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10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输血是临床治疗贫血的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输血前患者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是保障输血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在人类32个血型系统中,Rh 血型是仅次于 ABO 血型系统的重要而复杂的系统,由于输血或疾病本身可能产生不规则抗体,从而引起输血反应或配血不合在临床输血中较常见[1-2]。近期在临床患者血液标本中发现1例罕见的由于反复输血和服用药物而产生了特异性抗-c 抗体,同时伴有类同种抗-e 抗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心脑血管疾病是紫外线照射血液疗法(UBIO)的适应症,该疗法可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亦有较多报道。但在一例陈旧性心梗患者行UBIO治疗时,我们却发现其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 AM)明显降低,以致免疫单扩法无法检测,同时伴有血清蛋白  相似文献   
43.
随着现代输血事业的发展,输血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国外,微柱凝胶试验(microcol-umn gel test,MGT)在输血领域已作为常规应用[1-3],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动配血系统.  相似文献   
44.
<正>目前,威胁输血安全的因素主要是病原体经血液传播,如艾滋病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等。对术前、产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十分必要。我院对2004年1月至  相似文献   
45.
医学发展至今,人类仍不能人工合成血液,临床用血仍完全依靠献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以来,解放军石家庄血站供应临床的血液完全来自献血员的无偿捐献,因而,与其他医疗资源相比,血液资源愈发显得珍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血液存在报废现象。本文总结分析了2004~2008年解放军石家庄血站血液报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对保护血液资源、减少浪费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6.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不表达于终末分化的组织,然而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Survivin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分化以及增强血管发生的多重作用。由于sur-vivin的复杂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特性,其可以作为一个分子标记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survivin还与某些癌细胞的抗药性密切相关,因此survivin还可以作为预测病人对某些抗癌治疗反应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47.
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的成员,不表达于终末分化的组织,然而在多数肿瘤组织中异常高表达.Survivin具有抑制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分化以及增强血管发生的多重作用.由于survivin的复杂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的特性,其可以作为一个分子标记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survivin还与某些癌细胞的抗药性密切相关,因此survivin还可以作为预测病人对某些抗癌治疗反应的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48.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是影响输血安全的因素之一,它不仅造成临床治疗失败,甚至导致接受输血患的死亡及医疗纠纷,因此,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微生物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输血或注射血制品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很多,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和寄生虫等,其中以病毒为多见。  相似文献   
49.
人DAO氨基酸序列片段B-细胞表位的多参数预测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 预测人二氨氧化酶(BAO)氨基酸序列片段(aaNo.524-618)的B-细胞表位。方法 应用66中参数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Hopp & Woods亲水性参数、抗原性参数、可及性参数、β-转角、万氏及吴氏综合预测方法。结果 显示B-细胞识别的表位可能在543-53和559-595残基或其附近,569-595残基4种参数和方法的预测值均高于543-553残基,这两个被预测的表位均含有γ-志  相似文献   
50.
背景:相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说,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新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但其培养成功率较低.目的:通过对培养基的选择、离心速度及时间、接种密度、生长因子的选择、首次换液时间等条件进行优化,拟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1/10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输血科完成.材料:健康足月剖宫产新生儿脐带血20份,由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干细胞中心提供,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1500 r/min离心15 min)结合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人脐带血血清、5 μg,L GM-CSF、15 μg/L白细胞介素3的DMEM/F12培养基,调整细胞密度为1×1010L-1接种于人脐带血血清包被过的塑料培养瓶中,置于37℃、体积分数为5%的CO2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3 d后首次换液,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隔24 h换液1次.当培养瓶中的细胞生长到80%融合时,胰酶-EDTA混合液消化传代.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结果:24 h后可见有少量细胞贴壁,48 h后贴壁细胞增多,并出现少量单极梭形细胞,7d后可见细胞形成集落,培养两三周形成平行排列、辐射状或漩涡状细胞界限不清楚的成纤维样细胞,且80%~90%呈现融合.第2代细胞接种后12 h开始贴壁,10 d即可达80%~90%融合.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此类细胞稳定地表达相关抗原标记CD29及CD44,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系表面标记CD34.结论:实验在体外改良培养条件下成功分离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周期较短,细胞纯度较高,贴壁细胞稳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相关抗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