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20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范虹  丁大琼 《中国药业》2013,(19):25-26
目的初步探讨抗心肌缺血药物葛根提取物主要作用机制和药效,为进一步药物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正常和负荷异丙肾上腺素小鼠常压耐缺氧试验、垂体后叶素致大鼠心肌缺血试验、血瘀大鼠试验、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心肌损伤试验,考察葛根提取物对心肌耗氧量、扩张血管、活血、保护心肌作用。结果葛根提取物不能延长正常小鼠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P〉0.05);4.8g生药/kg能显著延长异丙肾上腺素负荷小鼠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P〈0.05);9.6g生药/kg能显著减少垂体后叶素致大鼠J点的位移(P〈0.05);19.2,9.6,4.8g生药/kg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后引起的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活性的增高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对肾上腺素一冰浴致大鼠血瘀各指标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葛根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活血化瘀作用不强,未见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对心肌的耗氧量存在双向调节。  相似文献   
82.
痉挛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是中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也是目前临床康复的一大难点[1]。笔者序贯应用中药熏蒸及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上肢痉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3.
雷忠义  于小勇  刘超峰  范虹  武雪萍  雷鹏 《陕西中医》2013,(12):1646-1648,1669
<正>冠心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欧美国家的发病率高于我国,但近年来我国呈增长趋势,70年代我国冠心病的人口死亡率为13.83/10万,80年代增至39.73/10万,90年代男性死亡率为49.2/10  相似文献   
8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积极防治脑卒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0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病情结局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200例患者中,死亡75例,病死率为6.25%。死亡组患者年龄(75.9±8.8)岁,显著高于生存组的(64.2±6.7)岁;死亡组出血性卒中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既往病史患有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患者NIHSS评分为(15.8±7.4)分,显著高于生存组的(9.5±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3,P<0.05);死亡组患者Glasgow评分(9.3±3.1)显著低于生存组(12.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5,P<0.05);死亡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鼻胃管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死亡组发生肺部感染、高热、尿路感染、脑心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显著多于生存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合并脑心综合征及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为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Glasgow评分低、合并肺部感染、脑心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及既往糖尿病史是其独立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目视管理在老年患者正确服药中的实践与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开展品管活动前1个月(2013年11月)入住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干部保健科的老年患者50例为对照组,开展品管活动4个月后(2014年4月)入住本科的老年患者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药常规管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目视管理,包括自行研制可视化床旁药品存放盒、制订口服药目视管理制度、制作口服药健康宣教ABC图文手册、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药理知识及制作药品用法、用量可视化图形标识。比较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及服药错误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服药次数、服药种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漏服药率〔8.0%(4/50)比16.0%(8/50)〕、错服药率〔2.0%(1/50)比12.0%(6/50)〕及总错误率〔12.0%(6/50)比36.0%(18/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患者服药实施目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服药正确率,促进用药安全、保证用药疗效。  相似文献   
86.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PGN)是肾小球肾炎中最严重的类型,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少尿或无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若不及时治疗,80%~90%以上的患者于6个月内死亡或需依赖透析生存,肾穿刺显示大多数肾小球球囊的大部分被新月体充斥,故有新月体肾炎之称。本病的发生率虽不高,但若能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及早诊断,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避免或减慢患者疾病快速演变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进程。RPGN的分类由于对RPGN的发病机制尚有不少争论,因此有待对其作进一步探讨后才能找到一种更为确切的分类方法。1.按病因分类(1)原发性:Ⅰ型,抗肾…  相似文献   
8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AMI患者在发病 12小时内 ,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梗死相关血管 (IRA) (共 12支血管 ) ,左前降支 6例 (5 0 % ) ,左回旋支 3例 (2 5 % ) ,右冠状动脉 3例 (2 5 % )。结果 :12例患者共置入 12个支架 ,支架置入后TIMI(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 ,心肌梗死溶栓研究方法 )血流 3级 (完全灌注 ,前向造影剂流在 3个心动周期内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 11例 (95 .5 % ) ,2级 1例 (4 .5 % ) ,残余狭窄 3.2± 2 .9% ,支架置入成功率 10 0 % ,住院期间无 1例死亡。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行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TIMI血流 3级率高  相似文献   
88.
PHA对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对日本血吸虫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方法:观察PHA对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影响,在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1周后分别用浓度为100μg/ml,200μg/ml,300μg/ml和400μg/ml的PHA处理24小时,然后用RPMI-1640加10%小牛血清的培养基培养,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结果:浓度为200μg/ml的PHA处理后第2,3周时的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显著增高,结论:PHA有促进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9.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骨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骨架系统。方法:将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以RPMI-1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菌素的培养基培养,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魁笔环肽荧光染色法显示培养细胞骨架。结果: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骨架呈网络状结构,均钭分布于胞质中;用(NH4)2SO4抽提后考马斯亮蓝色显示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后可见细胞内有均匀荧光亮点。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骨架呈致密网络状结构,以中间纤维为主,缺乏粗大的微丝束。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定量感觉检查(QST)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早期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QST,以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阳性为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金标准,探讨QST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阳性者41例,阴性者59例;同时QST阳性者74例,阴性者26例.QST用于早期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灵敏度为97.56%(40/41),特异度为42.37%(25/59).结论 QST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筛查中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可作为常规肌电图的补充检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QST) in screen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of the early stage. Methods One hundr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examined b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NCV) and QST examination. With the NCV positive as the gold criterion for screen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of the early stage,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QST was further analyzed for diagnosis of the early stag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Results Among the 100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here were 41 cases positive and 59 cases negative in NCV examination. On the other hand,there were 74 cases positive,and 26 cases negative in QST.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QST for the diagnosis of early stag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was 97.56% (40/41) and 42.37% (25/59). Conclusions In the screening of early stage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QST shows higher detection sensitivity,but lower specificity than NCV examination. Therefore, QST may be an examination for the supplement of the routine electromy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