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28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指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的膀胱恶性肿瘤.NMIBC具有高复发性,且有可能进展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的辅助腔内灌注治疗可使部分患者获益.目前临床上用于膀胱灌注的药物很多,但寻找出更加有效、安全的新型膀胱灌注药物一直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2.
微小RNA( microRNA,miRNA)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RNA,长约17~25个核苷酸。通过与靶基因 mRNA 的3’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al re-gion,3’-UTR)完全或不完全结合,在转录后实现对靶基因的调控。miRNA 所靶向调控的基因占到人类总基因的30%,而每个miRNA都潜在调控数百到数千个mRNA[1-4],广泛参与到人类的生理病理过程。根据其在不同肿瘤中的异常表达水平及其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miRNA被大致分为致癌与抑癌miRNA。  相似文献   
43.
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腺性膀胱炎是在长期慢性刺激的作用形成的一种尿路上皮增生的化生性病变,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所以没有特异的治疗方案,现在对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法较多,不同的学者对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意见也不同,为规范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案,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复习,认为对腺性膀胱炎的治疗首先要去除引起腺性膀胱炎的可能病因,然后应根据具体的患者选择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4.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SCA和Oct-4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和癌旁正常移行上皮组织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和Oct-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4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0例癌旁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切片,以PSCA和Oct-4标志物进行EnV 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PSCA和Oct-4表达阳性率(55.6%;53.3%)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组织(PSCA:10.0%,2χ=6.81,P=0.009;Oct-4:10.0%,2χ=6.20,P=0.013)。病理分级0~Ⅰ级、临床分期Tris-T1、初发病例及单发病例PSCA和Oct-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病理分级Ⅱ~Ⅲ级、临床分期Ⅱ~Ⅳ、复发病例及多发病例(P〈0.05或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SCA和Oct-4表达呈高度一致性(2χ=7.88,P=0.005)。结论 PSCA和Oct-4可能是反映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进展、侵袭潜能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45.
成人非腺癌前列腺恶性肿瘤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非腺癌前列腺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经治的13例成人非腺癌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直肠指检、B超及CT检查诊断,经病理检查确诊。结果:10例15个月内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3例经以根治术式为主的综合治疗后存活超过13个月。结论:直肠指检、B超及CT检查对成人非腺癌前列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目前的有效治疗方法是以根治术式为主的综合治疗。其预后差。  相似文献   
46.
苯扎溴铵对大鼠膀胱移行上皮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膀胱移行上皮对苯扎溴铵的组织学反应.方法 预试验80只大鼠随机分为8组,不同浓度苯扎溴铵膀胱灌注,于不同时间处死,完整切除膀胱,病理切片,寻找对膀胱移行上皮有效的浓度.试验组36只大鼠按0.75‰苯扎溴铵膀胱灌注后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冲洗及对照组分为4组,于相同时间段采血三次测定肝肾功能,病理切片,结果采用分级计分,了解膀胱移行上皮的组织学反应.结果 0.75‰苯扎溴铵可导致膀胱移行上皮可逆性改变,膀胱移行上皮的修复时间为3~7 d,与对照组相比,黏膜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肝肾功能各项指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0.75‰苯扎溴铵可导致膀胱移行上皮可逆性改变,对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能否临床应用于预防膀胱癌复发及治疗早期膀胱癌有待后续试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7.
巨输尿管症的临床特征(附2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输尿管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1例巨输尿管症患者均行B超和放射学检查;确诊后均行开放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患肾输尿管切除术,余19例行输尿管下段裁剪整形或折叠后行输尿管膀胱再吻合术。保肾手术者如有输尿管末段(或)端狭窄均于术中先行切除。结果:16例患者获1~3年随访,均行IVU复查,14例肾积水减轻,肾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尿路造影(RPG)及膀胱尿道造影是诊断巨输尿管症的主要检查手段;输尿管裁剪或折叠加输尿管膀胱吻合术是治疗巨输尿管症的理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8.
后腹膜大肿瘤的切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常因手术径路的选择不当而使肿瘤切除困难,影响治疗效果.我院自2003年1月以来,采用胸腹联合切口手术切除12例泌尿系后腹膜的大肿瘤,并分别对1例肿瘤患者和1例肾结石患者施行相关的手术治疗,均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复杂肾结石患者共120例,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开放性取石术治疗,治疗组给予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结石清除效果、术后疼痛程度、术后发热率及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热、疼痛率低于对照组,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大出血、脏器损伤、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结论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复杂肾结石相比传统开放性取石术用时短、结石清除率高、出血少、痛苦小、术后发热率低,下床活动及住院时间更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中国东南部地区人群的体力活动情况与该地区人群前列腺癌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由英国伯明翰大学流行病学系牵头,选择了中国东南部地区的4家医院,对住院患者进行前列腺癌发病率与体力活动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对象的体力活动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进行收集并加以评估,对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采用随机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评估。结果未见前列腺癌患者、对照组人群的总体力活动与其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在67.7岁以上的亚组人群中,体力活动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OR=0.46,95%CI=0.22~0.93);在中等量的体力活动亚组人群中,两者之间存在负相关性[OR中vs低=0.39(0.23~0.66);OR高vs低=0.54(0.32~0.93];进行剧烈运动或低强度体力活动(如步行)的亚组人群中,未发现上述相关性。结论中国老年男性体力活动和前列腺癌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性,进行适度体力活动而非剧烈运动或过低强度体力活动,有助于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