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6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动脉疾患合并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13例患者均施行了选择性冠状动态造影及胸或腹主动脉造影。18支周围动脉疾患中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术(PTA)11支,支架置入术5支,溶栓术2支。结果:血管造影发现肾动脉狭窄3例(4支),髂动脉狭窄6例(7支),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右锁骨下动态伴双肾动脉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狭窄伴左骼动脉阻塞、左股动脉阻塞各1例。合并冠心病左主干伴3支病变2例,3支病变9例,2支病变和单支病变各1例。技术成功17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11支,支架置入术5支,溶栓术1支。临床治愈-改善12例。除1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外,余无心脏并发症及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2.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脱落及相关并发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导致封堵器脱落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术中10例封堵器脱落的病例资料。结果 10例封堵器脱落患者有3例经换用更大型号封堵器后获得成功,其余7例行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缺损修补。结论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房间隔缺损直径及术中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缺损边缘的情况则是封堵术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3.
目的比较再次外科手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术后残余瘘的疗效。方法25例VSD患者经外科修补术后出现残余瘘。将其随机分为再次手术组(10例)与介入治疗组(15例)。对再次手术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修补残余瘘;对介入治疗组行介入封堵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中9例治愈,1例术后出现残余瘘;介入治疗组中14例治愈,1例因缺损过大未封堵成功,改行外科手术。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介入治疗组住院天数、费用均少于再次外科手术组(均P〈0.01)。结论治疗VSD外科修补术后残余瘘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条件适当时首选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中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经导管封堵术后左、右心功能变化。方法:观察269例接受封堵治疗的40岁以上ASD患者术前和术后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心电图变化。另选择同期30例健康查体的相同年龄和性别构成比对象作为超声指标的正常对照。结果:全组缺损TTE最大径平均17.7±5.3(5~30)mm,选用封堵器直径平均27.5±6.0(13~40)mm。心功能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胸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心电图:右心房高负荷率、RV1+SV5、QRS间期、右束支传导阻滞比率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前后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缩小,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主肺动脉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缩小,但术后6个月仍高于正常对照,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三尖瓣反流程度分级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左心房前后径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1天较术前、术后1个月较术后1天、术后6个月较术后1个月增加,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天较术前增加,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封堵治疗能够有效降低中老年ASD右心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增加左心室内径,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心室电传导。近中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5.
目的评价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今,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疾病共13例,其中肺动静脉瘘7例、主动脉右窦破入右心室3例、冠状动脉瘘2例、左锁骨下动脉近段假性动脉瘤1例。介入治疗前、后均行超声心动图或/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3例操作技术全部成功,除1例发生一过性冠状动脉气栓外,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应用于一些非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6.
主动脉不典型夹层转归的电子束CT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电子束CT(EBCT)评价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或称为壁内血肿,IMH)的动态变化过程。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9月,23例经临床及EBCT诊断的主动脉IMH患者,均以胸痛或腹痛入院,21例为1-14d的急性IMH,〉14d的慢性IMH患者2例。患者EBCT检查≥2次,男19例,女4例,年龄30-81岁,平均57.78岁,随访时间4-405d(平均105.84d)。采用Imatron C-150XP型EBCT扫描机,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层厚6mm,床进3.5mm或层厚3mm,床进3mm,扫描时间为0.1s。扫描范围自主动脉弓水平至左、右髂动脉分叉处,共140层。结果 4例A型IMH,其中3例分别于1.0、1.5、4.0个月完全吸收,1例无明显变化。19例B型IMH患者,完全吸收9例,部分吸收4例;无变化4例;进展2例,其中1例进展为真性动脉瘤。患者4-15d内短期随访血肿变化不明显或有加重,15-30d壁内血肿明显吸收,但溃疡随时间延长加重。结论 EBCT可作为IMH患者定期随访的检查,且根据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提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7.
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动脉肿瘤(良性间叶细胞瘤、恶性间叶细胞瘤及纤维肉瘤各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均经胸部X线平片、电子束CT(EBCT)、核素肺灌注显像、超声心动图及肺动脉造影进行检查。结果:2例EBCT检查作出正确诊断,其中1例其他影像学检查均考虑肺动脉栓塞;另1例所有影像学检查均误诊为肺动脉栓塞。结论:原发肺动脉肿瘤非常少见,临床无特异性,诊断困难。X线平片、CT及肺动脉造影均有其相应的征象,但均为非特异性,综合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8.
邢台市第三医院邢台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近期经导管成功封堵主动脉窦瘤破入右房1例.报道如下. 患者女性,64岁,主因活动后心悸、气短2年于2012年5月20日8:00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5年,最高180/60mm Hg(1 mm Hg =0.133 kPa).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2次/分,律齐,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杂音.心胸比:0.68.心电图:窦性心律,左室肥厚.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62 mm,射血分数(EF)72%,主动脉右冠窦膨突,与右房之间可见交通,宽约5~6 mm.初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窦瘤破裂.术中情况:常规消毒,右侧腹股区局部麻醉,穿刺右股动脉及股静脉,分别留置6F鞘管.主动脉根部造影,建立股动脉-升主动脉-主动脉窦瘤破口-右房-下腔静脉-股静脉轨道,沿轨道将北京华医(10/12)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置入主动脉窦瘤破口处,完成封堵.术后主动脉根部造影、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全组18例,年龄3~46(14±11)岁。残余漏大小3~8(42±15) mm。通过建立轨道法,封堵VSD术后残余漏,封堵15 min后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 d及3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封堵效果。结果: 全组18例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者,除1例因残余漏直径过大,1例因建立轨道困难,封堵未成功外,余均治愈。结论: 介入治疗VSD修补术后残余漏疗效满意、可靠。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在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时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及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的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支架近端锚定区不足的108例胸主动脉病变(B型夹层94例,假性动脉瘤14例)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法、结果及并发症。2例行人工血管旁路联合覆膜支架置入术(杂交手术),其余患者直接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其中,完全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72例(A组),部分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34例(B组)。对比两组术后内漏、LSA显影、双上肢收缩期压差等结果。结果支架均顺利置入,术后除1例出现脑供血不足,死于呼吸循环衰竭,余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左上肢严重缺血症状。A组左上肢收缩期血压低于右侧(84.8±44.0)mmHg和(130.8±21.4)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双上肢收缩期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1.3±23.7)个月,仅A组中33例出现轻微左上肢乏力、麻木及头晕症状,无需手术处理。结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中近端锚定区不足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延长锚定区是可行的,特别是部分覆盖LSA开口更为安全;但必需严格把握适应证、仔细评估双侧椎动脉及颈动脉血供情况,对合并脑梗塞、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等影响脑供血疾病的患者即使右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动脉血供良好,也不宜直接完全覆盖LSA开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