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医药卫生   4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自发性脑出血是卒中的一种严重亚型,在中国卒中患者中占23.4%,以急性发病、病情迅速变化以及高致死和致残率为显著特点。鉴于管理脑出血所面临的紧迫和复杂挑战,本指南旨在为其临床处理提供系统性和全面性的推荐意见。本章节覆盖了从脑出血院前评估、医疗干预到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各个关键环节。在具体推荐方面,本指南根据不同的证据等级,为早期诊断、影像学评估、急性期干预、内科和重症监护、外科干预以及二级预防策略提供了指导,旨在全面提升自发性脑出血诊疗的科学性和系统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432.
目的 探讨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366例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基线资料和发病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资料(主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次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和3个月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超重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3个月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评估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增加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28例患者卒中复发,1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发生血管事件。Kaplan-Meier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显示,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均低于未超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超重患者比较,超重患者3...  相似文献   
43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心房颤动除了会增加死亡率以及卒中风险, 还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及痴呆风险, 且独立于卒中事件。然而, 目前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的关联在临床对于心房颤动患者的风险分层、监测与治疗管理当中往往被忽视。心房颤动与大脑改变的关系及其机制以及心房颤动相关治疗是否能有效改善脑结构与功能, 目前缺乏共识。文中通过检索文献, 分析心房颤动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并进一步探讨心房颤动相关治疗对于认知功能和脑部病变的效益。  相似文献   
434.
目的:以ESRS(Essen Stroke Risk Score,ESRS)量表作为首诊TIA(Transient ischemica Rack)/小卒中患者复发风险的评估标准,探讨该量表预测复发风险的价值,为TIA/小卒中二级预防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连续性TIM小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访患者的复发情况,于2012年12月31日完成随访工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复发率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估ESRS评分对TIA/小卒中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测的准确度。结果截至随访终止,共复发40例,因复发死亡8例(20.3%),复发时间中位数为8.9(1~22)月。患者1年复发率为12.5%,2年复发率为273%。应用ROC曲线的方法得出ESRS评允对TIA/小卒中复发风险均具有预测价值,ESRS评分≥3时复发可能性大,ESRS评分〈3时复发可能性小。结论ESRS评分对TIA/小卒中复发风险均具有预测价值,ESRS评分≥3时复发可能性大,ESRS评分〈3时复发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435.
436.
中国卒中防治正面临巨大挑战。2018年,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149.49/10万,造成了157 万人死亡。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三位死亡原因,位列恶性肿瘤和心脏病之后。2013年,卒中年龄 标化患病率和发病率分别为1114.8/10万和246.8/10万人年。根据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1990- 2017年卒中造成的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 of life lost,YLL)增加了14.6%,卒中由造成YLL的第三 位原因跃升为第一位;卒中造成的全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DALY)的 绝对数和百分率也呈持续增长趋势,2017年卒中是造成全年龄组DALY的首位原因。脑血管病的主要 危险因素包括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和酗酒)和既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 动)。卒中存活者中最普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63.0%~84.2%)和吸烟(31.7%~47.6%),心房 颤动的比例相对最低(2.7%~7.4%)。这些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人群中流行水平也较高,并呈持续 增长的趋势。根据最新的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的现在吸烟率为26.6%(现 在吸烟人数为3.08亿)。18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年龄标化患病率为25.2%;高胆固醇血症的标 化患病率为5.8%;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40岁及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标化患病率为2.31%。 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853家三级 医院共计收治3 010 204例卒中住院患者,其中2 466 785例(81.9%)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447 609例(14.9%)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95 810例(3.2%)为蛛网膜下腔 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入院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近60%为男性。在IS、ICH和SAH 中,分别有1555例(0.1%)、2774例(0.6%)和1347例(1.4%)为儿童卒中(年龄<18岁)。超过三分之 一(1 063 892例,35.3%)患者的医保类型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次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699 513例,23.2%)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89 361例,16.3%)。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 高血压(IS:67.4%,ICH:77.2%,SAH:49.1%),主要并发症是肺炎或肺部感染(IS:10.1%,ICH:31.4%, SAH:25.2%)。卒中住院患者的死亡/非医嘱离院率为8.3%,从IS患者的5.8%到ICH患者的19.5%。住 院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0(7.0~14.0)d,从IS患者的10.0(7.0~13.0)d到SAH患者的 14.0(8.0~22.0)d。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数据显示,指南推荐的IS、ICH和SAH患者关键绩效指标执行 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77±0.21、0.72±0.28和0.59±0.32。  相似文献   
437.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评定及研究现况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自1947年被Karnofsky首次提出后,最先被作为社会学指标。随着WHO健康新概念的提出以及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因仅关注生命的保存与局部躯体功能改善而显露出局限性,既不能表达健康的全部内涵,也未能体现具有生物一心理和社会属性的人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其次,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疗的主要目标由急性传染病转向癌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这些疾病较难治愈,很难用治愈率来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38.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病因。方法对107例发病后24h内CT诊断为SAH,并经全脑动脉造影(DSA)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d行头痛数字评分(NRS),对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分析头痛发生原因,观察不同类型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86.9%(93/107)的动脉瘤性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骤然加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6.1%(15/93)的头痛患者CT显示继发性脑积水,且头痛多持续性加重,但有时可突然自行缓解;TCD检查显示12.9%(12/93)的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并可因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61.3%(57/93)的患者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类似。结论大多数动脉瘤性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  相似文献   
439.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注册登记式研究,纳入全国7家分中心脑病科收治的明确诊断为缺血性中风的患者,收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线人口学信息、中医证型诊断、颈动脉斑块情况(包括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性质与内膜增厚)等。对颈动脉斑块情况与中医证型特征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以缺血性中风患者各中医证型为X组变量,对应的综合变量为U;以颈动脉斑块情况为Y组变量,对应的综合变量为V,利用这两个综合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反映两组指标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探索缺血性中风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不同证型的相关关系。结果 共纳入25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首发1741例,复中817例。颅内血管与颈动脉血管均是无狭窄患者最多(1703例,66.58%;2080例,81.31%);斑块性质表现最多的为非均质不稳定性斑块(1221例,47.73%);存在内膜增厚的患者(1725例,67.44%)多于无内膜增厚者(833例,32.56%);颈动脉斑块厚度为(2.14±1.48)mm。证型方面以气虚血瘀证(1505例,58.87%)占比最多,痰热腑实证(27例...  相似文献   
440.
目的 拟在一项中国社区研究基础上探索hs-CRP、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a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is,AC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2012年无症状性多血管床狭窄的社区(asymptomatic polyvascular abnormalities community,APAC)研究的随访数据进行了横断面分析,MMSE评分<24分被认为存在认知障碍。校正性别、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糖尿病病史、卒中病史等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s-CRP水平、AC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结果 共有3925名受试者(其中女性1688名,占43.01%)纳入该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校正相关因素情况下,hs-CRP水平≥3 mg/L在有无ACS患者中均对认知障碍无影响(无ACS:OR 0.67,95%CI 0.30~1.45;有ACS:OR 0.86,95%CI 0.58~1.28);在校正混杂因素后,hs-CRP水平≥3 mg/L在有无ACS患者中亦对认知障碍无影响(无ACS:OR 0.65,95%CI 0.24~1.75;有ACS:OR 0.97,95%CI 0.59~1.60)。结论 hs-CRP水平在有无ACS患者中均对认知障碍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无论患者有无ACS,hs-CRP水平可能都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