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9篇
医药卫生   3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西罗莫司用于肾移植患者的临床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西罗莫司(雷帕鸣)应用于肾移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来自我院的首次尸肾移植患者共23例。给予本品联合环孢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移植后48小时内开始服用本品,首次负荷剂量为6mg,维持剂量为2mg。结果 22例完成6~12个月的随访。6和12个月时急性排斥(AR)发生率分别为13.6%(3例/22例)和15.8%(3例门9例);XAR患者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逆转,继续随访半年以上。未见AR复发。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脂血症(56.5%,13例/23例),减少本品用量或应用降脂药后,患者血脂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水平。随访至今移植物血管病和心血管并发症未见增加。结论 本品联合环孢素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降低肾移植后AR发生率,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2.
移植等待者和接受者罹患疫苗可预防性的感染性疾病风险增加.应尽一切努力确保移植等待者及其家庭成员在移植前已完成建议接种的全部疫苗.由于器官衰竭时对许多疫苗的反应减弱,移植等待者应该在病程早期接种疫苗.  相似文献   
123.
目的:采用有限采样法(limited sampling strategy, LSS)估算中国肾移植术受者体内总霉酚酸(total mycophenolic acid, tMPA)和游离霉酚酸(free mycophenolic acid, fMPA)的AUC0-12 h,并探究其对MPA相关不良反应的预测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例服用霉酚酸酯治疗的肾移植术后患者,随访至少3个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tMPA和fMPA浓度,非房室分析计算临床药动学参数,以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建立LSS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tMPA及fMPA药动学参数与药物不良反应间的相关性。结果:四点预测模型适用于tMPA和fMPA暴露量的估算,其中给药后1,2,5,9 h处MPA血药浓度对tMPA和fMPA暴露量的预测准确性较高,R2分别为0.936和0.931。相比于tMPA-AUC0-12 h,fMPA-...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的发病及诊治特点. 方法 1991年1月至2007年4月行肾移植手术2333例,术后发现结核病37例,经病理学和(或)影像学检查确诊肺外结核者19例(51%).其中累及移植肾5例、脑膜4例、胸膜4例、淋巴结3例、软组织2例,喉、肝、胸椎、肠道各1例,同时有2个肺外部位受累者3例.发病高峰期为术后1年(53%).治疗方案主要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组合,疗程6~25个月. 结果 14例经抗结核治疗痊愈,随访1~161个月,患者均存活且无复发;5例患者治疗无效,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6%).抗结核治疗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42%),肝功能损害4例(21%). 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肺外结核发生率、病死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应注意兼顾抗结核与抗排斥反应2方面.  相似文献   
125.
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收集和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的病例资料。结果 6例患出现肠梗阻症状的时间为肾移植术后0.5~46个月。4例在肾移植手术前后有腹部手术史。腹痛、腹胀和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明确诊断后,2例予禁食、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但其中1例缓解后发作急性排斥反应,予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后好转。4例在非手术治疗无效后行手术治疗,分别行小肠粘连松解、粘连部分空肠切除术、端端吻合术和回肠部分切除术、端端吻合术,3例患肠梗阻症状消失,1例术后死于腹腔感染。结论早期诊断和正确及时的处理是改善肾移植术后小肠梗阻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5月2573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有深部真菌感染将患者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术前情况、术后并发症、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抗排斥药物的差异,找出引起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因素数目对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患者病死率和移植肾丧失功能率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高龄患者(≥60岁)较多(P < 0.05);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伤口愈合延迟、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P < 0.05);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1周、应用广谱抗生素>1周以及使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或抗CD3单克隆抗体抗排斥的患者比例较高(P < 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高龄患者(≥60岁)、DGF、伤口愈合延迟、WBC<4.0×109和术后使用广谱抗生素>1周是诱发深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随着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升高(χ2值分别为91.2和18.1,P < 0.01),移植肾丧失功能率也显著增加(χ2 = 93.0,P < 0.01)。 结论 评估肾移植术后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积极预防深部真菌感染,对改善肾移植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7.
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长希  赵亮  李剑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2):1553-1554,F003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实验组(DA-Lewis)和对照组(Lewis-Lewis)各行20例心脏移植。切取大鼠供心时,留取主动脉和右肺动脉备吻合,而将其余血管分别结扎;植入时,将供心主动脉和右肺动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受体和移植心均存活≥5d视为手术成功;术后第6天两组各取10例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仅对照组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由传统术式的85%提高到97.5%,供心缺血时间缩短至20~30min。实验组呈急性排斥反应改变。结论用新法建立模型较传统术式更为快速有效且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总结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经验,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 同顾分析62例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及供者情况.62例中,60例为三代内直系亲属供肾,2例为夫妻问供肾.移植前按程序对供、受者进行评估.供、受者 ABO血型均相同,供、受者间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均为阴性,受者群体反应抗体阳性2例.53例行HLA配型,其中无抗原错配者5例,1个抗原错配者5例,2个抗原错配者20例,3个抗原错配者18例,4个抗原错配者2例,5个抗原错配者2例,全错配者1例.取左肾51例,取右肾11例.采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及甲泼尼龙(MP)诱导者36例,单纯采用MP者26例.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泼尼松方法排斥反应.结果 供者住院时间为(9.4±2.2)d,取肾前血肌酐(Cr)为(66.8±16.4)μmol/L,取肾后第1天、第7天以及3个月以后的血Cr分别为(109.3±23.6)ttmol/L、(101.1±24.4)μmol/L和(91.1±15.5)tanol/L,虽明显高于取肾前(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供肾热缺血时间为(70.9±41.7)s,冷缺血时间为(148.2±37.4)min.供者术后的并发症有气胸(3例,4.8%)、淋巴漏(2例,3.2%),切口愈合延迟(2例,3.2%),经治疗后痊愈.受者随访最长者达42个月,人、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术后并发症包括急性排斥反应6例(9.7%),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4例(6.5%),移植肾破裂1例(1.6%),移植肾动脉吻合口狭窄1例(1.6%),骨髓抑制2例(3.2%),有症状的巨细胞病毒感染3例(4.8%),一过性肝功能异常12例(19.4%),结核2例(3.2%).结论 活体供肾移植的长期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活体供肾是安全的;完善的术前评估程序是保障供、受者良好预后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29.
目的:了解半剂量OKT3能否逆转移移植肾耐激素型急性排异(SR-AR)。方法:对发生SR-AR的肾移植受者,采用半剂量OKT3治疗,并与全剂量OKT3组对照,观察两组的SR-AR的逆转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剂量OKT3组SR-AR逆转率为88.9%,CMV病发生率为38.9%、发热66.7%、寒颤22.2%、恶心、16.7%、腹泻11.1%,与全剂量OKT3组相比,两组SR-AR逆转率及上中种  相似文献   
130.
3种分型方法在HLA-B分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的多种分型技术中,以血清学方法、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primer,PCR-SSP)方法和多聚酶链反应-序列特异寡核苷酸探针(PCR—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PCR—SSOP)杂交配型技术实用性较强。我们采用此3种方法同时对30份标本进行HLA—B位点进行分型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