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医药卫生   228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人路治疗三踝骨折6例,男、女各3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为(52.0±1.6)岁;左侧2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5例,重物压伤1例.骨折类型根据AO分型,44-A3.2型1例,44-A3.3型1例,44-B3.2型3例,44-B3.3型1例;根据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例,旋前外展型2例.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行后踝骨块及外踝内固定,随后联合内侧入路行内踝内固定,骨折端均未进行植骨.术后随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及内置物稳定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为(90.0±3.4)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7 d,平均为(6.3±0.8)d.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4~17个月,平均为(12.6±2.1)个月.所有患者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内固定切出及内固定失败,无伤口感染及骨不连.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0.4)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到正常的步行功能状态,无需借助辅助工具.结论 采用后外侧跟腱旁人路联合内侧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跟腱旁入路可一次性完成后踝骨块及外踝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比较4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40具人工合成右侧胫骨模型根据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的形态学特征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模型,随机分成4组(n=10):A组采用前外侧2枚拉力螺钉固定,B组采用前内侧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固定,C组采用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固定,D组采用后外侧支撑钢板固定.测量4组在轴向载荷500、1000及1500 N下的垂直位移和最大失效载荷.结果 A、B、C、D组在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0.459±0.045)、(0.365±0.035)、(0.264±0.025)、(0.128±0.018)mm,在1000 N载荷下骨折块相对位移分别为(1.058±0.091)、(0.882±0.053)、(0.551±0.053)、(0.440±0.068)mm,在1500 N载荷下骨折块的相对位移分别为(1.559±0.097)、(1.466±0.079)、(1.291±0.077)、(0.832±0.130)mm,同一载荷下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失效载荷分别为(1870±156)、(2520±186)、(2816±190)、(3465±210)N,D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支撑钢板固定组抗载荷力学性能最佳,对固定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CRP(C-反应蛋白)作为评估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预测术后感染并决定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对2006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的68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ISS评分18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术前和术后的炎症指标(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由微生物学检验确诊。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最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ROC曲线来决定并通过筛选点比较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情况及其转归。结果平均二次手术时间(8.85±3.37)d,术后感染11例,CRP和术后感染相关性显著(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前CRP的最佳筛选点为50mg/L,术前CRP50mg/L的患者在经过二次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相对较小并迅速的降低。结论CRP是预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术后感染的一项优秀的术前筛选试验。术前CRP50mg/L是进行二次手术的安全时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64.
65.
患者,男,46岁,因"从2 m高处坠落后左髋疼痛1 h"来我院就诊.急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平卧板车,左髋肿胀,局部压痛明显,皮下淤血,左髋关节活动受限,大腿及膝下皮肤感觉正常,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足趾运动可.  相似文献   
66.
患者,男,46岁,因"从2 m高处坠落后左髋疼痛1 h"来我院就诊.急诊查体:一般情况可,平卧板车,左髋肿胀,局部压痛明显,皮下淤血,左髋关节活动受限,大腿及膝下皮肤感觉正常,可触及足背动脉搏动,足趾运动可.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报告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方法 和疗效. 方法 2003年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49例,按Sanders分型:Ⅰ型6例,Ⅱ型15例,Ⅲ型28例.Ⅰ型行单纯跟骨外侧壁截骨,Ⅱ型根据有无高度丢失行距下关节原位或撑开植骨融合,Ⅲ型需同时行跟骨体部截骨或通过移植髂骨块宽度来纠正内外翻畸形.用多枚空心螺钉固定结合短腿石膏制动,确保关节融合. 结果 49例获得平均18.4个月随访,距下关节融合时间平均12.8周.术后的平均距跟高度、距骨倾斜角、距跟角、跟骨携带角均比术前明显改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从术前的平均25.7±4.3分提高至最后随访时的74.9±4.8分.结论 跟骨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的手术治疗应以术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为基础,根据患足的畸形和患者的期望值选择个体化方案,进行跟骨外侧减压、矫正后足内外翻畸形并融合距下关节.  相似文献   
68.
胫骨平台骨折生物力学研究是临床治疗的基础.近年来各方学者围绕生物学固定理念进行了许多基础性研究,使用新鲜冰冻尸体骨、生物合成材料等模型,但各有优缺点,适应了不同需要.实验大多采取动静态结合方法,使实验结果更为可信、直观.实验中进行内固定与外固定、单侧钢板与双侧钢板、普通钢板与锁定钢板等的比较,单侧锁定钢板在固定强度上有时无法与传统双侧钢板相比,但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应得到足够关注,而普通钢板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固定强度、骨折端间的加压作用仍然对骨折端复位起重要作用.外固定在某些需要进行简单固定或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中有重要价值,但其固定强度较低,因此需要仔细考虑、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9.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多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很难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并有再脱位的倾向,目前学者们多主张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策略有恢复尺骨冠状突稳定性、通过桡骨头骨折内固定或金属假体置换以恢复外侧柱稳定性、修复外侧副韧带及相关结构及必要时修补内侧副韧带或应用可活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辅助固定以利于早期活动。该文就肘关节"恐怖三联征"诊断、治疗、并发症及预后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总结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法固定肱骨近端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探讨该固定方法的注意事项。方法2003年6至2006年1月间应用不可吸收涤纶缝线固定23例肱骨近端两部分大结节或外科颈移位骨折以及三部分大结节一外科颈移位骨折,其中男性6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1.8岁(44-81岁)。按照Neer分型,两部分骨折18例(大结节两部分骨折11例,大结节骨折伴前脱位3例,两部分外科颈骨折4例)。三部分大结节一外科颈骨折5例。其中新鲜骨折20例,陈旧骨折3例。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1.6个月(13~40个月)。23例完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7.3周(15.4~23周)。按Neer标准进行评价,优18例(78%),满意3例(13%),不满意2例(9%)。Constant和Murley评分平均为90.9分(46~100分)。2例发生浅表感染经保守治疗痊愈,1例发生深部感染经清创开放换药后痊愈。结论采用不可吸收缝线固定肱骨近端两部分和三部分骨折效果满意,特别在老年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骨折愈合率高,软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排除了金属内固定物的手术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的风险,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