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2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人工干倒装高活度 ̄(60)Co放射源的方案及防护安全措施田开珍,张忠,邓文,肖天成,张荣履,冯晓明,荣跃(四川省放射卫生防护所,成都610041)1引言使用深井贮存放射源的辐射加工场所,在增装放射源时,通常采用常规的深水法倒源,即将装有源的容器置于井...  相似文献   
72.
用生物学指标估算辐射剂量,近年来已取得长足进展.虽然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仍是主要手段,但它已不再是唯一的定量分析手段.最好的办法似乎是联用多种分析方法,取各自之长:如染色体分析的高灵敏性(低LET,剂量可小至0.05Gy);电子自旋共振技术覆盖的宽剂量区(0.5~100Gy);用毛发直径判定身体局部照射的具体部位等.  相似文献   
73.
【摘要】目的 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1(VKORC1)、细胞色素P450酶2C9*3(CYP2C9*3)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411例成人PTE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VKORC1、CYP2C9*3基因多态性检测并据此制定华法林初始剂量及调整方案分为指导组(基因检测指导组,n=119)和对照组(常规处理组,n=292)。以开始使用华法林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第一次达标(2-3)的时间(d)为主要观察指标;以稳定时(INR 2 - 3)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次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差异。随访两组自接受华法林抗凝开始到第6个月末时的不良反应。结果 基因多态性,VKORC1以AA野生型多见(n=89,74.8%);其次为GA杂合突变型(n=29,24.4%);纯合突变GG型仅1例(0.8%)。CYP2C9*3野生型(AA型)为 106例(89.1%);杂合突变(AC型)13例(10.9%)。从两个基因多态性组合看,VKORC1 AA型合并CYP2C9*3 AA型81例,占 68.1%,即大部分患者两个基因均为野生型;其次为VKORC1 GA型合并CYP2C9*3 AA型24例(20.2%);VKORC1、CYP2C9*3均突变的5例(4.20%)。指导组INR达到目标范围的时间为(7.96 ± 4.02)d,对照组INR达标的时间为(7.68±3.58)d,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导组达到目标INR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5.30±0.99)mg,对照组的华法林维持剂量为(5.22±0.64)mg,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现死亡、大出血、新发血栓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VKORC1、CYP2C9*3基因多态性检测在指导急性PTE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74.
目的:分析活血祛瘀剂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泰山医学院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白鼠8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8组,即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通塞脉片组、活血祛瘀剂3.0g/kg 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 环磷酰胺组、免疫低下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①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及活血祛瘀剂3.0g/kg 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 环磷酰胺组小鼠分别给予10mL/kg的活血祛瘀剂(主要有黄芪、丹参、葛根等组成)3.0g/kg,1.5g/kg,0.75g/kg,3.0g/kg,1.5g/kg灌胃,1次/d,连续14d。其中后两组小鼠均于给药后第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②通塞脉片组给予1.05g/kg通塞脉片灌胃,1次/d,连续14d。③免疫低下模型组于实验第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制备免疫低下模型。④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溶血素水平(以吸光度413表示)测定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吸光度570~630表示)实验,观察活血祛瘀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纳入8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40±11.510)%,(19.10±9.231)%,(P<0.01)]。活血祛瘀剂3.0g/kg 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 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22.90±9.267)%,(19.50±6.485)%,(9.00±3.091)%,(P<0.01)]。②各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吸光度413)比较:活血祛瘀剂3.0,0.75g/kg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80±0.015,0.570±0.068,0.403±0.045,(P<0.01)]。活血祛瘀剂3.0g/kg 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 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519±0.032,0.387±0.041,0.290±0.068,(P<0.01)]。③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吸光度570~630)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30±0.060,0.458±0.048,(P<0.01)]。活血祛瘀剂3.0g/kg 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 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647±0.036,0.555±0.038,0.225±0.043,(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活血祛瘀剂虽对正常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对免疫抑制剂引起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5.
南海区精神病病人社区防治状况及社区护理干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海区精神病病人社区防治状况,为探讨更完善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佛山市南海区17个镇精神病病人分布情况、到精神病防治康复站定期取药情况和政府费用支付比例进行调查。结果南海区17个镇均建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站,共有精神病病人6165人,患病率6.05‰。定期到精神病防治康复站取药坚持治疗的病人仅1114人占18.07%,药费由政府资助比例30%-100%小等,其中支付90%以卜的镇有8个。结论政府对精神病社区防治资金投入大,精神病专科医院协作的精神病防治网分布较为全面,为全面建成社区病人、家属及普通人群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有利条件。可建立全面的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利用各镇的精神病防治康复站和每月的精神病防治日开展对精神病病人、家属和社区人群的教育,纠正其偏见和错误认知,为病人康复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宣传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对不依从病人进行人户随访和电话随访;由精神病专科陕院派专业人员到各镇指导、协助诊治和规范化管理精神病病人。  相似文献   
76.
不同剂量活血祛瘀剂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活血祛瘀剂对小鼠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1/06在泰山医学院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白鼠80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8组,即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通塞脉片组、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免疫低下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D活血祛瘀剂3.0g/kg,1.5g/kg,0.75g/kg组及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小鼠分别给予10mL/kg的活血祛瘀剂(主要有黄芪、丹参、葛根等组成)3.0g/kg,1.5g/kg,0.75g/kg,3.0g/kg,1.5g/kg灌胃,1次/d,连续14d。其中后两组小鼠均于给药后第3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②通塞脉片组给予1.05g/kg通塞脉片灌胃,1次/d,连续14d。③免疫低下模型组于实验第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5mg/kg)1次,制备免疫低下模型。④正常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实验、溶血素水平(以吸光度413表示)测定及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吸光度。表示)实验,观察活血祛瘀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纳入80只小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9.40&;#177;11.510)%,(19.10+9.231)%,(P〈0.01)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22.90&;#177;9.267)%,(19.50+6.485)%,(9.00+3.091)%,(P〈0.01)]。②各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吸光度413)比较:活血祛瘀剂3.0,0.75g/kg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680&;#177;0.015,0.570&;#177;0.068,0.403&;#177;0.045,(P〈0.0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519&;#177;0.032,0.387&;#177;0.041,0.290&;#177;0.068,(P〈0.01)1。③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吸光度,570-630)比较:活血祛瘀剂3.0g/kg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530&;#177;0.060,0.458&;#177;0.048,(P〈0.01)1。活血祛瘀剂3.0g/kg+环磷酰胺组,活血祛瘀剂1.5g/kg+环磷酰胺组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组[0.647&;#177;0.036,0.555&;#177;0.038,0.225&;#177;0.043,(P〈0.01)]。结论:不同剂量的活血祛瘀剂虽对正常小鼠免疫指标的影响有所不同,但对免疫抑制剂引起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经灌胃给予清热解毒颗粒后小鼠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 方法:实验于2004-03/07在泰山医学院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昆明种小鼠70只,随机分为7组,即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ag,0.75g/kg组、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免疫低下模型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kg,0.75g/kg组、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小鼠分别给予10mL/kg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kg,0.75g/kg,3.0g/kg,1.5g/kg灌胃,1次/d,连续14d,空白对照组每日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及免疫低下模型对照组小鼠于给药后第3,3,5天腹腔注射75mg/kg环磷酰胺1次。通过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定量溶血分光光度计测定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观察不同剂量的清热解毒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纳入小鼠7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比较: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kg,0.75g/kg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与空白对照组相近(P〉0.05)。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对照组[(29.90&;#177;13.62)%。(23.67&;#177;10.62)%.(10.00&;#177;4.22)%(t=22.01,15.30,P〈0.01,0.05)]。②各组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吸光度413)的比较: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kg,0.75g/kg组小鼠的吸光度。13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t=21.92,22.13,23.02,P〈0.01)。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小鼠的吸光度413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对照组(t=22.96,23.14,P〈0.01)。③各组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吸光度570-630)的比较:清热解毒颗粒3.0g/kg,1.5g/kg,0.75g/kg组小鼠的吸光度㈣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免疫低下模型高、中剂量组小鼠的吸光度570-630均显著高于免疫低下模型对照组(t=21.98,22.33,P〈0.01)。 结论:不同剂量的清热解毒颗粒能完全或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对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保护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荧光免疫定量测定法对临床322例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血清PCT检测,并比较其在细菌与病毒感染中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中PCT值<0.5ng/ml 143例(44.4%);血清PCT在细菌感染组中的阳性率(86.8%)高于病毒感染组(5.9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PCT对细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6.8%,特异度为93.6%,阳性预测值为95.5%,阴性预测值为81.8%,诊断符合率为89.4%。结论血清PCT可用于病毒与细菌感染间鉴别诊断,亦是细菌性感染的较灵敏、特异指标。并且动态监测血清PCT对疾病感染的严重程度、预后判断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9.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男性生殖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后导致不育的机理,精浆活性氧的含量与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和白介素18(IL-18)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不育中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男性不育患者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不育组、30例无感染不育患者和健康已育男性30例分别作为无感染不育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精浆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IL-10、IL-18和TNF-α的水平,分析MDA与IL-10、IL-18和TNF-α的相关性。结果大肠埃希菌感染男性不育患者精浆MDA含量、IL-6、IL-18和TNF-α含量均高于无感染不育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IL-10含量和SOD活性下降;精浆MDA含量与TNF-α(r=0.67)和IL-18(r=0.51)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r=-0.54)。结论生殖系统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男性不育与体内活性氧增加、抗氧化物质降低、细胞因子间网络平衡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感染对雄性小鼠生殖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阐明清利生精丸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所致男性不育的机制。方法 50只雄性小鼠,经膀胱注射大肠埃希菌,建立动物感染模型,观察15d后随机分为5组:感染组(不治疗)、清利生精丸大、中、小等3种浓度治疗组(药物浓度分别为22.5、13.5和4.50g/ml)、呋喃坦啶治疗组,分别编码为MN、MTa、MTb、MTc、MTd组,另取10只小鼠膀胱注射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编码为CT)。各治疗组连续灌胃药液10d,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生殖细胞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有一定的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率,其中MN组生殖细胞凋亡率57.44%,CT组28.54%,MTa组30.11%,MTb组28.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N组生殖组细胞凋亡率与MTc(46.54%)和MTd组(43.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CT、清利生精丸各治疗组和MTd组表达P53蛋白睾丸生殖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后,可导致小鼠睾丸生殖细胞P53蛋白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