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3篇
医药卫生   1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电磁脉冲(EMR)照射后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的变化及姜黄素的防护作用。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EMR组、EMR+姜黄素低剂量(20mg/kg/d)组、中剂量(40mg/kg/d)组、高剂量(80mg/kg/d)组,每组8只。EMR组和EMR+姜黄素组小鼠接受200kV/m的EMR照射,EMR+姜黄素组小鼠同时每日给予不同剂量的姜黄素,5d后停止照射及给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SOD、GSH-Px、MDA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MR照射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上升(均P〈0.05);与单纯EMR组比较,EMR+姜黄素中、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SOD与GSH-Px活性及MDA含量下降(均P〈0.05)。结论200kV/m的EMR照射可导致小鼠脑组织过氧化,姜黄素可通过其抗氧化作用有效治疗这种损伤,且效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2.
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教学领域。在防原医学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同时分析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从学员自身特点出发,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提高防原医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姜黄素和芦荟胶冻干粉及PTC的抗放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受γ射线外照射小鼠骨髓、小肠和睾丸形态、肝组织化学发光、外周血象的改变,比较姜黄素、芦荟胶冻干粉和PTC三种药物的抗放射线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放射源为^60Co,剂量率146.20cGy/min,哈身照射200cGy。照后6h眼球取血,测外周血象;活杀小鼠取肝脏制匀浆,做化学发光测定;取股骨、小肠和睾丸固定于甲醛溶液、包埋、切片行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凋亡细胞。〔结果〕 (1)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姜黄素组、PTC组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P〈0.05),白细胞各组间无显著差异;(20化学发光值测定显示,姜黄素组、姜黄素组、PTC组显著高于照射对照组(P〈0.05);(3)姜黄素组、PTC组和芦荟组小鼠骨髓、小肠和睾丸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照射对照组(P〈0.01)。〔结论〕 三种药物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16Hz,90,110及130dB的次声作用对人脐血管内皮细胞(ECV-304)骨架F-actin表达的影响。方法将ECV-304接种于细胞爬片上,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90,110,130dB次声暴露组。各次声暴露组均接受2h相应强度的次声作用,对照组则作次声假暴露处理。于次声作用后即刻、1h、2h、4h、8h、12h及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F-act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同时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F-actin的表达变化,记录并测定其F-actin的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对照组细胞中的大部分荧光样物质呈弥漫状态,胞膜荧光较强,胞浆内可见少量肌动蛋白纤维铭,方向不规则,长短不一。即刻观察经不同声压级次声作用后的3组细胞,均可见其胞浆中微丝F-actin明显粗大、变长,其间的荧光样物质大多为较长的粗大应力丝,滑细胞纵轴排列较多,细胞数量及荧光强度明显增加,细胞膜与对照组类似,均结构完整且荧光增强;在次声作用后8h时,各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etin仍处于高表达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其F—actin表达逐渐降低;半次声作用后24h时,各次声暴露组F-actin与对照组已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声压级次声暴露组细胞的F—actin变化趋势均基本一致,3组细胞的F-actin表达在各检测时间点均未见湿著性差异。结论16Hz,90dB、110dB及130dB的短时次声暴露均可诱导人脐血管内皮细胞F-actin表达改变,导致其骨架重建;并且由短时次声作用诱发的细胞骨架改建可在次声暴露结束后24h时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应用功率谱方法分析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大脑脑电信号特征.方法 25只 Sprague-De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抑郁模型组15只,正常对照组10只.采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方法及单笼饲养21 d建立抑郁模型,应激前以及应激21 d末对各组大鼠进行敞箱实验及液体消耗实验,21d后通过慢性埋植电极,采集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大鼠皮层脑电.结果 慢性应激抑郁大鼠在ch1 Theta(4~8Hz)相对谱[5.23±2.08]、ch2 Theta(4~8Hz)相对谱[6.22±1.54]、ch13 Theta(4~8Hz)相对谱[7.70±2.71],ch9 Delta(0~4Hz)绝对谱[192.14±0.45],ch2第四阶距[203.44 ±17.84]、ch7 Delta(0~4Hz)峰值[129.20±9.05]较正常组有显著减少(P<0.05),但是在ch2 Delta(0~4Hz)[5.23±2.08]、ch13 Beta(13~30)相对谱[26.81 4±2.47]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大部分EEG改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球.结论 功能谱数据的变化,揭示了抑郁大鼠脑电信息活动特征性及其差异,表明了抑郁大鼠脑电信号复杂度的变化规律及验证了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电磁场诱导大鼠心肌组织sis和GH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外界电磁场(EMF)作用的关键性靶体之一可能是细胞通讯的化学转导和传送系统,引起生物大分子构象的变化,最终导致基因表达调控的改变[1];因此从基因水平研究EMF生物学效应,对于阐明EMF作用机制和其应用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SD雄性大鼠12只,购于本校实验动物中心,属二级动物,体质量(200±10)g,饲养1wk后进行各实验.中型核电磁场有界波模拟发生器由西北核技术研究所提供;TRIzolRNA提取试剂盒(Gibco);超低温离心机(Beckman);PCR仪(PE公司).1.2 方法 电磁波照射:参数:场强40kV·m-1,脉冲50…  相似文献   
27.
目的 研究电磁辐射(EMR)对大鼠血脑屏障(BBB)的影响。方法 本采用伊思蓝静脉注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参数的EMR诱发大鼠BBB的损伤情况。结果 伊思蓝在EMR诱发的大鼠BBB开放局部呈现荧光斑;随着时间的延长,荧光斑数量减少、面积减少;荧光斑在EMR组的全脑的分布,以皮质、丘脑、下丘脑、小脑、尾壳核和延髓较多。结论:EMR可致大鼠BBB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强);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血管通透性又逐渐降低,辐照6h后,血管通透性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8.
随着手机的广泛使用,射频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为明确射频电磁辐射的健康危害,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多数研究结果提示,雄性生殖系统是射频电磁辐射的敏感靶位。但由于各实验室研究方法、辐照条件等存在差异,其研究结果尚不完全一致。笔者从志愿者精液及相关激素研究、动物及细胞研究、作用机制探讨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9.
30.
微波作为一种非电离辐射的物理因素 ,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其生物学效应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定剂量的微波对生物体可造成危害[1 ,2 ] ,但微波对机体生物学作用的机理研究至今尚不深入 ,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功率密度的微波作用不同时间后 ,小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及谷胱甘肽 (GSH)、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微波对组织细胞损伤的机理。一、材料和方法1 .动物 :选用BALB/c雄性小鼠 ,鼠龄 1 0周 ,体质量 2 0g左右 (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依照不同辐照时间和辐照强度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