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发病机制及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防治MODS的依据。方法采用2次打击法建立猪MODS模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4含量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脾脏IFN-γ、IL-4mRNA水平及辅助T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的含量变化。结果HVHF组MODS发生率为20%,显著低于MODS组88.9%(P〈0.01);血清IFN-γ和IL-4浓度显著低于MODS组(P〈0.05),处死前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MODS组(P〈0.01);脾脏IFN-γ和IL-4 mRNA表达量较MODS组明显下降(P〈0.05),IFN-γ/IL-4 mRNA比值明显高于MODS组(P〈0.05);脾脏GATA3mRNA表达量低于MODS组(P〈0.01),T—bet mRNA表达量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et/GATA3比值显著高于MODS组(P〈0.01)。结论Th1向Th2漂移可能是MODS发生的本质原因之一,HVHF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止Th1向Th2漂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因子4(plateletfactor,PF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05-01-2012-07-3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就诊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30名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前及对照组血清PF4和VEGF浓度,分析其表达程度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PF4表达水平为(0.354±0.198)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25±0.43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VEGF浓度为(15.458±15.81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24±8.30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组中,血清PF4为0.102~1.117ng/mL,VEGF为0.065~80.85pg/mL,PF4浓度随VEGF浓度的增高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r=0.693,P=0.001。在健康对照组中,血清PF4为0.195~0.325ng/mL,血清VEGF为6.768~37.226ng/mL,血清PF4随VEGF浓度的增高而升高,呈显著正相关,r=0.677,P=0.001。有脉管瘤栓患者的血清PF4(0.233±0.089)ng/mL低于无脉管瘤栓者(0.396±0.209)ng/mL,P=0.009。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PF4和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及ER、PR和HER-2蛋白表达无关。结论:血管生成相关因子PF4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可以作为新的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血清学标志。  相似文献   
23.
报告1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置入Ommaya泵术后的护理经验。目的:分享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护理工作方案。方法:以我院于2021年3月12日收治的1例肺癌脑转移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护理工作心得。结果:经积极的治疗与护理,患者自理能力逐步恢复、脑灌注、呼吸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住院55d后,好转出院。结论:在护理肺癌脑转移患者过程中,预防脑疝的形成、保障患者安全、早期肺康复和呼吸功能锻炼是贯穿护理全过程中的重点工作;护理人员通过定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瞳孔等方法,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脑疝。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识别肺癌化疗患者从首次化疗至6次化疗结束后癌因性疲乏变化轨迹,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方法 :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肺癌化疗患者250例,分别调查患者6次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化疗结束后1周共18次的癌因性疲乏情况。运用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GMM)识别轨迹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本研究识别出肺癌首次化疗患者6条癌因性疲乏的变化轨迹,将其命名为:轻度疲乏稳定型(45.78%)、轻度疲乏缓慢增长型 (12.85%)、轻度疲乏高增长型 (5.22%)、中度疲乏缓慢增长型(19.68%)、中度疲乏缓解型(6.83%)及高度疲乏缓解型 (9.6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业、居住方式、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负担、咳嗽、吸烟状况、BMI指数、呕吐、是否患有合并症、红细胞计数为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结论: 肺癌化疗患者从首次化疗至6次化疗结束癌因性疲乏呈现出6种不同的发展轨迹,大部分患者以轻度疲乏稳定型为主,37.7%的患者随着化疗进程疲乏程度逐渐升高,根据不同疲乏程度应给予相应干预;16.47%的患者治疗后癌因性疲乏症状减轻,与治疗后肿瘤缩小,咳嗽、气急等症状减轻有关;5.22%的患者属于轻度疲乏高增长型,需加强评估,避免发展为重度疲乏患者。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在不同时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逐步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从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5.
陈华  刘琳  袁洋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2):1641-1642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误诊原因并探讨其治疗。方法回顾本院近3年来经纤支镜作病原学和/或病理学确诊的溃疡坏死型支气管结核10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诊断支气管结核溃疡坏死型108例,男3例、女105例。肺部有病灶者76例,无病灶者32例。术前临床诊断支气管结核72例,术中诊断36例。术前痰菌阳性83例,阴性25例。通过全身治疗加经纤支镜局部治疗有效率100%、治愈率95%。结论经纤支镜检可早期诊断支气管结核,避免误诊、漏诊,经纤支镜局部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有效避免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6.
结合当前我国肥料生产施用状况、土壤肥力状况、农产品性状、环境状况,论述应该调整肥料生产结构,改良土壤,合理施肥,以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降低农业成本和环境污染.提出建立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主体的肥料生产经营、技术服务、部门管理相支撑的、技物相结合的农化服务体系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7.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胃癌和18例癌前病变(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10例,非典型增生8例)端粒酶活性。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2.5%(37/40)和33.3%(6/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激活与胃癌的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利用免疫组化检测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并应对阳性病例进行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2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目前确诊2019-nCoV使用最多的方法是核酸检测法,疑似病例具备实时荧光RT-PCR检测2019-nCoV核酸阳性者即为确诊病...  相似文献   
29.
30.
方国英  袁洋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7):2648-2648
笔者收集1994—2004年在使用抗结核治疗超过半月。最后在院外或本院内确诊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20例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