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3篇
医药卫生   69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新西兰大白兔蜗神经直接动作电位 (directcochlearnerveactionpotential,DCNAP)的记录方法和特征 ,建立术中听觉监护动物模型。方法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 6只 (12耳 ) ,乙状窦后进路暴露小脑、脑干及双侧桥脑小脑角区 ,插入针状电极于蜗神经 ,记录DCNAP ,并按常规方法记录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结果 用本方法记录的DCNAP具有振幅大、波形稳定、重复性好、记录时间短的特点 ,但个体差异较大。结论 在蜗神经桥脑小脑角区用针状电极可以可靠记录到DCNAP ,是术中听觉监护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白色萎缩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其皮损表现与皮肤血管炎相似,而治疗和预后则完全不同,希望提高风湿科医生对白色萎缩的正确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5例原发性白色萎缩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 5例患者首诊时均诊为血管炎,病变对称,部位多在踝部和小腿根部,2例延及足背,夏季加重.皮损以痛性溃疡、结痂后遗留象牙白色瘢痕,其周围有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多无特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有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血管壁纤维素样变性,可见栓塞.血管周围均未观察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白细胞核碎裂现象,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活血后皮疹减轻或消退.结论 白色萎缩不同于皮肤血管炎,需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临床护理者将心理护理方案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护理的措施与效果。方法:以98例于2012年9月~2013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骨折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作各49例的两组,两组行相同治疗,观察组49例行心理护理以及常规专业护理,对照组49例仅行常规专业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肿胀消失时间、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天数几项数据,观察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中49例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少于5d、关节功能增加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人员为发生骨折损伤的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控制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具有极为显著的临床护理价值。心理护理可推广应用于老年骨折患者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先倍领对血瘀大鼠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SD大鼠 3 0只 ,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实验组 ,在连续 14 d中 ,实验组大鼠肌注先倍领注射液 ( 0 .2 5 ml· kg-1 ) ,在第 13天 ,将实验组和模型组大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 0 .0 7ml· kg-1 )和冰水刺激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 ,观察大鼠肠系膜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结果 :先倍领与模型组相比 ,在微循环各指标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1) ,在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中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5或 P<0 .0 1)。结论 :先倍领对大鼠的血瘀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复合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用于校准和评价常规方法,促进尿素、尿酸和总蛋白测定的标准化。方法收集含不同浓度尿素、尿酸和总蛋白的血清(无溶血、脂血和黄疸)样本,过滤除菌后分装,于-70℃保存。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候选品的均匀性。通过线性回归方差分析进行稳定性研究。采用参考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定值,计算不确定度。对候选品及25份新鲜血清样本在参考方法(或经验证的方法)及3个常规检测系统间的互通性进行评估。结果候选品中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均匀性检验F值分别为1.071 4、1.339 9和1.275 0,均F0.05。在-20℃条件下,候选品中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均至少可稳定37 d;在2~8℃条件下,尿素可稳定27 d,尿酸及总蛋白至少可稳定37 d;在20~25℃条件下,尿素仅能稳定3 d,尿酸可稳定8 d,总蛋白可稳定27 d。定值结果分别为:尿素(5.68±0.17)mmol/L(k=2)、尿酸(288.68±3.96)μmol/L(k=2)、总蛋白(67.03±3.46)g/L(k=2)。尿素、尿酸和总蛋白浓度全部在25份血清样本的回归直线95%可信区间范围内。结论研制的尿素、尿酸和总蛋白复合冰冻人血清国家标准品候选品均匀性、稳定性、互通性良好,定值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多学科团队联合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蹲伏步态的初步经验。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诊治的29例存在蹲伏步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14.3岁(12~16.5岁)。患儿均行三维步态分析,由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及步态研究员共同分析步态检查报告,并商定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前予康复宣教及康复训练3~4周(其中家庭康复1~3周),包括体位摆放、体位转移、轮椅训练、肌力训练等。采取单次多平面手术,包括髋关节重建术、髌韧带推进术、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截骨术等,如患儿存在扁平外翻足则行Mosca术。术后2周开始院内康复训练,时间8周;予居家康复训练+线上指导10个月。术后每3个月门诊复查,12个月以后行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9例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患儿均完成多学科团队治疗方案,医院康复训练及康复指导时间0.5~2周,家庭康复训练2~3周,家庭康复训练指导经互联网完成;均行单次多平面手术,其中髌韧带推进术29例,股骨远端短缩伸展术20例,内收肌切断术10例,股直肌延长术1例,髂腰肌松解术15例,Dega骨盆截骨+股骨近端内翻去旋转截骨术3例,腘绳肌延长术14例,距舟关节复位+距下关节融合术5例,Mosca手术13例。术后复查三维步态分析时间平均为术后13.5个月(12~15个月)。结果显示,患儿术后髋关节在支撑相中末期最大伸展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12.29°,术后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屈曲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26.84°,术后踝关节在支撑相中期背屈角度较术前平均改善了7.05°。康复评定发现,患儿髋外展、伸髋、伸膝及踝跖屈肌群的肌力均明显提升,平衡稳定性较术前增强,但步行过程中躯干横向位移问题未能改善。结论本研究已经验证了多学科团队治疗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的僵直状态,提升各关节运动肌群的肌力,明显改善异常的步态外观。儿童痉挛型脑瘫蹲伏步态骨科和康复科联合治疗模式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CRT主要用于QRS时限≥120 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的顽同性心力衰竭患者,但严格入选的人群中仍有20%~30%无明显疗效,如何提高CRT的临床疗效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我院以心室收缩不同步作为26例CRT筛选标准,随访发现可以提高CRT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量化分析全身垂直律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疗法改善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扁平外翻足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收治的5—7岁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18例(对照组),同期与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门诊收治的72例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按照相同年龄、相同性别、相同GMFCS分级进行1∶1配对(试验组),总计36例,且纳入的36例痉挛型脑瘫患儿皆有扁平外翻足表现。两组患儿均给予综合康复训练,试验组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垂直律动疗法干预,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扁平外翻足改善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采用足底压力评估系统,应用2m足底压力测试系统(Rsscan International,比利时)对两组患儿在自然行走过程中进行测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在全足支撑时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与地面接触面积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增加(P<0.05);中足面积未见明显变化(P>0.05),足跟面积增加(P<0.05);第1趾骨、第1—2跖骨、足跟内侧平均压力峰值降低(P<0.05),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外侧平均压力峰值增加(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组间比较,第1趾骨、第1—2跖骨、第2—5趾骨、第4—5跖骨、足跟内外侧与地面接触面积及平均压力峰值、足跟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全身垂直律动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跖屈外翻肌群痉挛状态,缓解其足外翻及步行时异常跖屈程度。但针对扁平足情况,未见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老年性聋患者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探讨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对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 以90例60岁以上老年性聋者为受试者,按年龄分为三组,60~69岁(44例88耳)、70~79岁(32例64耳)、>79岁(14例28耳),完成纯音听阈测试、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MHINT)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估,分别获得0.5、1、2、4kHz平均听阈、MHINT自适应信噪比及MMSE量表总得分;分析年龄、平均听阈、自适应信噪比及MMSE量表得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平均听阈、MHINT信噪比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不同年龄组间的平均听阈、MHINT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组间的MHINT信噪比差异显著(P<0.01),控制认知得分的情况下其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平均听阈与MHINT信噪比具有显著的直线相关性(r=0.326,P<0.01),随着受试者平均听阈提高,MMSE得分下降,二者有直线相关性(r=-0.187,P<0.05);3MHINT信噪比与MMSE量表得分具有相关性(r=-0.201,P<0.01),认知功能减退组(<27分)的MHINT信噪比平均值较认知功能正常组(27~30分)显著增加(P<0.01);不同听力损失程度组中,认知功能正常组与减退组之间MHINT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下言语测试可用于老年人听觉功能评估,老年性聋者的年龄、听力损失程度、认知功能与噪声下言语识别能力之间相互影响,评估老年人听觉功能时应考虑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