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5篇
医药卫生   77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刘显阳  岳晓斌  王姗  党伟  贾杰  房明  王赞利 《吉林医学》2010,(25):4256-4257
目的:研究喹硫平与利培酮在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符合CCMD-Ⅲ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PANSS(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评分≥60分,PANSS抑郁症状4个因子至少一个因子分评分≥4分,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治疗6周,采用PANSS评定疗效,采用PANSS因子分评定抑郁焦虑症状,采用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喹硫平组总有效率为92.1%,利培酮组为9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和利培酮的PANSS抑郁因子分在治疗4周后均有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喹硫平不良反应为嗜睡,体重增加。利培酮有锥体外系反应、泌乳、月经紊乱、体重增加、激越等。结论:①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良好疗效;②对于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喹硫平组优于利培酮组;③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  相似文献   
72.
贾杰  吴彪 《肝博士》2010,(2):10-11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很多慢性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发展到晚期的结局。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紊乱改道,使肝变形、变硬形成肝硬化,肝硬化过程可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其间可以有反复肝炎活动,亦可在长期无症状,只是一次急性、短促的发作,随之呈现终末期表现。本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出现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3.
吴彪  贾杰 《肝博士》2012,(1):21-22
妊娠期重症肝病主要包括妊娠期合并重症肝炎、妊娠期急性脂肪肝、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妊娠合并肝硬化(失代偿)等疾病。尽管它们的发生率不高,但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且有较高的病死率,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74.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指标的影响,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60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常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在服用常规2型糖尿病药物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每天1次45 min,每周治疗5d,为期2个月.在治疗前、治疗2个月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2个月随访时,对患者的血脂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两个组别的血脂指标疗前、疗后二月血脂指标值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的血脂指标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3个时间点甘油三酯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疗后血脂指标较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然后疗后二月虽有明显反弹,但疗后二月仍低于疗前(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指标,可以作为一种2型糖尿病患者的新型物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5.
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9,9(3):552-553,558
合理(Rational,Reasonable)应用抗生素,也有人称为优化(Optimizing)或适当(Adequate)抗生素的应用,含义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76.
林锋  吴涛  符健  吴彪  邱平  许小珍  蔡笃运  贾杰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46-647,662
目的观察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为两组,治疗组20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治疗,对照组17例患者仅内科综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6~8周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HBV DNA。如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或缓解,上述检查结果恢复者判断为有效,反之为无效。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治疗有效14例,有效率为70%,对照组17例患者治疗有效6例,有效率为35.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经6~8周治疗后患者血清ALT、TB和HBV DN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LB和PTA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经6~8周治疗后患者血清ALT、TB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ALB和PTA较治疗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0.5mg/d治疗6~8周后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自然人群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Recombinant B—subunit/Inactivoted Whole Cell,rBS/WC)霍乱疫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3041名5~60岁知情同意的健康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2组服用疫苗,1组服用安慰剂,服用程序0、7、28d。每次口服后连续3d观察不良反应,全程服后1、2、3个月内随访观察。结果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服疫苗组为1.70%,服安慰剂组1.74%,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0.013,P=0.909)。不良反应主要为腹痛、腹泻,也出现了过敏反应;其他反应为头晕、疲劳、乏力等主观不适,均在短时间内自愈,不能排除心因性反应的可能。结论口服rBS/WC霍乱疫苗在自然人群中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8.
舒芬太尼对剖宫产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剖宫产术中,与单纯罗哌卡因对照,比较5μ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入选产妇80例完全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R组给予1%罗哌卡因15mg;SR1、SR2、SR3组给予1%罗哌卡因15、13、10mg复合5μg舒芬太尼L3。间隙行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患者术后行硬膜外镇痛。观察指标包括胎心率、运动阻滞和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分级、新生儿娩出后1、5minApgar评分、血气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sR3组麻醉效果分级低于R、SR1、SR2组。SR1、SR2、SR3组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较R组均缩短;恢复至T12时间,R≈SR3〈SR2≈SR1;首次感觉疼痛和镇痛泵开启时间,R〈SR3≈SR2≈SR1;Bromage评分为3发生情况,SR3〈R=SR2=SR1;恢复至Bromage评分为0的时间,SR3〈SR2〈R≈SR1。SR1、SR2、SR3各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5minFHR明显变慢、瘙痒的发生率增高、但寒战发生率减低。结论13mg罗哌卡因复合5μg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以安全地用于剖宫产手术,增强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9.
贾杰亚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4):I0001-I0001,1066
新的医改方案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作为五项重点改革之一大力推进,可谓本次医改的最大亮点。医改方案中明确指出:政府负责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以保证人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明确大学生将纳入居民医疗保险。高校医疗机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单位,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破伤风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破伤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破伤风发病率最高的职业是农民(占64%);发病原因仍以外伤和感染占首位,而自行注射毒品引发破伤风者近来不断出现。绝大多数破伤风病人受伤后未及时做正确处理。结论:在广大农村加强破伤风防治和切断其感染途径是降低破伤风发病率的关键,一些新的感染途径如注射吸毒和医源性因素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