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医药卫生   16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全身放射损伤对皮肤伤口组织细胞的影响及康复新(W11-α12)的促愈作用,探讨放创复合伤时创伤难愈的机制与促愈措施。方法100只雄性健康昆明种小鼠,体质量(20±2)g,以随机数字表法设单纯创伤(单伤)和全身放射损伤合并创伤(复合伤)组。小鼠6Gy照射后,于背部造成两个皮肤切口伤,观察伤后伤口愈合速度、伤口炎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数量及表皮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的变化。结果伤后3,5,7d,单纯创伤组(单伤组)伤口愈合速度(%)为63.22,83.47,94.61,放创复合伤组(复合伤组)则显著降低(t=7.84,7.26,8.18,P<0.01),分别为52.67,69.18,82.88。伤后1,3,5d,复合伤组伤口炎细胞数量分别比单伤组下降26.53%,62.11%,38.91%;成纤维细胞数量下降43.73%,52.70%,25.32%;毛细血管数量在伤后5d降低55.97%;应用康复新后,两伤组均见伤口愈合速度加快、细胞数量增加,但复合伤组的增幅要大于单伤组。伤后3,5d,复合伤组表皮细胞bFGF含量比单伤组低59.15%和36.15%,当应用康复新后,复合伤组增幅分别比单伤组高35.90%和10.97%。结论伤后伤口局部细胞数量减少和表皮细胞中bFGF含量下降是合并放射损伤后创面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康复新对伤口的细胞游走、增殖及表皮细胞分泌bFGF的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背景人羊膜为半透明的薄膜,含有多种促进细胞增殖的营养成分,是一种较好的负载角朊细胞的生物材料.目的将人羊膜负载培养猪角朊细胞构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设计以细胞为研究对象,单一样本研究,重复测量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1/11在创伤、烧伤和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军医大学预防医学院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完成.猪角朊细胞取自3月龄贵州小香猪.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角朊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将角朊细胞以1.63×105/cm2的密度接种于人羊膜基质面,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角朊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并于培养3 d与15 d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检测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的生长情况.结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后30 min内明显见到角朊细胞在人羊膜上黏附,24 h内大部分黏附生长,3 d形成单层完全覆盖人羊膜.光镜下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3 d,可见角朊细胞在人羊膜基质面黏附呈单层生长,细胞扁平紧密排列.扫描电镜下可见胞体呈多边形,多见胞膜突起.透射电镜下可见角朊细胞与人羊膜黏附良好,生长在人羊膜上的角朊细胞内有许多角质丝.生长至15 d,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均可见,细胞因过于拥挤而隆起,因老化而形成较多碎片,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结论人羊膜是角朊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对角朊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但人羊膜负载角朊细胞生长至15 d,因老化部分细胞有空洞形成.  相似文献   
63.
目的克隆得到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萜类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oHMGS基因的cDNA序列,并进行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深入研究CoHMG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山茱萸转录组筛选出的c102453_g2序列为参考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以山茱萸叶片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CoHMGS基因序列,序列纯化回收后连接到pTOPO-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DH10B,选取阳性克隆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oHMG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功能。结果克隆得到长度为1645 bp的CoHMGS序列,包含1413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70个氨基酸。蛋白整体带负电荷,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内,不含跨膜结构。结论首次克隆得到山茱萸CoHMGS基因,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预测,为深入揭示CoHMGS基因在山茱萸萜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
在诸多的临床化学质控方法中,除L-J质挂图法应用最广外,1988年蒋仲谋等发表的改良MONICA质挂图[1]亦颇具特色而受到欢迎。笔者参考改良MONICA图的特点,设计了双浓度VI(变异指数)值质校图,即设商品定值质控血清之靶值T的VI=0,以VI=0±80和VI=0±150界定警告线及失控线,特质控血清的测定值转换为VI值作图。本图集高、低二种浓度的控制状态为一图,形象直观,利于综合分析,质控物浓度可随时更换而不必换图,由于直接使用质控物的定值并结合CCV(选定变异系数)值”‘界定控制范围,有效地增强了监控准确度的作用,且…  相似文献   
65.
目的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淋通颗粒中夏佛塔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TM C18色谱柱(5μm,4.6×250μg),甲醇-0.10%磷酸溶液(32∶68)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72nm,柱温:35℃。结果夏佛塔苷进样量在0.006μg~1.04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53%,RSD=1.05%(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石淋通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硬膜减张缝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77例符合去骨瓣减压指征患者采用新月形减张缝合修补硬脑膜。结果77例中12例死于原发病,存活65例中59例获随访,效果满意。结论环形减张缝合硬脑膜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补片利用充分、减压充分等优点。  相似文献   
67.
通过论述与比较药学服务和健康管理的理念,分析两者在提出背景、实施过程中的内在联系,探讨如何结合健康管理模式,拓宽药学服务的内容,加强药学服务的实践。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待产妇随机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运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分为轻度焦虑和重度焦虑,2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统计分析2组产妇的疼痛分级、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结果2组同等焦虑程度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产后2h 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内不同焦虑程度的产妇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h 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控硬膜外罗哌卡因1mg/ ml 联合芬太尼3μg/ ml 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更好,是分娩镇痛较为合适的浓度,同时对产妇的焦虑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分娩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9.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而成的免疫细胞群,可通过多种机制杀灭肿瘤细胞。基础及临床试验表明CIK 细胞与化疗联合可逆转肿瘤耐药和增加CIK 细胞杀伤效应,且毒副反应小,使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获益率较单独CIK 细胞治疗或化疗显著提高。本文主要对CIK 细胞的免疫学特点、抗肿瘤作用和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局限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使用256排CT检查在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7年4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肝囊肿患者77例和肝包虫病患者34例接受256排CT增强扫描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囊液抗原抗体(EgCF)、抗头节抗原抗体(EgP)、抗囊液半纯化抗原抗体(EgB)和抗泡球蚴抗体(Em2)。结果 本组肝包虫病患者术前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109/L,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0.1±0.1)×109/L,P<0.05】;肝包虫病患者血清抗EgCF抗体和抗EgB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3%和61.8%,均显著高于肝囊肿患者【分别为31.2%和0.0%,P<0.05】;增强CT扫描,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类圆形、圆形或分叶状囊性灶,囊壁钙化;在入组的111例患者中,CT检查将3例(2.7%)肝包虫病误诊为肝囊肿,1例(1.0%)肝包虫病被误诊为肝转移癌,2例(1.8%)肝囊肿被误诊为肝包虫病。结论 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肝包虫病囊性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对鉴别肝包虫病与肝囊肿有帮助,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