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目的设计马尔尼菲青霉菌(PM)种特异性引物,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并结合传统的形态学检查,以达到可以在临床实验室进行快速诊断的目的。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进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将培养物涂片进行一系列染色。针对PM5.8SrRNA设计特异性PCR引物,采用核酸荧光染料SYBRGreenI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染色可见菌体根据染色方法不同、形态不同呈现不同特征。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特异性较好,与该菌属内的其他细菌间无交叉反应。结论PM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对该菌有诊断价值,对该菌进行某些简单的染色可作为快速诊断与鉴别该菌的主要辅助手段,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检测PM中的应用可以大大缩短临床的诊断时间,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2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脑脊液培养分离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特征,为儿童脑膜炎经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2011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5年间,对疑似脑膜炎患儿取脑脊液,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和药敏,分析病原菌构成和药敏特征。结果共分离132株病原菌,G+菌占57.58%(76/132),G-菌占39.40%(52/132),真菌占3.03%(4/132),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23.48%,31/132),肺炎链球菌(22.73%,30/132),金黄色葡萄球菌(12.12%,16/132)和无乳链球菌(9.85%,13/132)。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呋喃妥因、头孢吡肟、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和美洛培南无耐药,头孢替坦耐药率3.22%,头孢他啶9.38%,氨曲南12.90%,氨苄西林/舒巴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和头孢唑林约为30%,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60%以上,ESBL阳性率为31.25%。肺炎链球菌对厄他培南无耐药,泰利霉素耐药率5.88%,氯霉素14.71%,头孢曲松17.76%,阿莫西林23.53%,美洛培南32.30%,头孢噻肟35.29%,而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都高于7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替加环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无耐药,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6.25%,复方新诺明12.50%,克林霉素耐药率18.75%,四环素31.25%,红霉素62.50%,对头孢类高于90%,对青霉素近100%,MRSA比率为56.25%。无乳链球菌对青霉素无耐药,环丙沙星耐药率7.69%,氧氟沙星23.08%,对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均高于60%。结论广州地区儿童脑脊液培养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不同病原菌药敏特征不同,为儿童细菌真菌性脑膜炎的预防、病原学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3.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低龄婴儿侵袭性B族链球菌(GBS)的血清型分布,为GBS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乳胶凝集法对确诊病例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分析不同血清型与GBS感染的发病时间及疾病类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该院共分离侵袭性GBS 61株,分别检测出Ⅲ型45株(74%)、Ⅰb型11株(18%)、Ⅴ型3株(5%)、Ⅰa型2株(3%);其中Ⅲ型和Ⅰb型分别占早发感染的61%和30%,晚发感染的82%和10%。6例早发感染脑膜炎中,Ⅰb型占67%;20例晚发感染脑膜炎中,Ⅲ型占75%。结论广州地区低龄婴儿侵袭性GBS感染以Ⅲ型和Ⅰb型为主,其中Ⅲ型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导致大比例的侵袭性疾病。  相似文献   
24.
曲古抑菌素A对HepG2细胞microRNA表达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trichostatin A,TSA)对肝癌细胞HepG2 microRNA(mi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2 mol/L的TSA处理HepG2细胞24 h后,采用miRNA表达谱芯片技术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细胞miRNA的表达,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并初步分析差异表达miRNA的可能生物学功能.结果:用浓度0.2 mol/L的TSA处理HepG2细胞24 h后,改变了HepG2细胞的miRNA表达.miRNA表达谱芯片结果显示,TSA处理后一共有8个miRNA表达发生了1.5倍以上的改变,其中有3个表达上调,5个表达下调,其中几个miRNA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论:HDAC抑制剂TSA处理肝癌细胞HepG2后,影响了其miRNA的表达,这给TSA的抗癌机制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提示.但这些表达变化的miRNA是否在TSA抑制肝癌细胞增殖、诱导肝癌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特点.方法 对3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马尔尼菲青霉菌常首先在血液或骨髓中检出.真菌检查可见明显特征:涂片镜下可见细胞内外有腊肠样菌体,部分有横隔;真菌培养表现为双相菌,25℃为真菌相,底部产生特征性红色素,35℃为酵母相,无色素,有酵母样菌体.结论 儿童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主要因免疫功能不完善引起,容易误诊和漏诊,预后凶险,应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于取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6.
儿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儿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耐药性及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情况。方法收集某院2005年1月-2007年9月分离自皮肤科脓疱疮患儿的2086株及其他病区非脓疱疮患儿的158株SA,采用纸片扩散(K-B)法对上述菌株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分析,并用D-试验检测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的耐药表型。结果2086株脓疱疮感染SA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6.2%、83.2%、6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低(0-6.2%);其中耐甲氧西林SA(MRSA)27株,占1.29%。非脓疱疮感染的SA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5%、56.9%、32.9%,对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4.6%-27.3%,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其中MRSA 28株,占17.72%。红霉素耐药而克林霉素敏感菌株共432株,诱导试验阳性232株,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菌株占53.70%。结论儿童脓疱疮感染的SA中MRSA检出率不高,而非脓疱疮感染的SA中MRSA检出率较高,二者对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较严重,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不高。开展D-试验检测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的表型可帮助临床医生正确使用大环内酯类、林可酰胺类、链阳霉素B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7.
目的确定患儿体内所感染的病原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PM),并用E-test法测定该菌酵母相的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患儿血液、骨髓涂片染色镜检和真菌双相培养,观察真菌生长情况及菌落形态,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特征。并采用M27-p方案中的E-test法测定6株PM的酵母相(yeast)对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值。结果PM为双相性真菌,于25℃为青霉相,于37℃为酵母相,并均有典型的菌落形态特征。瑞氏染色可见菌体呈圆形、椭圆型或腊肠样,大小不一,直径2~8μm,胞壁染紫色且清楚连续,在腊状的细胞内可见一明显的横隔。该菌37℃酵母相时伊曲康哇、酮康哇、5-氟胞嘧啶、氟康唑、两性霉素B的MIC范围分别为0.002~0.016μg/mL、0.012~0.125μg/mL、0.032~0.380μg/mL、1.500~6.000μg/mL、0.047~2.000μg/mL,对酮康唑、5-氟胞嘧啶出现耐药株各1株,对两性霉素B耐药株2株。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的特征性菌落形态和骨髓及外周血发现的真菌孢子对该菌有诊断价值,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最强,其次为5-氟胞嘧啶、氟康唑、酮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弱。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儿童血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的阳性报警时间(TTP)对血流感染与污染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本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8月10 720份住院患儿血培养中结果报告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阳性的病人资料。根据相应的判断标准,分为CoNS感染组(154例)、CoNS污染组(113...  相似文献   
29.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腹泻患儿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感染的情况,分析EPEC菌株的血清型及耐药性,为更有效地防治EPEC感染提供重要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3 013名提供大便培养的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EPEC感染的流行特征,并分析EPEC阳性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3 013份急性腹泻患儿提供的大便培养标本中分离到96株无重复的EPEC,分离率为3.19%。以1~2岁和大于5岁年龄组检出率相对较高,年龄组间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冬、夏季检出率较高,季节间检出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为12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O86K61、O125K70、O44K74、O126K71为优势血清型。EPEC对抗生素耐药率最高为氨苄西林(86.46%),其次为复方新诺明(76.04%)和头孢噻肟(57.29%)。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其他抗生素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61.46%。结论 EPEC是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菌,O86K61为最常见血清型,该菌多重耐药严重,应加强监测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构建表面表达幽门螺杆菌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NAP)的重组枯草芽孢,并鉴定其免疫原性.方法 以构建的pGEX-4T-1-NAP质粒为模板,采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幽门螺杆菌NAP基因,与构建的以枯草芽孢外衣蛋白Cotc融合表达的质粒Pus186-Cotc连接,转化枯草杆菌WB600,提取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应用营养耗竭法诱导枯草芽孢生成,提取重组芽孢外衣蛋白进行电泳及免疫印迹分析,并使用NAP特异性抗体免疫荧光检测芽孢表面重组蛋白的表达.以普通芽孢作为对照组,使用表面表达NAP的重组枯草芽孢口服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免疫后0、15、30、45 d的NAP特异性血清IgG水平,判断重组芽孢免疫原性.结果 以pGEX-4T-1-NAP质粒为模板,扩增了NAP基因,并成功克隆入Pus 186-Cotc质粒,重组Pus 186-Cotc-NAP双酶切鉴定可见435 bp目的片段,测序结果显示NAP在正确读框中.营养耗竭法可诱导重组枯草芽孢生成,产量达1×10^11/L,提取芽孢外衣蛋白电泳见相对分子质量25 600的目的条带.免疫印迹显示使用NAP特异性抗体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25 600可见识别带.并且使用NAP特异性抗体可检测到重组芽孢免疫荧光,表明NAP在芽孢表面成功表达.与对照组相比,NAP重组芽孢口服免疫小鼠15d后,NAP特异性IgG升高即达高峰,30、45 d后一直维持在高峰平台期(均P<0.05),表明重组芽孢具免疫原性.结论 成功构建了表面表达NAP的枯草芽孢工程菌,重组芽孢口服免疫小鼠具免疫原性,为幽门螺杆菌枯草芽孢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