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医药卫生   3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脑出血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变化与细胞凋亡的相互关系。方法 健康家犬 2 7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CH组 (3h、6h、12h、2 4h、4 8h、72h、7d和 15d)。ICH模型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额叶皮层注射法建立。应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PWI)和流式细胞术 (FCM ) ,动态检测不同时间点血肿灶周相对脑血流量 (rCBF)与凋亡峰 /凋亡率的变化。结果 ①脑血流量变化 :PWI显示血肿灶周 12h之内rCBF明显降低 ,呈低灌注状态 ,12~ 2 4hrCBF回升 ,出现血流再灌注 ,或高灌注现象 ,4 8h以后接近对侧 ,呈持续稍低灌注状态。②细胞凋亡变化 :FCM显示血肿灶周区凋亡峰 /凋亡率 6h开始出现 ,72h最高 ,7d下降。③血肿灶周凋亡峰值与凋亡率的变化呈正相关 (r =0 84 6 ,P <0 0 5 )。结论 ICH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呈中 -轻度降低 ,细胞凋亡主要存在于血肿灶周区 ,72h是血肿灶周细胞凋亡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作用下血肿灶周神经元再生状况。方法:实验于2003-03/2004-04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影像科分子影像学实验室完成。健康家犬21只,随机分为3组:神经生长因子组(n=9):注血后0.5h,将神经生长因子2000AU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脑出血对照组(n=6):只注血,不注药。对照组(n=3):只进针,不注血和注药。3组动物进入实验程序后前3d进行BrdU标记,在脑出血后3,10,28d3个时间点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观察血肿灶周BrdU荧光单标和BrdU-NSE及BrdU-GFAP荧光双标细胞的数目和所在位置(BrdU为新生神经元的标记物,NSE为成熟神经元的标记物,GFAP为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物)。结果:实验动物21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新生神经元数目:神经生长因子组3,10,28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多于脑出血对照组(2.31±0.24,9.52±1.87,4.43±0.56;0.12±0.14,3.85±1.87,1.41±0.32,P<0.05),10和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脑出血对照组(BrdU-NSE:3.84±0.24和6.23±1.92,1.35±0.71和1.39±0.24;BrdU-GFAP:4.51±2.08和10.53±2.47,1.65±0.08和1.37±0.13,P<0.05);神经生长因子组10d时BrdU单标阳性细胞数最多,28d时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②新生神经元分布:神经生长因子组双标细胞的分布多位于血肿靠近额叶皮质面,在皮质与皮质下移行区内可见双标细胞,而脑出血对照组极罕见。结论: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立体定向导入血肿灶周区,能够通过刺激额叶皮质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迁徙和分化的机制,促进血肿灶周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灶周脑血流量(rCBF)动态变化与核因子-kB(NF-kB)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健康家犬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脑出血组(n=24),分别在3h、6h、12h、24h、48h、72h、7d、15d等8个时间点进行以下检测:①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动态观察血肿灶周rCBF变化。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血肿灶周NF-kB表达。结果:①PWI显示血肿灶周12h之内rCBF明显降低,呈低灌注状态,12~24h rCBF回升,出现血流再灌注,或高灌注现象,48h以后接近对侧,呈持续稍低灌注状态。②血肿灶周NF-kB 3~6h出现表达,12~48h显著增多,72h~7d开始减少,15d极微量。结论:脑出血后血肿灶周缺血再灌注能够引起NF-kB表达显著增高,进一步产生的炎性和免疫反应是导致血肿灶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4.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0年5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76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住院期间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总结。结果针对本组患儿发病情况,住院期间采取了多种护理干预措施,12例出现重症征象转院治疗,748例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6.5天。结论重视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各项监测,及时识别危重患儿,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进行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对兔大脑中动脉红色或白色栓子的MRI分子影像学评价。方法血红色和白色栓子在24小时前制作。在透视下将3F微导管插入左颈内动脉近心端,将放在2ml生理盐水中的2个红色或白色栓子在3~5min内缓慢注入颈内动脉。于注射EP-2104R或Magnevist前及注射后进行连续T1-FLAIR和T1加权双翻转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血栓分子磁共振成像。结果在对比剂EP2104R注射之前,无论红色、还是白色栓子均未显示。在注射EP2104R后,红色和白色栓子均能够准确显示,呈亮点,与周围组织形成对比。在Gd-DTPA对照组动物,栓子注射后,注射Gd-DTPA后6个小时,没有任何对比作用,栓子未显示增强改变。结论应用纤维蛋白靶向对比剂EP-2104R能够选择性的显示兔大脑中动脉红色和白色栓子。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定量药物棘波分析地形图改变与抗痫药治疗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例癫痫患者及8例正常人对照进行抗痫药治疗前后定量药物棘波分析地形图检测。结果:经有效抗痫药治疗后,定量药物棘波分析地形图表现为棘波数目减少、波幅下降等棘波参数变化及痫灶功率值降低(P<0.01)、范围缩小等地形图改变。结论:定量药物棘波分析地形图为监测抗痫药有效性提供了一种定量、敏感、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民素质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受在校时间延长、婚育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晚婚晚育现象越来越普遍,婚育推迟已经成为拉低我国新时期生育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8.
39.
目的评价屈颈MRI对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诊断价值。方法男性患者5例,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上肢远端肌萎缩。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21岁男性8例。2组均行常规及屈颈颈椎MR平扫,矢状、轴面SE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结果常规颈椎扫描:5例患者下段颈髓变细;屈颈位MR扫描:下颈段颈6以下脊髓前屈、变扁平,矢状径4~6mm,硬膜囊后壁前移,硬膜后间隙明显增宽,可见多发条状、迂曲流空信号影及软组织信号。对照组:常规扫描,下颈段脊髓(颈6~胸2)可见颈膨大,屈颈位脊髓略变细(6~7mm),硬膜囊后壁无前移,硬膜后间隙未见扩张血管影。结论屈颈MRI有助于显示下颈段脊髓及硬膜囊改变,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青年性上肢远端肌萎缩症。  相似文献   
40.
杨晓凤  贺丹 《癌症》1992,11(6):463-464,466
自1989年8月我们用小剂量阿糖胞苷(10mg/m~2q12h)、三尖杉酯硷(0.02—0.03mg/kg·d)和维甲酸(60~80mg/日)治疗9例10人次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M35例,M41例,M53例。5例M3及1例M4获完全缓解,1例M5临床症状及血象明显改善,但骨髓象未获缓解,改用DAT方案化疗后获完全缓解。另2例M5发生严重骨髓抑制,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M3复发后再次用此方案化疗获第二次缓解。本组有效率为80%完全缓解率为70%。生存期2~21个月,临床及实验室观察表明小剂量诱导分化剂联合化疗既有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成熟作用,也有细胞毒作用,可提高单种诱导剂的疗效,是一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