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0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评估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患者,经后路单侧肌间隙入路,微创Quadrant通道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CT检查评估是否椎体间融合。结果所有的患者均随访6~25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7.31±1.6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3.15±0.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38.54±3.21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5.96±3.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单侧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4.
【摘要】〓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微创Quadrant 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25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后路原切口双侧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经微创Quadrant 通道下行椎间融合术。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对患者再次手术前、手术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腰椎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评估椎体间融合。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9.2个月。术前VAS平均评分为8.26±1.4分,术后末次随访VAS平均评分为2.47±0.6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平均40.32±3.14分,术后末次随访平均为6.67±2.5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椎体间植骨均融合,无椎弓根螺钉断裂和融合器移位。结论〓微创Quadrant通道下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2005年间应用该术式治疗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情况及其并发症。术前和术后通过神经功能JOA评分,颈部轴性症状和颈椎动态侧位片,颈椎MRI进行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全部患者随访3月,6月,12月,24月JOA评分平均优良率分别为:75.0%, 81.3%, 85.4%, 89.6%。结论 前后入路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能彻底减压及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避免了因骨的再吸收造成椎间塌陷引起的继发神经功能损害;只要严格的掌握手术的适应证,遵循手术的操作原则,绝大多数的手术并发症均可避免发生。因此,该方法在治疗严重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注射量与疗效的关系,以及骨水泥渗漏的预防.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2月,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21例,共163个椎体,其中胸椎101个,腰椎62个.患者在C型臂X线机临测或者CT定位下行PVP治疗.将骨水泥的注射量与椎体病变体积的比例分为4级:1级充填比例<25%,2级填允比例25%~50%,3级填充比例51%~75%,4级填充比例>75%,术后行X线片及CT检查并分析骨水泥在椎体的分布,评价骨水泥的渗漏、疼痛缓解情况及脊柱的稳定性.疼痛缓解采用WHO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121例患者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4.2±0.8)mL.骨水泥填允比例具体分布为1级64个,2级72个,3级27个椎体,胸椎注射1~2 mL 18个,腰椎注射2~3 mL 11个椎体.1、2、3级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18.8%、29.2%和48.1%.121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9.8个月)随访,患者背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或者消失.填充比例为1级、2级、3级各组之间的疼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P>0.05).填允比例为2、3级患者椎体前、中、后缘高度及Cobb角在于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骨水泥的注入量与临床效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从治疗的安全性考虑,手术时应适当限量注射骨水泥(胸椎1~2 mL,腰椎2~3 mL),且应使骨水泥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29.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尿酸与髓核游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手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8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尿酸值,并通过磁共振及术中所见确定突出的间盘髓核是否游离。统计学方法采用Spearman和Pearson分析腰椎间盘突出与血尿酸的相关性。变量分析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血尿酸水平变化对髓核游离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前后的血尿酸变化与髓核游离具有相关性(r=-0.193,P<0.001)。在logistic回归中,血尿酸水平变化是出现髓核游离的重要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血尿酸水平变化预测髓核游离的曲线下面积为0.624,敏感度为64%,特异度为70%,截断值为99.1μmol/L。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髓核游离与血尿酸水平变化明显相关,血尿酸水平变化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游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从2020年5月—2021年5月梅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展开分组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A组60例接受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B组60例接受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C组60例接受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比较三组之间手术时间、手术疗效。结果 C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和B组(P<0.05);B组手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C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B组(P<0.05);B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结论 采用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腰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比实施传统经腰椎后路开放手术、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腰椎微创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临床治疗效果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