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非小细胞肺癌DNA含量与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转移相关基因CD82、CD44和Fas在肺癌中的表达与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45例肺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癌标本中CD82、CD44、Fas蛋白及DNA含量进行检测,并与癌旁对照组(30例)和肺部良性病变组(20例)对照。结果 肺癌组CD82和Fas表达低于癌旁对照组和良性病变组,CD44表达和DI值高于癌旁组和良性病变组。CD82、CD44、Fas表达和DNA含量与肺癌的分期和分级相关。CD82和Fas表达与DI值均呈负相关(r=-0. 674,r=-0. 881,P<0. 01),CD44表达与DI值呈正相关(r=0. 542,P<0. 01),CD82和Fas表达水平与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呈负相关(r=-0. 926,r=-0. 653,P<0. 01)。结论 CD82、CD44、Fas表达及DNA含量在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着不同但又相互调控的作用,联合检测这些指标对预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潜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HBV标志物单项抗-HBc-IgG(抗-HBc)阳性结果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检测5213例、ELISA检测594例住院患者HBV标志物总抗-HBc阳性率和单项抗-HBc阳性率进行回顾性统计;对MEIA检测的124例单项抗-HBc阳性和167例HBV标志物全阴性住院患者的抗-HBs水平进行分析;对ELISA筛选的97例流行病学意义的单项抗-HBc阳性血清标本采用含10%小牛血清PBS进行稀释后分别采用ELISA和MEIA检测抗-HBc并进行比较。结果ELISA检测抗-HBc“流行病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2.1%、16.3%和62.6%、7.6%。MEIA检测抗-HBc的总抗-HBc阳性率及单项抗-HBc阳性率分别为78.1%、13.2%;MEIA检测HBV标志物单项抗-HBc阳性组和HBV标志物全阴性组的抗-HB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P<0.001),ELISA筛选的97例单项抗-HBc阳性标本不同倍数稀释后ELISA和MEIA检测抗-HBc结果提示,未稀释或低倍稀释存在较高的非特异性反应,高倍稀释则存在较高的漏检率。结论不同方法单项抗-HBc阳性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单项抗-HBc阳性可作为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但存在一定比例的非特异性反应和假阴性,日常工作中ELISA检测抗-HBc以5~10倍稀释为宜。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快速序贯诱导(RSI)前预注右美托咪定对插管条件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全麻妇科手术患者,年龄25~5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D组诱导前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10min泵完),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10ml,泵注期间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5L/min;泵注完毕后实施RSI。记录插管时间和喉镜暴露分级,以及泵注前及泵注后15min内每分钟的MAP、HR、BIS、SpO2;检测PaO2和PaCO2。结果两组插管时间和喉镜暴露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后14、15min,C组MAP较D组明显下降,HR明显增快(P0.05)。插管期间两组SpO2和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RSI前预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氧储备的前提下,减少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和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市场销售丙型肝炎酶标诊断试剂盒的质量。方法:应用中国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单位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参考品和血清盘对2家国外、9家国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酶标试剂盒进行评价。结果:136份参考品中69份阳性参考品的检出率为78.26%—95.65%,对8份特殊片段的阳性参考品的检出比为3/8—6/8。结论:评价试剂盒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一定差异,部分试剂盒相对较差,可能是所用非结构区抗原性较弱,纯度不够,今后应增加高质量、高纯度的非结构区抗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5.
48例梅毒感染者病原与血清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不同病期梅毒患者最佳实验室检测程序。方法 对 4 8例梅毒患者 ,根据病期进行暗视野和RPR、TPHA检查。结果 暗视野检查一期 (硬下疳 )、二期 (梅毒疹 )患者阳性率分别为 71 4 %和 4 2 9% ;一期 (硬下疳 )患者、三期梅毒患者RPR阳性率 4 0 .0 %~ 81.8% ,TPHA阳性率 6 6 .7%~ 10 0 .0 %。二期梅毒患者两法均 10 0 %阳性。结论 梅毒的诊断应在结合病史的基础上 ,选用最佳实验室检查程序。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三种方法四种试剂自动化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的差异。方法选择A xSYM、A lise i、SYM-B io自动免疫分析仪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四种试剂对636例筛选的血清标本进行HB sA g、A n ti-HB s、HB eA g、A n ti-HB e、A n ti-HB c等五项血清标志物检测,并以A xSYM结果为参照,对项目结果不符及项目结果不一致进行分析。结果对636例筛选的血清标本,A lise i KHB、A lise iM urex、SYM-B io与A xSYM比较,其总的项目结果不符率和总的项目结果不一致率分别为12.4%和3.5%,11.1%和2.6%,7.5%和8.6%,各项目结果不符率以A lise iKHB、A lise iM urex的A n ti-HB e和SYM-B io的HB eA g/A n ti-HB c最高,分别为5.0%,5.8%和2.2%;各项目结果不一致率以A lise i KHB、A lise iM urex的A n ti-HB s和SYM-B io的A n ti-HB e最高,分别为2.3%,1.6%和3.2%。结论仪器、方法、试剂不同可导致血清标志物结果的差异,各项目的报告单位、判断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应建立完善的检测血清标志物量值溯源体系。  相似文献   
27.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乙型病毒性肝炎在其中占首位。笔者统计本院在2001-2002年收治的病例,与ABO血型之间的关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参数纳布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选择剖宫产术后的产妇179例,年龄18~45岁,BMI 20~35 kg/m2,ASA Ⅰ或Ⅱ级,术后均给予PCIA(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8 mg/100 ml,间隔时间15 min,极限量10 ml/h)。将产妇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组,背景量2 ml/h,单次按压2 ml,n=60)、低背景量组(L组,背景量1 ml/h,单次按压3 ml,n=62)和无背景量组(N组,背景量0 ml/h,单次按压4 ml,n=57)。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纳布啡消耗量。记录术后48 h内PCIA按压情况、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Ramsay镇静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晕、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N组术后6、1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5),L组和N组术后24、48 h纳布啡消耗量明显减少,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L组比较,N组术后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纳布啡消耗量明显减少,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加,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Ramsay镇静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低背景量(1 ml/h)纳布啡PCIA可在充分镇痛的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可作为纳布啡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参数设置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9.
1临床资料 1.1术前情况 男性患者,55岁,体重75 kg,体检发现右肝占位入院.病程中患者无相关临床表现,既往有大量烟酒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入院检查:血压134/8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电图、胸片无特殊异常,血红蛋白140 g/L,肝功检查:ALT68.6 U/L,AST 78.8 U/L.入院后予以保肝治疗,术前ALT47 U/L,AST47 U/L.拟行右肝中叶切除.  相似文献   
30.
茶多酚体外诱导人肺癌细胞凋亡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茶多酚诱导人肺癌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相关机理。方法采用MTT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技术,体外观察茶多酚对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茶多酚(50、100、200、400μg/ml)对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抑制率(%)分别为28.69±1.27、46.19±1.79、64.61±1.29、75.90±1.96。在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时,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不能进入S期及G2/M期,同时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凋亡率(%)分别为4.76±0.11、5.78±0.38、10.06±0.67、24.44±0.4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双荧光标记可见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与对照组比较,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高,细胞内Ca^2+浓度、Annexin V表达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蛋白表达逐渐增高,细胞周期调控蛋白D1蛋白表达水平则呈逐渐下降。结论茶多酚可诱导人肺癌细胞的凋亡,其作用机制与改变细胞内Ca^2+浓度、FTEN蛋白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