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4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54篇
医药卫生   160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高功率毫米波辐射对猕猴皮肤的损伤效应。方法采用功率密度分别为0.5和1.0 W/cm2的94 GHz高功率毫米波辐射,通过红外测温仪和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辐射过程中猕猴体温及行为改变,动态观测辐射后0~56 d皮肤创面变化。结果 (1)辐射过程中,猕猴先后出现微动、扭头、眨眼及剧烈挣扎等行为改变,以1.0 W/cm2组较迅速和明显;0.5 W/cm2组开始剧烈反应时间较1.0 W/cm2组延迟15~20 s,胸腹部较面部延迟5~10 s;(2)1.0 W/cm2组体表最高温升较0.5 W/cm2组约高15℃,胸腹部明显高于面部;辐射面部和腹部时开始剧烈反应温升为10~15℃,胸部为25℃左右;(3)辐射后即刻皮肤呈红斑反应,1~7 d进行性加重,局部破溃、感染、化脓,伴渗出和出血;14~28 d渐减轻,局部结痂,至56 d呈条索状瘢痕愈合。1.0 W/cm2组红斑及破损面积明显大于0.5 W/cm2组,胸腹部较面部严重,且愈合延迟。结论高功率毫米波辐射致猕猴皮肤损伤与其体表温升、辐射剂量及部位均密切相关,胸腹部损伤较面部严重。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微波单次和累积辐射对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结构的影响。方法对80只二级SD大鼠采用单次和累积辐射,单次辐射平均功率密度分别为2 mW/cm2和11 mW/cm2,累积辐射组每天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为4.68μW/cm2,连续辐射30 d。采用Morris水迷宫观察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的改变,于辐射后1,7,14,30,60 d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脑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1)单次辐射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辐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在辐射后有不同程度延长。2 mW/cm2组辐射后1 d和2 d,大鼠逃避潜伏期差异有显著性,11 mW/cm2组辐射后1 d和3 d,逃避潜伏期有显著性差异。累积辐射后大鼠逃避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2)11 mW/cm2组辐射后7~14 d,大鼠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皱缩,核固缩,线粒体肿胀,局部空化,内质网扩张,突触间隙不清、囊泡减少,血管内皮连接增宽;累积辐射后14 d,大鼠海马及大脑皮质神经元固缩,线粒体肿胀空化,内质网扩张,突触间隙不清。结论 2和11 mW/cm2微波单次辐射可使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4.68μW/cm230 d微波累积辐射可引起大鼠脑组织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探讨微波单次和累积辐射对猕猴尿液中氨基酸和单胺类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猕猴15只,随机分为单次辐射组,下设对照组、5 mW/cm2和11 mW/cm2组;累积辐射组,下设对照组和4.68μW/cm2辐射组(12 h/d,持续辐射30 d),于辐射后1 d、7 d和30 d收集猕猴尿液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猕猴尿液中单胺类和氨基酸类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 5 mW/cm2微波单次辐射后1 d,猕猴尿液中天冬氨酸和多巴胺浓度升高(P〈0.05),谷氨酸、甘氨酸、γ-氨基丁酸和牛磺酸浓度降低(P〈0.05或P〈0.01);辐射后7 d,猕猴尿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降低(P〈0.05或P〈0.01),5-羟色胺浓度升高(P〈0.05);多巴胺浓度在辐射后7~30 d降低(P〈0.05或P〈0.01)。11 mW/cm2微波单次辐射后1 d,天冬氨酸浓度升高(P〈0.05),牛磺酸浓度降低(P〈0.05);辐射后7 d,天冬氨酸浓度降低(P〈0.05);辐射后30 d,去甲肾上腺素浓度降低(P〈0.05);甘氨酸、γ-氨基丁酸浓度在辐射后1~7 d均降低(P〈0.05或P〈0.01),多巴胺浓度在辐射后7~30 d降低(P〈0.05)。微波累积辐射后7 d,猕猴尿液中仅天冬氨酸、牛磺酸和5-羟色胺浓度可见升高(P〈0.05或P〈0.01),其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微波5 mW/cm2和11 mW/cm2单次辐射与4.68μW/cm2累积辐射均可引起猕猴尿液中单胺类和氨基酸类代谢紊乱,可能参与机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猕猴尿液中代谢产物的影响,为寻找敏感指标和揭示其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健康雄性猕猴15只,随机分为单次辐射效应组,下设对照组、5 mW/cm2和11 mW/cm2微波辐射组,累积辐射效应组,下设对照组和4.68μW/cm2微波累积辐射组,于辐射后1 d、7 d和30 d收集猕猴尿液样本,采用代谢组学方法检测猕猴尿液中代谢产物的改变。结果根据微波辐射后猕猴尿液NMR谱图和PCA/PLS-DA结果,将各组尿液成分进行分析。5 mW/cm2单次辐射后7 d猕猴尿液中马尿酸、柠檬酸、琥珀酸浓度降低;乳酸、甘氨酸、乙酸、丙酸、肌酐和糖浓度升高;11 mW/cm2单次辐射后猕猴尿液中马尿酸浓度在30 d内以降低为主;乳酸、柠檬酸、DMA、琥珀酸和甘氨酸浓度在7 d时升高,30 d基本恢复正常;2-酮戊二酸浓度在辐射后7 d时增加,30 d时又见减少。4.68μW/cm2微波累积辐射组辐射后7 d猕猴尿液中肌酸、肌酐、牛磺酸和苯丙氨酸浓度升高;氧化三甲胺(TMAO)、乙醇、乳酸、乙酸、柠檬酸浓度降低。结论 5 mW/cm2和11 mW/cm2微波单次和4.68μW/cm2微波累积30 d辐射均可引起猕猴尿液中代谢产物异常,其功能主要涉及神经递质和线粒体功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极短期微波辐射是否具有雄性生殖损伤效应。方法二级雄性Wistar大鼠75只,经平均功率密度为0、2、5和11 mW/cm2微波辐射10 s,于辐射后1、7、14和30 d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睾酮浓度,SCA精子图像分析系统检测附睾精子活力参数,光镜观察睾丸组织结构和附睾精子畸形率改变。结果 5和11 mW/cm2微波辐射后7 d,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2和11 mW/cm2微波辐射后14 d,大鼠附睾精子畸形率明显增加(P〈0.05);各组于辐射后7~30 d出现睾丸生精上皮层疏松,生精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生精小管腔内精子减少或空虚,蛋白水肿液积聚等;辐射后30 d,血清睾酮、附睾精子活力参数及精子畸形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2~11 mW/cm2微波极短期辐射可导致可恢复性的雄性大鼠生殖系统结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寻找建立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模型时合适的麻醉剂和麻醉方法.方法 将75只大鼠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分别为乙醚组、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观察大鼠麻醉诱导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和死亡率.结果 A、B、C 3组的麻醉诱导时间分别为(4.11±0.65)、(13.02±0.61)、(10.13±0.4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苏醒时间分别是(22.12±5.23)、(167.09±4.52)、(93.26±3.5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死亡率分别是8%、40%、32%,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它们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大鼠大部分肝切除模型时,采用乙醚麻醉时诱导时间短、术后苏醒时间短、术后死亡率低,是较为合适的麻醉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appropriate anesthetics and anesthetic methods on major hepatectomy in rats. Methods Seventy-five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groups: ether inhalation group (group A, n = 25), chloral hydrate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 (group B, n = 25) and sodium pentobarbital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group (group C,n =25).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time of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time of postoperative waking and mortality rate after hepatectomy. Results The time of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in groups A, B, C was respectively (4. 11 ±0. 65) ,( 13. 02 ±0. 61) , (10. 13 ± 0. 48 ) min (P < 0. 01). Postoperative waking time after major hepatectomy in groups A,B, C was respectively (22. 12 ±5. 23), (167. 09 ±4. 52), (93.26±3.56) min (P<0.01). The mortality rate in groups A, B, C was 8% , 40% , 32%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A and B (P < 0. 01). Conclusion It is a satisfactory way to use ether for anaesthesia to build major hepatectomy model in rats because of the shorter time of induction of anesthesia and the time of postoperative waking, and the lower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rate.  相似文献   
997.
背景:利用骨髓间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研究其培养液上清治疗肝纤维化的并不多。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活化的可能性。 方法:实验组1,2将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加入6孔板内处理肝星状细胞,分别为2 mL培养液上清/孔,1 mL培养液上清+1 mL完全培养基/孔;对照组为肝星状细胞单独培养(2 mL完全培养基/孔)。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并观察抑制效果,RT-PCR检测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mRNA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加入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液上清后,实验组1中的肝星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相比受到抑制,且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处理72 h>处理48 h>处理24 h,P < 0.05); 实验组的肝星状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胶原蛋白Ⅰ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下调,且下调程度随培养液上清增多而增大(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建立巴戟甲素亲水凝胶骨架肠溶缓释片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附录ⅠA片剂项下要求依次检查片重,采用转篮法检查制剂的释放度;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制剂中巴戟甲素,采用高效液相-蒸发光色谱法(HPLC-ELSD)测定巴戟甲素含量。结果:制剂片重和释放度均符合制剂通则标准;制剂巴戟甲素薄层行为良好,且阴性对照无干扰;测得5批制剂中巴戟甲素含量在38.33~40.89 m.g片-1之间,为标示量的93.0%~107.0%。结论:制剂指标检查符合制剂通则标准;所建立的薄层色谱法可准确鉴别制剂中的巴戟甲素;制剂中巴戟甲素含量符合规格要求,研制的骨架肠溶包衣缓释片质量可控、稳定。本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巴戟甲素亲水凝胶骨架肠溶缓释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99.
血液透析是维持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命的重要替代疗法之一,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生存率明显改善,但血液透析是一种长期的创伤性替代治疗,必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因此,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对于其生活质量及社会生活重返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摘要:目的分析云南省大学新生登革热(denguefever,DF)和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fever,CHIK)感染情况,间接了解两种蚊媒传染病在云南省的分布。方法采集来自云南滇南、滇西、滇中及滇东北4地区大学新生血样标本,以ELISA方法检测DF和CHIKISG抗体,计算抗体阳性率。结果共检测大学新生血清标本89份,检出DFIsG抗体阳性19份,阳性率为21.35%;未检测到CHIKIsG抗体。结论云南省存在DF散发,来自滇西地区学生的抗体阳性率较高,与当地登革热发病情况相一致,应进一步加强对登革热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