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医药卫生   329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pSVPoMcat微基因修饰的雪旺氏细胞在鼠脊髓内存活及基因表达。方法 将3~4月龄的胎儿雪旺氏细胞(Schwann.cell,SC)以1×10~6密度在培养皿中培养24~48h,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技术将带有人Po-5’-flanking介导的髓鞘碱性蛋白微基因(pSVPoMcat)的质粒DNA导入这些培养的SC。3~5天后,将经转基因的SC(2.5×10~5 cells/ul)移植到半横断损伤的成鼠脊髓中。术后12周,对实验3组动物进行S-100蛋白,MB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DIG标记的hMBPE_2cRNA探针的原位杂交测定。结果 采用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SC的基因转染率可达68%;3月后,pSVPoMcat修饰的SC在宿主体内仍存活并表达外源基因。结论 SC是表达外源性基因的良好载体细胞,而阳离子脂质体是转基因的有效介导物,pSVPoMcat微基因表达产物对SC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它们为脊髓损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2.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常规剖腹VP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下VPS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6例腹腔镜辅助下VPS和234例常规剖腹VP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常规剖腹VPS组234例中6例出现腹腔端梗阻、移位,5例出现术后感染,2例儿童患者出现分流管腹腔端穿破直肠脱出肛门。腹腔镜辅助下VPS组2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采用右肝膈间隙分流术,13例采用盆腔分流术,除1例发生术后感染外,无腹腔端梗阻、移位或穿破腹腔脏器发生者,且无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可靠,具有定位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因不同原因所致创伤性脊髓损伤合并其他多器官损伤的特点,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相关因素,总结此类损伤的处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1996年8月至2002年7月间收治的132例包含脊髓损伤的全身多发伤的临床资料,分析伤者的年龄分布,受伤原因,合并伤情况,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和程度,处理方式,以及临床后果。结果 本组132例伤者中,男性94例,女性38例。年龄14~65岁,以青壮年为主。最主要的致伤原因是车祸,占62%,其次为坠落伤,占24.5%。最常见的合并伤是四肢创伤(约51.5%),其次为头伤(约32%)和胸伤(约30%)。脊髓损伤的主要节段发生在C1-2,C6-T1,T6-T8和T12-L1。合并伤越重,后果越差,本组共死亡34例(约为26%),主要死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导致呼吸衰竭和重型颅脑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恢复,不完全脊髓损伤者中有41例(约54%)经治疗后按ASIA标准可恢复Ⅰ级以上。结论 合并伤对创伤性脊髓损伤的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以脊髓损伤为主的全身多发伤的受伤模式和临床后果有助于早期判断和处理这类复杂的多发创伤,也对制定有关安全防护措施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 2 (COX- 2 )在髓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COX- 2在 5 2例人髓母细胞瘤和 10例正常小脑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 ,使用 Cox比例风险模型及 Kaplan- 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生存时间与 COX- 2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1COX- 2在 5 2例髓母细胞瘤标本中的表达 ,除 l例为阴性外 ,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 ,并发现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 ,同时在一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也发现了 COX- 2的阳性表达。正常小脑组织标本中未发现 COX- 2的表达。2 Kaplan-Meier生存率曲线分析显示 COX- 2高表达 (超过 5 0 %的细胞阳性染色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P<0 .0 0 0 1)。结论COX- 2在大多数髓母细胞瘤中都有表达 ,并且 COX- 2在髓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脑积水患者大脑血流脉动指数与大脑分流功能及CT提示的脑室尺寸间的关系。方法此研究包括13例儿童及67例成人,术前TCD(经颅多普勒)提示2例患者脉动指数正常,78例患者脉动指数升高。术前CT提示71例患者中度脑积水,9例患者重度脑积水。所有患者在行VP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36~48h内复查CT及TCD。结果VP术后69例患者脉动指数明显下降,并且复查的CT提示脑室尺寸明显缩小;11例患者脉动指数轻度下降或未下降,他们复查的CT提示脑室尺寸都没有缩小。有1例患者术后第72小时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CT提示脑室尺寸扩大,TCD复查提示脉动指数上升,急诊行VP再通术后复查CT及TCD,结果均恢复至正常。结论脉动指数下降与脑室尺寸缩小密切相关,TCD可作为床旁检测VP术后分流情况的手段。  相似文献   
56.
重型脑损伤后Terson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重型脑损伤(SBI)后Terson综合征(TS)发生的相关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监测161例脑损伤病人的颅内压(ICP)、眼内压(IOP)、脑灌注压(CPP)、视觉诱发电位(VEP)和视力,分析它们与SBI后TS的关系。结果:SBI后T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S的发生与急性ICP和IOP增高密相关,发生TS病人的ICP和IOP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IOP增高与急性ICP增高呈正相关,ICP曲线上出现A波者大多发生TS。结论:SBI后IOP和ICP明显增高的病人易发生TS;有效控制ICP和IOP,防止ICP曲线上A波出现,有助于减少TS的发生和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7.
Neuroform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管内Neuroform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4例,眼动脉段3例,后交通动脉段7例,脉络膜前动脉起始部1例,大脑中动脉M1段1例,椎动脉颅内段4例.首先将微导管置入瘤腔,然后跨瘤颈释放支架,栓塞弹簧圈.结果: 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其中致密栓塞13例,大部分栓塞7例;术后脑梗塞1例,1个月后恢复;2例弹簧圈尾端疝入载瘤动脉,均未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随访3~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8.
VEGF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缺氧对体外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探讨外源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缺氧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分别经不同时间的缺氧处理、缺氧处理前加入不同浓度(10~100ng/ml)VEGF处理以及同时加入VEGF受体Flk一1阻断剂SU1498处理后,应用光镜、细胞计数、MTT法、TUNEL标记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细胞增殖活性和凋亡、VEGF和Flk-1的表达改变。结果 纯化培养1周的细胞,经鉴定其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98%;8~12h缺氧可明显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表现为细胞胞体变大、胞突变粗、GFAP表达升高,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凋亡指数增加、VEGF和Flk-1表达增加;缺氧处理前20~24h加入50ng/ml VEGF可使细胞活力明显增强,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细胞缺氧损伤明显改善;而700ng/ml SU1498可明显阻断或抑制VEGF对星型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结论 缺氧可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活化,外源性VEGF可能通过VEGF受体Flk-1发挥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缺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9.
Objective To approach the effect of microgene pSVPoMcat modified Schwann cell (SC) on the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of injured spinal cord.Method Spinal cord hemi- transection models were made with the cutting method in healthy SD rats. Microgene pSVPoMcat modified SC(group A),highly purified SC(group B),and glutin sponge (control group C)were randomly implanted into the cut. After 3 month living ,the host rats were scanned by MRI, and observed under EM. Result Spinal signals at the injury region nearly recovered to normal in group A.No recovery was found in group B.Malacosis was found in group C.TEM findings: regeneration of large number of myelinated and nonmyelinated axons and SC proliferation in group A, myelinated axon regeneration and SC necrosis in group B, non myelinated and nonmyelinated axon in group C.Conclusion Implantation of microgene pSVPoMcat modified SC could promote the repair of injured spinal cord.  相似文献   
60.
Recent year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it has been recept that cell apoptosis is the result of gene expression and is regulated by extracellular factors.Crowe et al[1]have demonstrated in their study that cell apoptosis and necrosis coexsisted and both exacerbated CNS injury after CNS was injured. Many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large amount of apoptosis proved that cell apoptosis is the key to secondary injury after SCI.Secondary degeneration and chrocic demyelination are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