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医药卫生   3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目的研究川芎嗪抗肿瘤转移作用与改善肿瘤介导的高凝状态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57BL6小鼠的实验性转移模型,考察川芎嗪体内对肿瘤血行转移的影响,通过血液APTT、PT、TT、FIB检测考察肿瘤对凝血时间的影响及药物对其的改善作用,同时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浆t-PA、u-PA、PAI反映纤溶系统的活性变化,测定血浆中纤维蛋白肽A反映纤维蛋白的生成情况,检测血浆中FXⅢ来反映纤维蛋白的稳定程度。结果体内川芎嗪72 mg·kg-1能够抑制B16F10实验转移,明显减少肺转移结节数量。实验性转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表现出血液高凝状态,给予川芎嗪8、24、72 mg·kg-1,不同时间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延长APTT、PT、TT、FIB,并能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和稳定,进而改善肿瘤引起的血液高凝。结论肿瘤转移会引起血液的高凝,且随着转移时间的延长,血液高凝程度加剧。川芎嗪能够改善肿瘤介导的高凝状态,可能与其抗肿瘤转移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本研究考察了河豚毒素对20种不同组织人源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抑瘤活性,以考察其对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影响。方法以经典细胞毒类药物顺铂作阳性对照,采用MTS法测定河豚毒素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河豚毒素对MCF-7和PC-3等细胞株的增殖有较弱的抑制作用。结论河豚毒素可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可能与肿瘤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观察针刺对四氯化碳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蛋白激活性受体γ(PPARγ)蛋白与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非穴位组、针刺组(每组12只)。采用50%CCl4和橄榄油进行肝纤维化造模,3次/周;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6周。同时进行针刺(太冲、期门、肝俞,电针刺足三里)治疗2次/周,共6周。造模和治疗结束后,颈总动脉取血,检测大鼠ALT、ALP、AST指标,然后处死大鼠,分离肝组织计算肝指数,并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PPARγ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PPARγ蛋白与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针刺均能上调PPARγ蛋白与mRNA的表达。结论针刺可上调四氯化碳导致肝纤维化大鼠的PPARγ水平,有抑制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究隐丹参酮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内、外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采用溴脱氧尿苷(BrdU)掺入免疫荧光实验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5×105/孔)增殖的影响;应用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肿瘤细胞(密度1×105/孔)迁移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考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24 h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钙黏素和N-钙黏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观察隐丹参酮(0.5~8μmol·L-1)作用6 h对MDA-MB-231细胞(密度为1×105/孔)核因子-κB(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体内再应用斑马鱼肿瘤转移模型研究隐丹参酮(0.125~2μmol·L-1)作用6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转移数目及转移距离的作用来考察其对体内肿瘤转移的影响。结果:在体外,隐丹参酮在0.5~8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MDA-MB-231BrdU阳性细胞的比例,抑制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中迁移细胞的数目,增加E-钙黏素的表达,同时降低N-钙黏素的表达,并抑制NF-κB的相对启动子活性。在体内,隐丹参酮在0.125~2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少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远端转移的数目,降低转移的最远距离。结论:隐丹参酮在体内外均有显著的抗乳腺癌转移作用,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还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转录活性从而逆转MDA-MB-231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5.
陶丽  盛晓波  王爱云  陈文星  陆茵 《中草药》2013,44(14):1867-1871
来源于具有毒性的中药材的独特成分抗肿瘤效应显著,但因不可预见的毒性使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为完善该类药物的成药性,迫切需要加强其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效应关联性研究.活性导向的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能够实现以药物自身活性指导下的中药药理和毒副作用发现以及合理药物设计.同时鉴于中药分子的泛靶点性,利用比较正常与肿瘤细胞靶标谱的生物网络计算方法搜寻潜在的成药性靶标,开展药物结构的优化设计,通过“药→病→靶→药”的回路研究模式,以期为从有毒中药开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槲皮素(Que)改善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上皮屏障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出生后2d的新生SD乳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模型组80只。模型组采用新生期乳大鼠母源性分离(NMS)联合醋酸(AA)灌肠法制作IBS模型(NMS+AA)。造模结束后4~5周,选择满足条件的雄性幼鼠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随机选择8只(生理盐水,10ml/kg);模型组在造模成功者中随机选分成4组,即盐水组(10ml/kg)、培菲康组(210mg/只,含活菌数0.1×10。CFU)、Que低剂量组(50mg/kg)和Que高剂量组(200mg/kg),每组8只。各组均予相应药物灌胃处理,每天1次,连续2周。采用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评估结肠敏感性,”Cr—EDTA检测全消化道通透性,HE染色法检测结肠粘膜炎症细胞浸润,ELISA法检测结肠细胞因子TNF-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TJs)occludin和claudin-l的表达。结果:采用NMS+AA法可制作IBS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率达86.3%。模型鼠内脏敏感性提高,结肠通透性增加,大量炎细胞浸润远端结肠粘膜固有层,TNF-a含量增加,claudin-1和occludin表达下降。Que在结、直肠扩张(CRD)一定压力范围内可降低模型鼠的内脏敏感性(AWR评分降低)(P〈0.05);高剂量Que可降低模型鼠全消化道通透性(P〈0.05),减少结肠粘膜炎细胞的浸润水平和TNF-a含量(尸〈0.05),并上调结肠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论:采用NMS+AA法可成功制作内脏高敏感伴结肠通透性增加的IBS大鼠模型。Que可通过调节IBS模型大鼠细胞因子TNF-a的含量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的表达,减少结肠粘膜炎症,降低消化道通透性,进而增强肠屏障功能,并可改善IBS模型大鼠的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07.
李尧  钱文慧  陆茵  郑仕中  王爱云  王颖钰 《中医杂志》2011,22(21):1801-1804
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演进过程可看成一个内环境诸多平衡被打破、阴阳交替的恶性循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紊乱的微环境,对肿瘤进行治疗。中医药抗肿瘤的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其科学内涵不甚明了,因此,从肿瘤微环境的视角,分析中医常用的三种治则治法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及干预的具体机制,以期为肿瘤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以瘦素为靶点中药单体成分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策略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倪春艳  郑仕中  陆茵  张雪娇  马进  王爱云 《中草药》2011,42(9):1837-1841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瘦素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瘦素能够通过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血管生成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相关细胞因子和JAK/STAT3、MAPK/ERK1/2、PI3K/AKT等信号通路激活肝星状细胞。中药单体成分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和阻断信号通路来防治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已越来越深入。通过对与瘦素相关的肝星状细胞激活通路和细胞因子进行概括总结,并对中药单体成分通过瘦素靶点抗肝纤维化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9.
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9,他引:4  
运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通过对中药血清药理方法学中对实验动物、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案、采血方案、血清灭活与保存、血清添加量和对照组的设立等的确立,建立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研究。文献检索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能保护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预防哮喘,增强免疫,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纤维化并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中药血清药理学在神经、心血管、呼吸、免疫、消化、生殖、泌尿、骨骼系统以及在抗菌、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为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在肝损伤中,肝星状细胞是公认的主要细胞外基质生成细胞,导致肝纤维发生有很多关键因素。在这些因素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已发现的ACE-AngⅡ-AT1R受体轴具有致肝纤维化的作用,ACE2-Ang(1-7)-Mas受体轴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两者相互作用调节肝纤维化的进程。该文旨在对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