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3.0T M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子宫颈鳞癌病理分化程度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确诊为子宫颈鳞癌的患者311例,纳入研究组共87例.治疗前均接受常规MRI及DWI检查,b=1 000 s/mm2,并记录病理分化程度及病理分期.采用GE AW4.5后处理工作站的分析软件病灶测量ADC值,共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所得结果应用SPSS 17.0软件,采用LSD及配对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低分化组平均ADC值(0.77±0.079)×10-3 mm2/s;中分化组平均ADC值(0.88±0.10)×10-3 mm2/s;高分化组平均ADC值(1.05±0.084)×10-3 mm2/s;低、中、高分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b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84±0.12)×10-3 mm2/s,Ⅱa期子宫颈癌平均ADC值(0.78±0.12)×10-3 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颈癌病灶分化程度越高,ADC值越高,ADC值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子宫颈癌Ⅰb期与Ⅱa期的ADC值之间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方昕  董江宁  林婷婷  韦炜  张萍  韦树华  韦超  王传彬 《癌症进展》2017,15(11):1351-1353
目的 分析胃肠道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道神经鞘瘤,术前CT检查均误诊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CT征象及鉴别点.结果 8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直径为1.2~6.7 cm,中位直径为3.65 cm.7例发生于胃部,1例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向腔内生长,3例向腔外生长.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晰、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7例密度均匀,1例见斑片状囊变区,增强扫描均呈轻度至明显渐进性强化.术前7例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1例误诊为平滑肌瘤.结论 胃肠道神经鞘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可对部分病例做出提示性诊断;对于胃肠道壁内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渐进性强化实性肿块,应考虑到神经鞘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前后身体组分变化对乳腺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选取行NAC联合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女性病人85例,平均年龄(52.51±3.47)岁。均于NAC前后行定量CT(QCT)扫描,测量并记录QCT参数,包括L1、L2水平的骨密度(BMD),L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MA)、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NAC前后上述参数的变化,并根据其变化值的中位数将病人分为参数变化≤中位数组、参数变化>中位数组。记录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腋窝引流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感染)。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NAC前后QCT参数以及各2组(按各参数变化的中位数而分成的2组)间术后资料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所测量数据的一致性。 结果 NAC后MA、SFA和VFA均小于NAC前(均P<0.05)。MA变化≤3.6%的病人术后腋窝日引流量、拔管时间以及皮下积液和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均低于MA变化>3.6%的病人(均P<0.05)。其余各参数变化2组间术后资料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名医师测量NAC前后BMD和MA的一致性均较好(均ICC>0.75)。 结论 NAC后肌肉的减少不利于乳腺癌病人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禽流感病毒H7亚型血凝素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方法:以H7亚型禽流感诊断抗原为免疫原免疫6~8周雌性BALB/c小鼠,末次加强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Ag-14进行融合。通过HA和HI试验筛选阳性克隆。应用HI试验和Western blot试验测定mAb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结果:共获得4株分泌抗AIVH7亚型HAmAbs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2E2、2A4、5F5、7G5。这些mAb的腹水HI效价在5×27~5×211之间,其中2E2属于IgM亚类,2A4属于IgG1亚类,5F5、7G5属于IgG2a亚类。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4株AIVH7亚型HAmAb能与AIVH7蛋白在Mr75000处反应,但不与新城疫病毒(NDV)蛋白发生反应,表明这些mAb能特异性识别AIVH7亚型HA。mAbHI反应性测定结果表明:4株mAb中,2E2、5F5、7G5只与H7亚型AIV发生特异性HI反应,而不与其他亚型AIV以及ND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反应,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而2A4除了与H7亚型AIV反应外,还与H15N8标准株发生低水平交叉反应。结论:这些mAb不仅为H7亚型AIV的HA结构分析提供了工具,而且为建立快速廉价的H7亚型禽流感诊断方法提供了核心试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特征与组织病理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62例颈部淋巴结病变患者的临床、MDCT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淋巴瘤14例,多累及两个以上的分区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结受累,部分融合成团块状,呈结节状、团块状均匀强化为主;淋巴结结核8例,以单个区域分布为主,可见钙化与淋巴结周围渗出性改变,增强见蜂窝状、分房状厚壁强化;淋巴结转移36例,以两个以上的分区、中心坏死及薄壁环状强化明显;巨淋巴结增生4例,肿块密度均匀伴持续性血管样强化,结论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SCT表现与组织病理相关,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4岁。“双下肢乏力一年,麻木半年加重十余天”入院。体检:左上肢及双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肌力正常,乳头平面以下痛温觉减退,双侧巴氏征(+)。颈椎3.OTMRI显示:颈7(C7)~胸1(T1)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膜外见一近似长卵圆形肿块影,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STIR序列以高信号为主,上述三序列均另可见小片状稍高信号和条索状、结节状低信号,增强后肿块呈不均匀中等度“蜂窝状”强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sclerosing stromal tumor of ovary,SST)的3.0T 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信号表现,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征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SST的MRI平扫、DWI和动态增强的影像学表现。采用GE HDxt 3.0T超导MR机,在常规平扫序列的基础上,重点观察LAVA-Flex多期、多平面动态增强和高b值DWI(b=1000 s/mm2)及ADC图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2例卵巢硬化性间质瘤均发生于左侧卵巢;T1WI、T2WI和T2WI FS均表现为卵巢椭圆形囊实性混杂信号肿块,自外向内依次显示低信号包膜、中等信号的实性成分和水样信号的囊变区;在低信号包膜及实性成分周围有多根细小的流空的肿瘤血管;高b值的DWI上肿块实性成分呈高信号,2例SST的平均ADC值分别约为1.79×10-3mm2/s及1.74×10-3mm2/s;MR动态增强:动脉期肿块边缘的实性成分呈乳头状或梳齿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自边缘向中心扩散,延迟期病变持续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呈"快进慢出"的强化。结论 3.0 T MRI可以更好反映卵巢硬化性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学和水分子扩散等多种影像学征象,仔细识别其特征性MRI征象,可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显示支气管动脉中的应用价值,寻求其CTA图像质量最佳的单能量keV值或区间。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影像资料,均采用能谱CT扫描技术行胸部增强扫描,符合研究标准的15例。数据采集完成后直接获取140 kVp混合能量和70keV单能量图像,再通过AW4.5工作站GSI viewer软件得到最佳单能量图像,并每隔5 keV对50-80 keV区间进行拆分,分别获取50 keV、55 keV、60 keV、65 keV、70 keV、75 keV、80 keV单能量图像,比较上述7组支气管动脉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并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15例中,28支支气管动脉均符合研究要求。50 keV单能量组(CNR:33.21±10.03;SNR:38.54±10.53)略优于55 keV组(CNR:28.29±8.28;SNR:33.98±8.76),二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11、0.517);但50 keV、55 keV均优于余下5组不同keV单能量组(CNR、SNR呈递减趋势),P0.05。GSI软件所测得较佳单能量水平均位于50-55 keV水平,以53 keV最多见(14/28,50%)。实际测量值与GSI viewer软件自动得到的最佳keV值相符。结论在50-80 keV区间7组不同水平单能量模式下的支气管供血动脉的显示中,最佳单能量位于50-55 keV水平间,最佳单能量keV值为53 keV。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瘤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囊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样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QCT测量的骨密度(BMD)为金标准,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平扫在无体模的状态下定量评估BMD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100例行腹部混合能量常规平扫(TNC)与能谱模式(GSI)三期增强扫描的病人,并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各50例。使用QCT Pro软件测量L1椎体BMD值。在训练集中比较常规模式平扫图像和GSI模式增强门静脉期虚拟平扫图像中L1椎体CT值差异,并确定虚拟平扫椎体CT值与BMD值的相关性,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虚拟平扫椎体CT值预测其BMD值的回归模型。验证集用来评估该方程诊断骨质疏松的准确性以及虚拟平扫椎体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虚拟平扫的L1椎体CT值低于常规平扫(P < 0.01);在减去常规平扫后图像的总辐射剂量减少了21.94%;虚拟平扫CT值预测椎体BMD值的回归模型:BMD=102.375+1.349×CT值-0.321×年龄-0.433×身高(R2=0.979);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基于门静脉期的虚拟平扫椎体CT值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的截断值分别为54.35 HU和64.51 HU。结论在不依赖体模的情况下,DECT虚拟平扫的椎体CT值能够可靠测量BMD,通过建立的预测BMD模型,可定量诊断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是QCT技术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