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2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背景:单纯药物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不佳,目前穿透性角膜移植已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主要手段.目的: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的随访结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0-01/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完成.对象:选择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6例(36眼),其中9例穿孔,前房积脓25例.术前合并白内障6例,合并青光眼3例.方法:移植前给予抗真菌联合抗细菌治疗,36例患者均在入院4 d内完成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局部和全身给予抗炎和抗真菌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后视力变化和真菌复发、植片排斥、继发性青光眼、并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36例患者中13例随访6~12个月,17例随访13~18个月,6例随访19~24个月.②35例患者(97%)成功地保存了眼球.34例(94%)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③移植后4例患者(11%)真菌复发,其中3例药物治疗后治愈,1例摘除眼球:13例患者(36%)植片发生排斥,其中10例经抗排斥治疗植片转为透明,3例因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二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3例患者(8%)植片发生溃疡,其中2例治愈,1例因合并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而行再次穿透性角膜移植;5例患者(14%)继发青光眼,眼压均得到成功控制:4例患者(11%)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其中2例行白内障摘除.其余患者移植后随访期间眼部情况稳定,植片保持透明.最终随访时,32例患者(89%)角膜植片透明.结论: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高危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穿透性角膜移植是挽救眼球和视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主要应用于局部移植、系统移植、结合干细胞的基因治疗以及组织工程领域。基于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培养、扩增,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在体外长期培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多向分化潜能,遗传背景相当稳定,在眼组织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角膜及视网膜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在眼前节的应用多借助于某种载体,如羊膜、纤维凝胶膜等,另外温度敏感培养皿实现了无载体的眼表干细胞移植;在眼后节的应用重点集中于寻找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可行的治疗方法上。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眼部受损组织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趋于成熟,但其致瘤性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自己的特点,加强对他们的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包括结合医学研究生的课程特点来实行生命教育、重视死亡教育、重视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生命教育、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等。  相似文献   
14.
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防治后囊混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囊混浊(PCO)是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成纤维细胞样化生及合成分泌胶原蛋白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将全反式维甲酸(atRA)定量修饰至聚甲基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PMMAIOL)表面,制成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RAMIOL),并将其植入兔眼内,术后观察其对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角膜内皮、虹膜、睫状体、视网膜的影响,旨在探讨防治后囊混浊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丹参和1,6二磷酸果糖在视网膜震荡时的治疗作用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的Ⅳ级核白内障病人72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3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Ⅱ组34例(34眼)行改良小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月对两组术眼非校正远视力(UCDVA)、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 d两组UCD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术后1周、1月两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同术前比较,Ⅰ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t=2.95,P〈0.05)。两组术后均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术后可获得良好UCDVA,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比较,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少,该方法 对于Ⅳ级核白内障仍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到眼科学本科教学之中,可丰富眼科学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眼科学教学特点,分析了网络教学平台的特点、优势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瞻望了网络教学平台的巨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玻璃体腔内高氧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玻璃体腔内高氧对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观察氧对视网膜组织的毒性作用,为实现临床应用玻璃体腔内的氧疗提供基础实验依据。方法:以2个月龄猪为实验动物,模拟临床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后眼内充填混合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提高氧比例达40%,设置眼内充填常规混合气体组和空白对照组做为实验对照组,持续数天后观察视网膜全层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眼内高氧组7d即可引起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核膜的明显溶解,双层膜结构消失,且导致胞浆内线粒体肿胀,双层膜结构模糊,嵴排列出现紊乱。结论 玻璃体腔内的氧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40%)时,则可引起视网膜组织的氧化损害,具有一定的氧毒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高眼压动物模型不同时期视网膜的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化酶、葡萄糖-6-磷酸酶及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变化,发现高眼压后不同时期视网膜上述酶活性有不同程度下降。提示高眼压后视网膜发生的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造成其功能和结构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真菌性角膜炎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娜  赵桂秋 《中华眼科杂志》2010,47(12):378-381
机体依靠免疫系统实现对真菌的识别和清除,宿主与真菌之间力量的对比决定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目前对抗真菌的免疫机制已有初步了解.角膜组织位于眼球表面,易在外伤后遭受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攻击.但与其他组织相比,角膜中央透明、无血管的特性使其维持于相对的免疫赦免状态.现对机体免疫系统参与角膜抗真菌过程的机制,真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的方式等新近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