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编制一套有中华文化内涵的冠心病(CAD)生存质量量表,用以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129例CAD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其中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如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治疗组在常规西药基础上辨证施治,加用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本研究主要观察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情况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2)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维度计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临床主要症状"、"疾病伴随情况"、"疾病认识程度"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余"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发作情况"、"疾病诱发因素"、"治疗满意程度"四个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2)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的患者,生存质量随时间的推移改善越明显。  相似文献   
82.
目的:就化瘀通脉汤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48例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进行随访总结。方法:该研究为一非对照的随访研究。入选病例为2004年5月—2006年5月间成功行PCI术,并于术前1天至术后1个月服用化瘀通脉汤剂的患者,共48例。分别于术后1、6、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入选患者的基线特征、冠脉病变特征、中医症状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及1、6、12个月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锳dverse镃ardiac镋ventds,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TLR)、脑卒中、再次PCI或CABG。结果:48例患者中3例(6%)分别于术后1个月左右时失访,其余45例患者均保持联系。长期随访45例患者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1±3.5)个月,5例(11%)有MACE事件发生,其中心绞痛4例(9%)、脑卒中发生1例(2%),低于国外文献报道的26%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及国内近期有关临床报道的12~1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4]。结论:化瘀通脉汤剂对防治PCI术后MACE事件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正>心脏X综合征(CSX)是指具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和/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并可除外冠脉痉挛的一组临床证候群,又称微血管性心绞痛。临床上具有典型劳累性心绞痛的患者中10%~30%冠脉造影完全正常,其发病机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冠心病痰浊证、血瘀证与血尿酸的相关性,为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全文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国际性综合生物医学信息书目数据库(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时间至2019年6月30日公开发表的关于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尿酸相关性研究的文献,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痰浊证组血尿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MD= 159.72,95%CI(84.11,235.33),P<0.0001]和非痰浊证组[MD = 22.24,95%CI(1.93,42.56),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瘀证组血尿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126.93,95%CI(47.24,206.62),P<0.01],而与非血瘀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 =-22.46,95%CI(-57.58,12.67),P>0.05].结论:血尿酸可作为冠心病痰浊证诊断的客观参考指标,但作为冠心病血瘀证诊断的客观参考指标还需进一步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5.
刘晨晗  王恒和 《新中医》2018,50(4):32-35
目的:综合评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冠心病中医辨证中痰浊、血瘀的关系,为研究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等公开发表的文献或收录的学位论文中有关冠心病中医证型痰浊证、血瘀证与Hcy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个研究,包括969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血瘀证组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19,95%CI(7.49,10.89),P0.01];痰浊证组Hc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8.61,95%CI(7.90,9.31),P0.01]。结论:冠心病痰浊证和血瘀证与高水平Hcy有密切相关性。受原始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纳入原始研究质量和数量的限制,上述结论需进一步高质量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6.
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为代表的冠心病介入治疗 ,是冠心病治疗的突破性进展 ,但病人术后 3~ 6个月出现约 35 %~ 5 0 %的再狭窄 (RS)率 ,使远期疗效受到严重影响。再狭窄发生机制研究认为 ,血管腔内成形术后早期有球囊损伤导致的内膜撕裂 ,血小板粘附、聚集 ,以及血管痉挛或弹性回缩 ,进一步则有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堆积 ,终致再狭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 ,内皮素 (ET)、血管紧张素 (Ang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于 (b FGF)、表皮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  相似文献   
87.
目的考察参麦注射液对心衰犬组织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DLS)浓度的影响。方法将造模成功4周后的心衰犬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每组3只。对照组予生理盐水20mL,参麦注射液组予参麦注射液1.551mL/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静脉注射。给药后4h处死实验犬,分别摘取分离心肌、肾上腺和下丘脑,制成生理盐水匀浆冰冻保存(-80℃),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匀浆中的EDLS浓度。结果参麦注射液组肾上腺、下丘脑的EDLS浓度高于对照组,心肌EDLS浓度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参麦注射液可增加心衰犬肾上腺、下丘脑、心肌EDLS浓度。  相似文献   
88.
红景天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景天胶囊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和深圳天诚医药研究开发公司研制开发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血瘀阻证 )中药新药制剂 (三类 ) ,根据国家药监局 1998卫药审补字第 910号通知 ,我们于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1年 10月进行了红景天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心血瘀阻证 )的随机双盲双模拟临床试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胸痹 (冠心病心绞…  相似文献   
89.
目的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将入选的ACS病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非冠心病单元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在遵循相关指南予以西医常规诊疗的同时,治疗组依照辨证施治方案规范中医诊疗,并进行中医特色情志干预及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辅助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医诊疗,不进行辅助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共147例纳入研究,脱落18例,129例纳入分析,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心绞痛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67%和82.46%(P〈0.05);治疗组、对照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3.91元和147.94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调整后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14.83元和137.05元,治疗组仍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单元疗法治疗ACS较非单元治疗更加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90.
"证候"基础研究是中医药学现代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证型规范化和客观化的前提,而代谢组学的方法和技术给"证候"基础研究带来了曙光。通过多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发现,病理状态下不同中医证型间及辨证论治前后患者存在体内代谢物差异,因此在充分回顾、分析既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证治代谢组学"的研究设想。"证治代谢组学"假说以冠心病(CHD)为研究载体,以"证"为切入点,主要探讨基于代谢组学的CHD生化代谢谱与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本文主要介绍了"证治代谢组学"假说的概念与内涵、研究背景、研究依据、研究实践、特色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