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2篇
医药卫生   16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31.
背景: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至今尚未明了,所以制作一种与自然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过程相类似的、适用于这些治疗方法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诱因、病理生理变化及某些治疗方法的研究.目的: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及其优点.方法:随机选取日本大耳白兔20只,根据解剖结构观察结果,为防止纤维环后外侧穿刺损伤血管,采用右后外侧入路,行L1~2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将L2~3椎间盘纳入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X射线及MRI影像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日本大耳白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2,4,8,12周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P<0.05),说明造模后椎间盘间隙高度会逐渐降低,并丘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2,4,8,12周时实验组椎问盘MRI T2WI信号逐渐下降,并且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呈低信号改变.通过影像学观察发现本模型退行性变的征象与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征象一致,提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为运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2.
颈椎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26岁。因颈痛伴右侧肢体麻痛 1年,进行性肌力下降 7个月,于 2000年 1月 13日入院。 1年前无诱因出现颈部胀痛伴右侧上、下肢麻木, 3个月后右手肌力下降,在外院行 CT及 MRI检查显示, C 6,7椎体间哑铃形占位病变 (图 1, 2)。遂行椎管探查术,术后诊为硬膜内血肿。  相似文献   
33.
纤维环细胞的培养技术及生长因子调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表现为细胞数量和细胞基质代谢如胶原、蛋白聚糖等代谢的改变.生长因子有调整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基质代谢的作用,可用于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其作用成为研究热点.在腰椎间盘退变阶段,纤维环损伤的修复对预防髓核疝出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生长因子对纤维环细胞作用的研究少于髓核细胞,有待加强.椎间盘细胞不易培养,目前其培养技术渐趋成熟,但国内涉及椎间盘细胞培养的研究偏少.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外一些成熟细胞培养技术,如单层、三维培养的对比等,其对实验有明确指导作用.其次综述了国内外目前有关生长因子对纤维环细胞增殖、基质代谢作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来的新成果,目的在于总结埘纤维环细胞有良好作用的生长因子,探讨生长因子生物学修复退变椎间盘的趋势;同时促使人们注意未进行研究的因子,扩展生长因子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4.
肱骨髁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严重创伤,由于其骨性阻挡,使骨折复位及固定困难,且固定后易发生再移位和关节粘连,最终造成肘关节活动受限,因此被认为是较难处理的骨折之一。1998~2002年间我科共收治肱骨髁间骨折27例,采用经鹰嘴截骨入路、中空螺纹钉、双钢板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5.
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VDD)的发生机制和检测介入治疗手段有效性的动物实验模型可分为体内、体外和计算机模拟实验三种。体外实验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模型研究IVDD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常用的实验方法仍然是体内研究。体内椎间盘退变模型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种。自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是通过系统方法引起动物遗传改变,或通过改变喂养食物引起动物行为方式改变而引起IVDD发生。诱导性椎间盘退变模型又可分为机械性损害模型和结构性损害模型。为了更好地了解各种动物模型的优缺点,本对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与人类可能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36.
37.
[目的]分析股骨颈应力性骨折发生的作用机制,探讨其诊断、治疗、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探讨2例股骨颈应力性骨折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学习。[结果]2例骨折均愈合,股骨颈髓腔膨胀消失。[结论]本病重在早期诊断,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为临床治疗股骨颈应力性骨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软骨细胞移植治疗软骨损伤较为成功,由于软骨细胞培养困难,因此探索替代软骨细胞作为治疗软骨损伤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骨、软骨、肌腱、脂肪等组织的多分化潜能。除了一些蛋白质因素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有助于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外,某些非蛋白质因素也具有此作用,如:力学刺激、低氧条件、地塞米松、维生素C等。但各细胞因子之间含量的比例以及最佳施力大小、施力方式和作用时间等还未明确,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9.
背景: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是位于脂肪基质内的一种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定向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 目的:探索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及胶原酶消化适宜条件。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2008-05/09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比较医学科及实验科完成。 材料:日本大耳白兔5只。Ⅰ型胶原酶为美国Worthington公司产品,低糖DMEM/F12培养液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 方法:兔颈后部皮下脂肪取材,采用Ⅰ胶原酶消化法获取细胞,按Ⅰ型胶原酶消化质量浓度分为1.0,1.5,2.0 g/L 3组,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0.5,1,1.5 h 3个亚组。脂肪组织剪碎混匀后均分为9等分,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为2 mL并计数,每个亚组计数6次,共取5次脂肪组织,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并比较不同胶原酶浓度、胶原酶消化时间对兔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结果:采用1.0,1.5,2.0 g/L三种不同胶原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在消化时间为0.5 h和1 h时,2.0 g/L组消化细胞总数最多,细胞总数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在消化时间为1.5 h时,消化细胞总数较0.5 h和1 h均有增加,同时,1.0,1.5,2.0 g/L组消化细胞总数无统计学差异,活细胞比值1.0 g/L组最高,但与其他组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第3代细胞生长特性,1.0 g/L消化1.5 h组别具有更好的增殖活性。 结论: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对于兔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胶原酶浓度1.0 g/L、消化时间1.5 h是最佳的获取条件。  相似文献   
40.
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构建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髓核摘除术是治疗椎间盘突出的经典方法,但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目的:验证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进行后外侧穿刺抽吸髓核,建立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实验,于2006-10/2007-02在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日本大耳白兔20只,行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制备。 方法:用持针器夹持21G穿刺针,行L1~2及L3~4椎间盘右后外侧穿刺髓核抽吸法摘除部分髓核组织,术后2,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行组织学观察,并将L2~3椎间盘作为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椎间盘组织学结构。 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对照椎间盘大多髓核完整,髓核与纤维环分界清晰,纤维环结构接近正常,髓核组织中有大量髓核细胞。造模后第4周髓核细胞数量不断减少,第12周时髓核中主要为纤维组织,伴有极少量髓核细胞。 结论:模拟人后路髓核摘除术建立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的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成功建立,可为应用组织工程修复重建退行性变椎间盘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