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8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目的探讨miR-494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5种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DA-MB-453、HCC-1937、MDA-MB-468、MCF-7和乳腺上皮细胞系HBL-100中miR-494的表达水平;收集54对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用qRT-PCR法检测其miR-494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BL-100相比,MDA-MB-231、MDA-MB-453、HCC-1937、MDA-MB-468、MCF-7乳腺癌细胞系中miR-494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分别为212.9、37.73、27.53、10.61、19.46,P均0.05)。此外,miR-494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t=5.80,P0.01),且与临床分期(χ2=17.41,P0.05)、组织病理分级(χ2=5.33,P0.05)、C-erb B-2表达情况(χ2=9.83,P0.05)、Ki-67阳性细胞百分比(χ2=6.13,P0.05)有关。结论 miR-494在乳腺癌组织和乳腺癌细胞系中低表达,且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可成为乳腺癌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探讨涂阳肺结核病例的转归,评价肺结核传染源的控制效果.方法对962例涂阳肺结核病例的资料进行队列分析.结果涂阳肺结核以青壮年男性多发,发病延误时间较长,治愈率呈上升趋势,治疗失败率呈持续下降.结论严格执行的技术规范是控制肺结核病传染源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4.
目的:对晚孕期注射HBIG行宫内阻断的HBV-DNA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的宫内阻断失败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母婴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方法:将380例HBV-DNA阳性孕妇及其子女随访至1月龄,根据母血HBV-DNA定量(单位cp/ml)分为4组:A组106级、B组106级、C组107级、D组≥108级,研究HBV-DNA含量与宫内阻断失败的关系。选择高病毒载量孕妇(HBV-DNA≥106cp/ml)及新生儿各176例分为宫内阻断成功组和失败组两组进行其他原因分析。结果:随母血HBV-DNA含量增高,宫内阻断失败率随之增加,4组失败率分别为0.97%、8.57%、15.57%、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年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比例,HBV感染家族史及新生儿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母血HBV-DNA对数、分娩时胎龄、治疗前母亲HBeAg定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前母血HBV-DNA对数、分娩时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V宫内阻断失败的相关因素主要为母体HBV-DNA浓度,分娩时胎龄的延长增加了HBIG宫内阻断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5.
丹参注射液治疗重度颅脑损伤43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丹参有比较广泛的药理作用,我们用其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为1996年7月~1999年6月我科收治的患者,共87例。选择条件:伤后24小时内入院,昏迷≤8分,CT及MRI检查证实为脑挫裂伤和各种颅内血肿,无其它脏器复合伤,既往无心、脑、肝、肾疾病,无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性疾病,无药物过敏史。87例病人随机分为丹参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丹参治疗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13~63岁,平均31.1岁。其中脑挫裂伤39例,脑挫裂伤合并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32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12~61岁,  相似文献   
76.
患儿,男,15个月。1986年4月9日入院。患儿出生后3天发现腰背部有一指尖大小的包块,随年龄逐渐增大,伴双下肢轻瘫,不能站立,便秘,小便潴留。查体:神清,发育正常,背部胸腰交界处6×6×4cm包块,质稍硬。右足暗红色,右下肢皮温较左侧低,双下肢感觉减退,肌张力增高,肌力右Ⅲ级,左Ⅳ级,膝、跟腱反射亢进,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槐耳清膏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的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不同浓度槐耳清膏处理肺腺癌细胞,细胞增殖活性利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应用 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利用免疫技术检测。结果 CFSE 染色结果发现槐耳能够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并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Annexin V‐FITC/PI 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发现槐耳能够促进肺腺癌细胞凋亡,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免疫蛋白印迹实验结果发现在肺腺癌细胞中,槐耳能够抑制相关基因 EZH2、β‐catenin 和 bcl‐2的表达。结论在肺腺癌细胞中槐耳清膏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 EZH2/β‐catenin 信号通路,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微小RNA-26b(miR-26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肺癌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80例NSCLC患者(肺癌组,其中腺癌48例、鳞癌32例,临床分期Ⅰ/Ⅱ期、Ⅲ期和Ⅳ期分别有30、24、26例)及45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miR-26b水平。80例肺癌患者中有50例收集到配对的治疗前后血浆,通过FQ-PCR检测上述50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的miR-26b水平。结果对照组血浆miR-26b相对表达量为33.03±19.6,肺癌组为11.57±9.41,肺癌组血浆miR-26b显著低于对照组(t=6.908,P0.01)。肺腺癌和肺鳞癌患者血浆miR-26b水平分别为11.32±8.56、12.03±9.92,均低于对照组(t=6.841、6.162,P0.01);肺腺癌和肺鳞癌患者之间血浆miR-26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肺癌组中,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浆miR-26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5.26±11.17、9.47±7.04、9.37±6.66,Ⅰ/Ⅱ期、Ⅲ期和Ⅳ期血浆miR-26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987、7.235、7.394,P0.01);Ⅲ期和Ⅳ期患者血浆miR-26b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t值分别为2.32、2.43,P0.05);Ⅲ期与Ⅳ期患者之间血浆miR-26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50例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iR-26b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8±8.18、18.69±10.71,治疗后血浆miR-26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t=-4.855,P0.01)。结论 miR-26b在肺癌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并且血浆miR-26b水平与肺癌分期密切相关,血浆miR-26b在治疗后显著升高,血浆miR-26b水平有可能作为肺癌辅助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9.
目的分析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croRNA-21(miR-21)的表达,探讨循环miR-21在淋巴瘤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60例临床确诊的淋巴瘤患者外周血,50名健康体检人群外周血作为正常对照组,用FQ-PCR方法检测miR-21的表达;同时检测对应的临床确诊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miR-21的表达,判断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FQ-PCR检测结果显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00 1);且淋巴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miR-21的表达与肿瘤组织中miR-21的表达密切相关(r2=0.931,P<0.000 1)。结论外周血循环miR-21检测有望成为淋巴瘤早期诊断的新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80.
21世纪的到来,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学报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办出精品,而学术质量是精品学报之生命。文章着重阐述学术论文要成为精品必须选题、论点新,论证深,论据实,同时还需要学报编辑作必要的编辑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