直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室收缩末期直径、左室舒张期后壁厚度、室壁瘤基底直径、室壁瘤膨出直径、左室射血分数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血栓组显著大于非血栓组[(1.17±0.26)cm比(1.04±0.19)cm,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易发生附壁血栓,但左室附壁血栓与瘤体大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与初发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6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AF和原发瓣膜病的病例,根据二尖瓣返流程度分为2组:无返流组(n=165)和返流组(n=104)。AF通过住院期间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诊断。结果: 无返流组和返流组新发AF分别为15例(9.1%)和22例(21.2%)(P<0.01)。结论: AMI后二尖瓣返流与AF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滤泡样辅助性T细胞(CD4+CXCR5+Tfh细胞)比例及其转录调控因子BCL-6、BLIMP-1的表达变化.方法 依据病情将64例哮喘患儿分为哮喘急性期组(n=36)和哮喘缓解期组(n=28),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儿童25例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数量;实时荧光定量 PCR仪检测各组转录调控因子BCL-6、BLIMP-1 mRNA表达;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总IgE、IL-2、IL-6 、IL-21浓度水平.结果 哮喘急性期组患儿CD4+CXCR5+Tfh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组(PPPPPP+CXCR5+Tfh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分别r=0.76、0.46,均Pr=-0.68, P结论 外周血CD4+CXCR5+Tfh细胞比例增高可能参与了儿童哮喘的急性发病过程,转录调控因子BCL-6 及BLIMP-1 mRNA的异常表达,以及局部微环境中总IgE和细胞因子IL-2、IL-6、IL-21的浓度改变可能与哮喘患儿CD4+CXCR5+Tfh细胞分化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儿童化脓性脑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4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80例儿童化脓性脑膜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用药分为A、B两组,A组予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B组予万古霉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RP、PCT、TNF-α和NSE水平低于B组(P<0.05);A组体温恢复、颅内高压消失、惊厥消失时间短于B组(P<0.05);A组腹泻、呕吐、偏瘫、转氨酶升高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缩短治疗周期,且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应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探讨髓鞘碱性蛋白( MBP)及髓鞘蛋白P2在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诊断的患儿30例,患儿血清行MBP及髓鞘蛋白P2检测,与正常健康体检患儿30例进行对照。部分患儿分别于病程第1~3天及第4~7天采集2份血清进行上述指标检测并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 MBP[(3397.82±2112.39)ng/L]、髓鞘蛋白P2[(1688.88±899.3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669.46±140.04)ng/L、(367.64±106.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第4~7天血清MBP[(4729.92±992.51)ng/L]、髓鞘蛋白P2[(2255.38±512.21)ng/L]浓度高于病程第1~3天[(1040.31±155.24)ng/L、(687.83±153.5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BP及髓鞘蛋白P2与神经脱髓鞘密切相关。同时反映了神经损伤后髓鞘的崩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病情越重,血清中MBP、髓鞘蛋白P2浓度越高,有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49.
目的 通过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临床下痫样放电儿童,观察其认知功能及脑电图改善情况,为临床下痫样放电儿童临床选药及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观察30例临床下痫样放电儿童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6月后认知功能、脑电图的变化.结果 左乙拉认西坦治疗6月后患儿总智商、语言智商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智商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放电指数好转18例,改善8例,无效4例.结论 临床下痫样放电儿童应给予积极干预,左乙拉西坦对其具有确切疗效,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郑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多发性抽动症60例.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研究组给予左乙拉西坦,对照组给予硫必利,根据患儿抽动减少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耐受性,用药剂量个体化.结果 两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