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5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目的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全髋置换手术后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术后启动PCA时分别以0.2μg(/kg·h)持续输注右旋美托咪啶和生理盐水至PCA结束。记录两组自觉伤口疼痛PCA启动时(0)、4、8、12、24 h时VAS评分、芬太尼累积用量、Ramsay评分等;记录术后镇痛24 h期间的不良反应和异常情况及治疗措施。结果两组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但试验组PCA后各时点VAS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Ramsay镇静评分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12 h和24 h芬太尼累积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或0.01),减少21.4%。试验组PCA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率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输注右旋美托咪啶联合芬太尼PCA模式用于老年患者静脉镇痛安全有效,可减少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用于老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插管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最佳剂量。方法选择120例65~90岁ASA分级Ⅱ、Ⅲ级拟行纤支镜插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1、D2、D3、D4组(每组30例),分别于10rain内输注负荷量为0.2、0.4、0.6、0.8μg/kgDex,然后4组患者均按0.2μg·kg^-1·h^-1Dex维持,记录入室时(T0)、插管前(T1)、纤支镜经声门即刻(T2)、插管后1min(T3)、插管后3min(T4)、插管后10min(T5)的MAP、HR和警觉与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并记录插管所用时间,评价插管耐受度、满意度。结果与T0时点比较,T1-T5时点Dl、D2、D3、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D2、D3、D4组MAP明显降低(P〈0.05),T2时点的Dl组和D2组HR明显增快(P〈0.05),D3组和D4组HR明显降低(P〈0.05);与Dl组比较,T2~B时点D3组和D4组OAMS评分、HR和MAP明显降低(P〈0.05);与D2组比较,即T4-T5时点D4组OAA/S评分明显降低,T2~T5时点D4组MAP和HR明显降低。4组的插管成功率均为100%,D2、D3、D4组插管时间短于Dl组(P〈O.05),插管耐受度和满意度均优于D1组(P〈0.05)。结论Dex用于老年患者纤支镜插管时,使用负荷剂量0.4~0.6μg/kg镇静充分,而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  相似文献   
13.
喷他佐辛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喷他佐辛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的可行性,评价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60例,ASAⅠ~Ⅱ,随机分为三组:I组为对照组(芬太尼组),给予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6mg/kg,芬太尼4μg/kg,罗库溴胺0.8mg/kg行气管插管诱导;II组为咪唑安定0.06mg/kg,喷他佐辛0.6mg/kg,罗库溴胺0.8mg/kg;III组喷他佐辛为0.8mg/kg,三组均行靶控输注异丙酚,BIS值降至60以下时行气管插管。观察诱导前、气管插管前、插管时及插管后1、3、5min等6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变化,并记录各组气管插管诱导应用异丙酚的总量。结果:①三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②与I组相比,II组在插管时及插管后1、3、5min的MAP和HR明显高于I组,III组在各时点MAP和HR与I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异丙酚在气管插管诱导期间的总用量,I组为88.2±11.3mg,II组为124.1±17.2mg,III组为90.9±13.1mg,II组异丙酚用量显著大于I组和III组,I组和III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喷他佐辛可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0.8mg/kg能维持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达到有效的麻醉深度,抑制气管插管所造成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时利多卡因药代动力学的变化。方法:用Graseby-3300泵以1%利多卡因+0.01%吗啡溶液的LCP模式(负荷剂量1mg/kg-持续剂量0.Zmg/kg-PCA10mg/次)给药,8例病人分别子16个时点抽血测定血药浓度。结果:利多卡因峰浓度(Cmax)出现时间(Tmax)为15分钟,Cmax为1.006±0.305mg/L,24小时的稳态血药浓度(Css)为0.446±0.220mg/L。每次PCA后15分钟血药浓度在原基础上提高21%~23%,有一明显的波峰出现,45分钟降回原水平。所有病人VAS评分为1.2±0.3;D/D值为1。结论:1%利多卡因硬膜外注射符合血管外给药的开放式一定模型。其Cmax、Css均较低,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出发,证明LCP方法安全可靠,可在PCA治疗中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5.
尧永华  邬子林 《河北医学》2006,12(8):733-735
目的:探讨应用一种持续气道正压(CPAP)系统,对单肺通气下开胸病人的无通气肺施加持续气道正压,观察无通气肺接受持续气道正压时对动脉氧合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在单肺通气下开胸手术病人2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CPAP组(B组),每组各10例。A组在单肺麻醉期间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直接开口于大气中;B组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P=0.3kPa)。于仰卧双肺通气30m in、仰卧单肺通气30m in、侧卧单肺通气30m in、60m in、关闭胸腔双肺通气时,分别采取动脉血样做血气分析。结果:单肺通气后,B组氧合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持续给予CPAP,有助于提高氧合,减少肺内分流,可明显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对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50)和BIS50的值.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女性45例(ASA Ⅰ~Ⅱ级),病例来自广州医学院附属市一人民医院,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15例,分别以舒芬太尼0、0.12、0.24 μg/L作持续靶控输注,6 min后3组皆以0.6 mg/L启动丙泊酚靶控,并按0.3 mg/L递增丙泊酚.记录BIS基础值、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的BIS值、丙泊酚递增后的BIS和警觉镇静评估法(OAA/S)评分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1.5、2.1 mg/L时,挤压三角肌后BIS的增加量;丙泊酚注射痛情况;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的EC50、EC95、BIS50、BIS95. 结果 B、C组BIS值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丧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1.6/2.1、1.4/1.9 mg/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体动反应消失时A、B、C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3.0/3.7、1.4/2.0、0.9/1.4 mg/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丙泊酚EC为0.9、1.5、2.1 mg/L时,三角肌挤压刺激的BIS增加量,A组与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泊酚注射痛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 舒芬太尼0.12 μg/L、0.24 μg/L靶控不会引起BIS值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降低意识丧失、体动反应消失时的丙泊酚EC50,同时相应BIS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结肠镜检查老年病人30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R)组与芬太尼(F)组。R组用微量泵输注瑞芬太尼0.05μg/kg·min给药;F组单次给芬太尼1μg/kg。1min后所有病人静脉注射负荷量丙泊酚0.4mg/kg,继以缓慢间断推注每次0.2mg/kg,至RamsayⅢ-Ⅳ级。记录诱导、插镜、苏醒及留观时间;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记录术中肢动、呼吸暂停、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胸肌强直次数;记录病人满意度。结果 R组病人的诱导、清醒、留观时间均显著少于F组(P<0.05)。丙泊酚用于R组显著少于F组(P<0.05),术中R组的平均动脉压下降低于F组(P<0.05)。术中肢动R组少于F组,呼吸抑制R组大于F组,但无显著性差异。病人的满意度R组高于F组。结论 静脉微量泵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是老年病人门诊检查的麻醉选择方法之一,术中应注意瑞芬太尼的给药速度,加强呼吸监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8.
腹部手术中慢性肝功能不全病人罗库溴铵的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部手术中肝功能不全病人罗库溴铵的药效学.方法择期行开腹手术的病人26例,ASAⅠ~Ⅲ级,根据肝功能情况分为2组,Ⅰ组为门脉高压肝硬化病人(肝功能不全组),Ⅱ组为无肝脏疾病的病人(肝功能正常组),每组13例;监测神经肌肉传导功能,静脉注射诱导剂量罗库溴铵后T1恢复至5%时,持续静脉输注罗库溴铵,初始速率为600μg·kg-1·-1,每隔5 min以此间隔前速率的10%~20%为标准,调整输入速率,当维持T1=5%的输入速率不发生变化达到1h以上,则视为稳态需求量.记录起效时间(注肌松药毕至T1消失的时间)、高峰持续时间(T1由0恢复至5%的时间)、临床有效作用时间(肌松药停止持续输注后T1恢复由5%至25%的时间)和恢复指数(T1恢复由25%至75%的时间)、持续输注总量、手术时间、瑞芬太尼、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的用量.结果与Ⅱ组比较,Ⅰ组除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年龄、性别比、体重、手术时间、瑞芬太尼、异丙酚和咪达唑仑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库溴铵起效时间、高峰持续时间、临床有效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延长(P<0.01).两组罗库溴铵持续静脉输注的时间相似(P>0.05),罗库溴铵持续输注总量、平均用量和稳态需求量减少(P<0.05或0.01).结论罗库溴铵0.6 mg/kg用于全麻诱导为肝功能不全和肝功能正常病人提供相似的气管插管条件,但在肝功能不全病人中其起效时间、临床作用时间和恢复时间延长,持续输注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9.
产妇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产妇鞘内注射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分娩镇痛的效应。方法 孕足月的初产妇100 例,ASA I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n=20):舒芬太尼1μg组(A组)、舒芬太尼3μg组(B组)、舒芬太尼 5μg组(C组)、舒芬太尼7μg组(D组)和舒芬太尼10μg组(E组)。L2,3行脊椎-硬联合穿刺,鞘内注射 相应剂量舒芬太尼,硬膜外腔置管,接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泵。记录鞘内给药前、后产妇血压 (B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各组镇痛起效时间,应用视觉模拟镇 痛评分(VAS)评估疼痛效果,记录PCEA首次给药时间和总用药量,改良Bromage评分评价双下肢运动 阻滞情况。记录产妇出现不良反应和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Apgar评分。结果 各组年龄、身高、 体重、妊娠时间、宫口扩张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E组镇痛起效时 间缩短,首次PCA给药时间延长,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上移;C~E组PCA药液总量、PCA按压次数减 少;B~E组鞘内给药后5—30min时有效镇痛率升高(P<0.05或0.01)。各组催产素使用率、分娩出 血量、镇痛满意度、新生儿出生后1、5 min时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组 恶心呕吐、瘙痒、下肢麻木的发生率高于A、B组(P<0.01)。结论 产妇鞘内注射舒芬太尼联合 PECA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的,鞘内注射舒芬太尼的剂量以3~5μg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右旋美托咪啶对志愿者机械性疼痛刺激的镇痛效果。方法下肢择期骨科手术须行腰硬联合麻醉健康志愿者30名(ASAI级),随机分为D组(实验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平面固定15 min后,D组志愿者接受手持式电子von Frey 150 g vFFs垂直刺激志愿者左手心及VAS评分,随后以初始血浆靶浓度(0.6 ng/ml)靶控输注DEX,持续输注稳定20 min后再次以150g vFFs刺激志愿者左手心及唤醒VAS评分。如果主诉无痛或唤之不醒,则该浓度梯度VAS评分为0,如果主诉疼痛并VAS>10 mm后,以0.3 ng/ml为梯度增加靶浓度重复上述实验,每个测试靶浓度至少持续稳定输注20 min,直至靶浓度递增至2.1 ng/ml共6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6 ng/ml(T1)、0.9 ng/ml(T2)、1.2 ng/ml(T3)、1.5 ng/ml(T4)、1.8 ng/ml(T5)和2.1 ng/ml(T6),C组(对照组)以相同模式靶控输注生理盐水及对应浓度梯度进行VAS评分,同时记录MAP、HR、SpO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警觉/镇静(OAA/S)评分,必要时干预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机械性疼痛VAS评分基础值相似,D组VAS评分随着浓度梯度增加逐渐下降(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基础值比较,D组靶控输注初始剂量后BIS值、MAP和HR下降,随着浓度梯度增加分别逐渐下降21.3%~58.1%、21.1%~46.7%和12.3%~38.3%,OAA/S和Ramsay镇静评分也逐渐下降(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志愿者SpO2稳定,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镇静随着血浆靶控输注浓度递增而加深,高浓度右旋美托咪啶对机械性疼痛刺激具有明显镇痛效应,但低血压和心率过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