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4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用gap-PCR筛查α-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基因携带者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gap-PCR作为α-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简称α-地贫)基因筛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双盲试验对随机抽取的353份血样同时采用gap-PCR筛查技术和血液学分析法分别检测α-地贫基因型和表型。结果353份样品中,检出3种常见α-地贫基因--SEA、--α3.7、--α4.2分别为23例、8例、3例,总α-地贫基因携带率为9.63%(34/353)。而血液学表型检查法仅查出α-地贫23例,即漏检11例。结论gap-PCR分子筛查技术较血液学筛查法更具有特异性和可靠性,可作为临床进行α-地贫基因携带者(尤其是静止型α-地贫)筛查的一线技术。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孕妇唾液中游离雌三醇含量对预测早产发生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对本地区正常分娩的产妇妊娠不同时期唾液中E3进行分析,以确定本地区正常分娩的产妇妊娠不同时期唾液中E3水平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167例孕妇不同孕周唾液进行收集,用时间分辨免疫分析法测定唾液中游离E3水平。所有数据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分别进行正态分析,P0.05为正态,所有正态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非正态数据以第10百分位点和第90百分位点,中位数表示。正态数据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数据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唾液中E3水平与妊娠结局之间相关性用线性回归方程表示,回归方程以P0.05表示有意义。结论测定唾液中游离E3含量能有效预测早产的发生,早产发生前3-4周游离E3含量显著升高,当唾液中游离E3含量达到2.11ug/l时,早产即将发生。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93例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手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心电图改变主要是ST段降低伴T波低平或倒置、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手术前总的异常心电图与手术后改变有显著性差异(χ2=41.41,P<0.01);不同手术方式手术后异常心电图较手术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HICH患者心电图异常率高,其异常率可随血肿的减少而好转或消失。  相似文献   
84.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85.
氨气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之一,应用过程中引起人体中毒机会较多,但氨中毒口腔粘膜损害及治疗尚无报道,现总结一组氨中毒口腔粘膜损害14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某工厂氨气外溢,致使位于其下风向一托儿所内4例成人(22~44岁)10例小儿(3个月~5岁)中毒。中毒后3~8分钟后患者脱离现场,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明久坐时间(ST)、体力活动(PA)与儿童超重肥胖的联合关系,为从身体活动角度制定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7年3-6月共抽取3 936名广州市7~12岁儿童。采用信效度良好的问卷评估儿童的ST和PA水平,儿童超重肥胖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标准进行判定。每天进行课后ST≥2 h/d视为高ST,每天参加中高等强度PA≥60 min/d视为高PA;高、低ST和PA两两交叉分组后形成四组别。结果 广州市7~12岁儿童总体的超重肥胖率为21.5%。低ST高PA、低ST低PA、高ST高PA、高ST低PA四组别儿童的超重肥胖率分别为18.9%,17.8%,23.1%和22.3%。在控制了混杂因素后,与低ST高PA组儿童相比较,高ST高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86倍(95%CI:1.078~1.724),高ST低PA组儿童的超重肥胖风险是其1.219倍(95%CI:1.059~1.641)。结论 ST、PA与儿童超重肥胖间存在联合关系,有关部门从身体活动角度防控儿童超重肥胖时,除了考虑增加儿童中高等强度PA水平,也应多关注减少课后ST。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儿童自发性胆道穿孔(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the bile duct,SP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7年6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6例SPBD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价腹部超声和腹腔穿刺的诊断价值,比较胆囊置管引流、穿孔部位置管引流和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引流3种主要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中患儿中位年龄为1.68(1.11,3.04)岁,其中男14例,女22例,男女比例1:1.57。腹部超声对本病的诊断敏感度为61.8%(21/34);20例行诊断性腹腔穿刺穿刺液为胆汁样腹水的患儿,后续手术证实均为胆道穿孔,诊断特异度为100%。首次治疗:6例非手术治疗,30例手术治疗。3种手术方式:胆囊置管+腹腔引流(13例),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8例),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腹腔引流(3例)。术后症状缓解时间3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术组术后腹腔引流管的拔管时间[(6.60±1.67)d]显著短于胆囊置管+腹腔引流术组[(11.22±3.77)d,P<0.05],胆总管囊肿切开置管+腹腔引流术组和穿孔部位置管+腹腔引流组的术后住院时间[(8.00±2.65)d和(10.14±2.15)d]显著短于胆囊置管+腹腔引流术组[(15.08±5.50)d,P<0.05]。随访发现,31例患儿合并胆总管囊肿,行胆总管囊肿根治手术(其中2例为外院手术);胆总管囊肿根治术距前次胆道穿孔引流手术或保守治疗时间间隔1~19个月。结论 腹部超声检查和诊断性腹腔穿刺目前是儿童SPBD的主要诊断方法。虽然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痊愈,但联合胆道引流的腹腔引流术仍是SPBD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8.
久坐行为日趋发展成为生活常态,非必要久坐行为,尤其是娱乐型视屏行为累计过多,会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提升减少久坐行为意识、施行减少久坐行为举措亟待落实。儿童青少年正处于行为习惯的高度可塑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民族未来人群的体质健康水平。近期,政府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体育、劳动教育”生活化,将政策、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究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的关联性,为学生视力不良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纳入一至四年级学生4 969名,并于2年后进行随访。采用经信、效度检验的《广州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系统问卷》收集小学生基线放学后做作业、看电视、用电脑/玩游戏、往返交通等静态行为时间。使用5 m标准对数视力表分别测量基线和随访的视力。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小学生静态行为与视力变化值以及视力不良的关联性。  结果  2年期间,一至四年级学生视力不良的累积发病率为48.74%。放学后做作业时间与左眼视力变化值呈负相关(β=-0.012,95%CI=-0.023~-0.002)。放学后做作业时长与视力不良的发生正性相关(OR=1.16,95%CI=1.05~1.27)。静态行为总时长、视屏时间、往返交通时间与视力变化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静态行为中的放学后做作业时间增加与小学生视力降低相关,合理减轻课业负担有利于视力保护。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