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 growth arrest-specific gen 6,Gas6)是维生素K依赖蛋白家族成员,参与炎症反应、血管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我们通过检测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浆Gas6水平并分析Gas 6基因内含子c.834+7G→A位点多态性频率分布,以了解其在脑梗死、脑出血疾病发生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Z(protein Z,PZ)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凝血因子,为PZ依赖性蛋白酶抑制剂抑制凝血因子Xa(F Xa)的辅因子,在新近的文献报道中,表明PZ缺乏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oke,AIS)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危险性明显增加相关。近来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病理过程中存在炎症和免疫反应,而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和再灌流损伤。  相似文献   
13.
激素治疗无效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脾切除术和免疫抑制剂分别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疗效,以探讨适宜的二线治疗方案。方法收集广州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1997—2007年近10年间住院的所有诊断为ITP且对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共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2组,A组20例为脾切除组,B组32例为使用免疫抑制剂组(包括环孢菌素A、硫唑嘌呤、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7天、1月、6月、24月时的血小板计数(BPC)及治疗副作用。结果A组患者从治疗第3天起至24个月BPC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副作用包括术中出血、伤口愈合不良、脾切后继发感染等,发生率为15.0%;B组治疗不良反应包括感染、骨髓抑制、肝损害、‘肾损害、出血性膀胱炎、末梢性周围神经炎及其他等,发生率为45.0%。其中4例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脾切除后仍能达到有效。个别切脾后疗效不佳者仅需小剂量激素和(或)联用免疫抑制剂维持。结论对激素治疗不敏感或激素依赖的ITP患者,脾切除治疗起效时间快,效果好,副作用少,可作为激素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者的首选二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Z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血液凝固因子X(FX)的关系.方法PZ及FXAg用ELISA法检测,血浆FXC采用一期法测定.对1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60名健康者的PZ、FXC、FXAg进行测定及相关性比较,同时对初发与再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患者PZ、FXC、FXAg水平进行比较.结果AIS组和AMI组的PZ水平分别为(940.02±229.82)μg/L与(1071.44±180.52)μg/L,与对照组[(2257.97±479.76)μg/L]相比明显下降(P值均<0.001).AIS组的FXC、FXAg水平分别为(136.73±34.93)%、(135.54±54.39)%,AMI组分别为(139.53±29.18)%、(129.75±21.91)%,与对照组[分别为(94.33±20.00)%和(77.22±13.19)%]相比显著升高(P值均<0.001).AIS、AMI组及对照组中的PZ水平与FXC、FXAg水平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P值均<0.001),同时再发AIS、AMI组PZ、FXC、FXAg分别与初发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显示PZ水平的下降程度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PZ水平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5),而FXC、FXAg水平与年龄因素无关(P>0.05),PZ、FXC、FXAg水平与性别之间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PZ水平在AIS、AMI患者中明显减低,PZ与FXC、FXAg存在明显负相关,FX水平升高的机制可能部分与PZ水平下降有关.PZ水平与疾病初发与再发有关,并随年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提示PZ缺乏可能是心脑动脉血栓性疾病存在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与评价蛇毒试验在肝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中国蝰蛇毒试剂(CRVVR)及中国蕲蛇毒试剂(CAAE)对10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60例肝肿瘤病人的凝血象进行检测,并将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蕲蛇毒时间(AT)与传统肝功能指标及凝血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蛇毒凝血时间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肿瘤时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异常检出率高于传统凝血试验,与肝功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肝癌病人中AT延长的阳性率高于AFP。结论蛇毒凝血试验对反应肝损害程度及诊断肝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浆Gas 6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心、脑血栓性疾病(脑梗死、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Gas6水平,并行基因测序分析Gas 6内含子c.834+7G〉A位点的多态性频率分布。结果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Gas 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Gas 6内含子c.834+7G〉A中AA基因型的Gas 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GA基因型组Gas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Gas 6基因c.834+7G〉A位点中A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A的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脑梗死、脑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浆Gas 6水平增高与脑梗死、脑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其c.834+7G〉A位点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与脑梗死、脑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呈负相关,可能起到保护脑梗死、脑出血和急性心肌梗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V、Ⅶ、Ⅷ、X、Ⅺ的活性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AMI组(80例)和对照组(80名)因子V促凝活性(factor V coagulant activity,FV:C)、因子Ⅶ促凝活性(factorⅦcoagulant activity,FⅦ:C)、因子Ⅷ促凝活性(factor Ⅷ coagulant activity,FⅧ:C)、因子X促凝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因子Ⅺ促凝活性(factorⅪcoagulant activity,FⅪ:C).结果:①AMI组血浆FV:C、FⅦ:C、FⅧ:C、FX:C、FⅪ:C分别为(134±25)%、(187±32)%、(212±64)%、(140±29)%和(193±6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为P<0.01),而AMI组凝血因子超过其临界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77%、90%、64%、81%;②AMI组中再发病例各凝血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初发组(均为P<0.01);③不同年龄患者各凝血因子促凝活性有差异.结论:AMI患者存在多个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增高,其中以FV:C、FⅦ:C、FⅧ:C、FX:C、FⅪ:C增高明显,存在着高凝状态,可能与AMI的发病相关,因此定期检查凝血因子活性对于及早发现高凝倾向,并加以预防和治疗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叶文  潘学谊 《广东医学》1996,17(3):152-153
对24例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急性变而死亡的患者,就其急变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20例呈急性粒细胞变,其余有嗜碱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变;急变前的病程3-5年为多,多数患者在慢性期与急变期之间经历1-6个月的“加速期”。此期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增多及嗜碱细胞比例升高,血小板计数减少,个别出现血小板异常升高或骨、关节顽固性疼痛,随后呈临床及血液学急变。慢性期采用靛玉红和羟基脲交替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蛋白质Z(Protein Z,PZ)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与凝血因子X(factor X coagulant,FX)的关系.[方法]PZ及凝血因子X抗原(factor X coagulant antigen,FX:Ag)用ELISA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X活性(factor X coagulant activity,FX:C)采用一期法测定.对50例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80例健康者的PZ、FX:C、FX:Ag进行测定,作相关性比较.[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PZ均明显下降,分别为1 195 ng/mL±442 ng/mL与1 822 ng/mL±577 ng/mL,(对照组为2 301 ng/mL±472 ng/mL),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的FX:C、FX:Ag明显升高,分别为119%±27%、99%±24%,尿毒症血液透析后组FX:C、FX:Ag仍是明显升高,分别为96%±12%、87%±19%,(对照组分别为85%±26%和78%±23%),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组和血液透析后组及对照组PZ与FX:C、FX:Ag之间存在明显负相关(P均<0.01).尿毒症血液透析前、后组比较PZ、FX:C、FX:Ag有明显差异(P<0.01),显示PZ水平的下降程度反映了疾病的病理过程.[结论]PZ水平在尿毒症患者中明显减低,而FX:C、FX:Ag明显升高,PZ与FX:C、FX:Ag存在明显负相关,FX升高的机制可能部分与PZ下降有关.提示PZ缺乏可能是尿毒症患者易患血栓性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