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39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血吸虫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是以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自从化疗药物吡喹酮问世以来 ,血吸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 ,药物对已经形成的虫卵肉芽肿没有作用 ,且疫水接触者可重复感染。重复化疗和长期的监测措施需要昂贵的费用和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此外 ,尚不能排除血吸虫有潜在的抗药性的危险 [1 ] 。因此 ,发展疫苗被认为是防治血吸虫感染急需的措施。血吸虫病的疫苗研究经历了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减毒活疫苗虽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毒性 T细胞 (CTL )和辅助性 T细胞 (Th)及增强体液免疫等多种保护性反应 ,…  相似文献   
382.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和抗酸染色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联合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9例临床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和22例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痰标本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结核杆菌,并检测外周血血清结核抗体,对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后荧光定量PCR阳性率为60.67%、25.84%,涂片抗酸染色法阳性率为23.60%、6.74%,结核抗体阳性率为71.91%和86.51%。痰标本的荧光定量PCR法阳性率均要高于抗酸染色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肺结核诊断方面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同时反映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痰标本中结核杆菌数量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结核菌检出的阳性率,同时对抗结核药物有一定的疗效考核效果。  相似文献   
383.
MtbAg体外激活扩增的人γδT细胞表面L-选择素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结核杆菌抗原(MtbAg)激活扩增的人外周血γδT细胞表面L-选择素(CD62L)的表达。方法: 用MtbAg和rIL-2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促使γδT细胞增殖,用CD3单克隆抗体(CD3mAb)和rIL-2刺激人PBMC促使αβT细胞增殖。取新鲜PBMC和刺激后培养3~21天的γδT细胞和αβT细胞,用多色荧光抗体标记,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γδT细胞表面CD62L的表达,并与αβT细胞作比较。结果: 新鲜未刺激PBMC中γδT细胞CD62L表达率为43.9%,明显低于αβT细胞的76.6%;用MtbAg或CD3Ab激活后培养第6天时CD62L在γδT细胞的表达(90.7%)和在αβT细胞表达(87.2%)均达到高峰;以后CD62L表达逐渐下降,15~21天γδT细胞CD62L的表达在低水平(16.2%~10.6%)维持,αβT细胞表面的CD62L表达(23.6%~17.5%)亦在低水平维持。结论: 新鲜PBMC中γδT细胞CD62L表达明显低于αβT细胞,但在激活后增殖过程中CD62L在γδT细胞的表达,与αβT细胞相似,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后稳定在低水平。  相似文献   
384.
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是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本研究试图分析肉芽肿在虫卵诱导的肝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将曼氏血吸虫感染的供体鼠淋巴细胞或血清被动转移给重感染的免疫抑制受体鼠,测定其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并对肝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385.
目的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相氧化应激主要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丙二醛(MDA)含量在血清中的变化,研究其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检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不同时相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并与假手术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假手术对照组各时相相比较,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3h即出现明显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差异越来越显著,再灌注后24 h达到变化的峰值,随后两者变化的趋势与假手术对照组的差异逐渐减小,再灌注72 h后差异显著减小,但仍恢复不到假手术对照组的水平。且血清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呈负性相关:血清SOD活力先降低后升高,血清MD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结论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心肌细胞的损伤修复情况,一种新的量化指标有望在临床中推广,在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疗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86.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的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从而掌握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方法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液体稀释与K—B法分别对常用抗生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AMP、AMP/SB、PIP、CF、CFZ、CRM、CPD、CAX、CAZ、CTX、CPE和AZT的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PIP/TB和SCF)的耐药率分别是52.6%、34.6%和39.7%、19.8%;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4%、88.8%,96.2%、75%和96%、87.9%,具有多重耐药特点,但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多种不同种类抗生素耐药,且具有多重耐药的特点。尤其是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387.
<正> 为了探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ABC法(Avidin-Biotin-HRP Complex,简称ABC法)在华枝睾吸虫病诊断中的价值,笔者对73例华枝睾吸虫粪卵阳性患者和91例非流行区对照者进行血清特异性 IgG检测,并在平行条件下与金葡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PA-ELISA,简称SPA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88.
目的探讨安徽省宿州市临床分离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检出率、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方法采用2005年CLSI推荐方法对收集菌株进行ESBLs确证试验;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PCR法对产ESBLs菌株使用8对引物进行B内酰胺酶基因的扩增,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后测序。结果宿州市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为64.7%和60.5%。ESBLs产生株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塞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41.9%~86.3%,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的耐药率为48.4%~85.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4.2%~25.8%,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100.0%敏感。PCR及测序结果显示产ESBLs菌株中,β内酰胺酶基因型以TEM和CTX—M13型为主,分别为61株和55株;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首选药物。结论宿州市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的检出率和对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均达到很高水平,应加强对产ESBLs株的临床监测。  相似文献   
389.
王小莉  李亮  方强  崔洁  郭凯  沈继龙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0):1041-1042,1046
目的:探讨快速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的染色方法.方法:分别以0.5%番红、1.0%中性红和0.5%甲基蓝3种染液,对死或活旋毛形线虫成虫进行染色.结果:0.5%番红、1.0%中性红染液能使死亡旋毛形线虫成虫着色;旋毛形线虫活成虫对3种染液均不着色.结论:0.5%番红、1.0%中性红染液染色均可快速鉴别旋毛形线虫成虫死活...  相似文献   
390.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Sj14-3-3)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制备并纯化抗重组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14-3-3(rSj14-3-3)的单抗和多抗,并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纯化的rSj14-3-3建立间接ELISA,分别比较该两种方法以及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于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免疫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利用双抗体夹心ELISA、间接ELISA和联合检测3种方法检测急性患者血清70例,敏感性分别为72.9%、75.7%和91.4%;检测慢性患者血清110例,敏感性分别为46.4%、61.8%和82.7%;检测正常人血清100例,特异性分别为96%、92%和92%;吡喹酮治疗后患者血清161份,其中急性治疗后1年以内转阴率分别为50%、38.9%和33.3%;慢性治疗后1年内分别是76.4%、55.6%和43.1%;慢性治疗后2年以上分别为93.0%、83.0%和78.9%。3种方法检测华支睾吸虫病、钩虫病的交叉反应性分别为0%、15.6%和15.6%,8.7%、19.6%和21.7%。3种方法的敏感性、与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血清交叉反应、慢性治疗1年内及慢性治疗2年以上患者血清的转阴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特异性、与钩虫感染者血清交叉反应及其他化疗后患者血清的转阴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循环抗原Sj14-3-3和抗体联合检测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