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医药卫生   2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1.
背景:端粒酶反转录酶对端粒酶的激活和活化有重要的作用,利用端粒酶反转录酶的慢病毒载体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利用靶向大鼠脊髓源星形胶质细胞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并观察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对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原代及传代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实验分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和空白组,转染后并测其转染率,且在转染后的不同时间段测量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及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转染率达85%-90%。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在转染后24-48 h细胞凋亡率达50%-60%。在单纯慢病毒转染组及空白组细胞凋亡率并无显著改变。结果说明,携带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siRNA慢病毒载体可促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凋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22.
背景:目前氟致成骨细胞凋亡对线粒体凋亡通路研究不系统,缺乏系统连贯性,不能明确氟引起成骨细胞凋亡具体传导路径。目的:分析氟致成骨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及分子特征。方法:以人成骨肉瘤细胞系Saos-2建立体外染氟模型,体外培养细胞后经不同质量浓度NaF(0,5,10,20,40,80 mg/L)处理。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预24 h后的线粒体膜电位;用PCR功能芯片检测84个与凋亡相关基因;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用免疫印记法予以验证。结果与结论:当氟化钠质量浓度为20,40,80 mg/L时,成骨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分别为27.0%,28.8%,38.6%      (P均< 0.05);PCR芯片检测发现13个基因表达上调,15个基因表达下调。免疫印记显示Bim、Caspase 9、Caspase 14、BCL2、BAX表达随氟化钠剂量增高而增强;Caspase 3在5 mg/L时表达减弱,10 mg/L以上表达逐渐增强。Caspase 7在各组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Caspase 10表达随氟化钠剂量增高而减弱。结果提示,氟致成骨细胞凋亡可能是通过线粒体途径(包括内质网应激途径)及死亡受体途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3.
背景: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对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有限。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制成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采用局部微量注射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移植对照组:注射10μLDMEM/F12培养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移植浓度为1.0×109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10μL。移植后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行为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大鼠脊髓功能修复情况及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结果与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SD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移植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从移植后2周起细胞移植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P<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体内继续存活、迁移并且分化为NF-200、GFAP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SLIC评分系统在指导治疗下颈椎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基于SLIC评分系统治疗34例下颈椎损伤患者,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31.5岁.损伤节段:C42例,C5 1例,C6 1例,C3-42例,C4-5 4例,C5-6 11例,C6-7 9例,C7~T11例,C3-5 1例,C4-6 1例,C6~T1 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30 d,平均7.1 d.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6例,B级17例,C级7例,D级3例,E级1例.根据SLIC评分系统评分:1分1例,3分1例,4分1例,5分3例,6分5例,7分6例,8分13例,9分3例,10分1例.2例<4分的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1例等于4分和31例>4分的患者依据SLIC评分系统中损伤形态学不同结合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和神经功能状况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 结果 34例患者术后随访7~18个月,平均11.5个月.2例保守治疗者骨折愈合,神经根性损害恢复,颈痛缓解.32例手术患者植骨均在6~9个月内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无明显异常.治疗后除6例脊髓完全性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分级平均改善1.1级.本组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体塌陷、假关节形成、神经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SLIC评分系统简便、易于掌握,在其指导下对颈椎损伤进行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围手术期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行物理方法加低分子肝素预防。比较两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7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42%,试验组发生率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31例中术后8例DVT形成,实验组32例中术后2例发生DV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发生出血。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原菌的培养鉴定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骨与关节结核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0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诊断骨与关节结核而接受手术治疗患者的病灶标本69例,采用BACTEC MGIT 960系统进行分枝杆菌培养、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在培养4周内24例(34.78%)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延长至8周时共有40例(57.97%)培养阳性,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结核分枝杆  相似文献   
27.
背景:大量实验证明体外自组装的纳米支架材料可以促进神经祖细胞增殖与分化。 目的:观察体外自组装含IKVAV纳米纤维凝胶在二维体系中对神经祖细胞分化的影响。 方法:培养SD大鼠乳鼠神经祖细胞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在DMEM/F12触发下,含IKVAV的两亲性多肽溶液形成三维多孔凝胶,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结构。将神经祖细胞分别接种到1%含IKVAV的两亲性多肽溶液及0.1 g/L多聚赖氨酸包被的盖玻片上,培养1,3,7 d后采用神经丝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检测其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培养出巢蛋白阳性细胞,并且能分化为神经丝蛋白阳性的神经元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胶质细胞,证实为神经祖细胞;含IKVAV的两亲性多肽溶液自组形成凝胶,并在透射电镜下显示为纳米纤维,直径为7.0~8.0 nm,长度为100~1 500 nm; IKVAV的两亲性多肽溶液组向神经元分化得能力明显优于多聚赖氨酸组。说明体外自组装IKVAV纳米纤维凝胶在二维培养体系中对神经祖细胞分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8.
肩胸分离伤临床较少见.肩胸分离伤主要由暴力牵拉、旋转或直接钝性打击肩胛带造成肩胸关节分离、上肢肩锁关节脱位、锁骨骨折、胸锁关节脱位或同侧肢体骨折,同时伴有严重的神经血管损伤,易引起休克,多为闭合性多发伤,临床漏诊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2月-2008年6月收治的7例肩胸分离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肩胸分离伤的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此类损伤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
背景:治疗脊髓损伤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目的:综述国内外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医学、中国知网、PubMed、EBSCO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关于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治疗脊髓损伤方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脊髓损伤,组织工程,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或 “spinal cord injury,tissue engineering,synthetic polymer materia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结果与结论:治疗脊髓损伤的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很多,主要有聚乳酸、聚羟基酸、聚β-羟丁酸、合成水凝胶、聚乙二醇及其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每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组织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这些支架材料不能完全模仿脊髓的三维多孔立体结构,移植后这些支架材料的位置相对于脊髓结构来讲是随机的,并未与脊髓的灰、白质组织学结构吻合,更没有和白质中主要纤维相对应,所以均未应用于临床。人工合成高分子支架材料在治疗脊髓损伤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0.
背景:对于仅有一侧腰腿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需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腰椎椎板开窗减压和全椎板切除加压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但其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出现一侧腰腿痛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 方法:新疆石河子人民医院对40例一侧腰腿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单枚腰椎椎间融合器置入+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治疗前后按日本骨科学会(JOA)1984年制定的腰腿痛疗效标准分别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随访评分,计算治疗后的改善率和优良率;并按Suk标准评定椎间融合率。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60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治疗后6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5),优良率为88%。按Suk标准评定,38例患者影像学资料符合确认植骨融合或可能融合,椎间融合率为95%。剩余2例患者在治疗后9个月随访时达到上述标准。提示单枚椎间融合器置入加单侧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仅有一侧腰腿痛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