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17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探讨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21例经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后凸畸形的矫正、伤椎压缩程度的恢复、脊髓神经功能的康复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随访期内,植骨块和固定器位置良好,骨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术前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为(24.6±8.7)°,术后为(5.4±4.3)°。术前受伤椎体压缩程度为(43.5±16.6)%,术后为(7.4±6.2)%。16例伴不完全性截瘫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按Frankel分级达到D级或E级。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1例,术侧腹股沟周围皮肤麻木3例。结论侧前方减压、植骨、空心多轴向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具有椎管减压彻底、内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重建了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2.
骨科学全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英语教学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骨科学全英语教学对教师、教材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学的全英语教学一定要强调前后延续和连贯性,应当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各个环节以及基础课、临床课及临床实习的整个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英语教学的氛围中。只有这样,骨科学全英语教学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3.
何建中  查振刚  刘宁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94-1895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内固定在手术治疗颈椎粉碎性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颈椎前路钛板治疗23例下颈椎粉碎性骨折的患者。结果:本组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4~51个月,平均为21.6个月.前路髂骨植骨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随访过程中未出现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术后除2例颈椎骨折伴严重的脊髓损伤患者症状无恢复外,其他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为87%。结论: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的作用,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植骨融合率。前路减压彻底,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4.
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基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为从事骨形态发生蛋白各项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资料来源:主要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04-12CNKI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材料”,限定的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检索1990-01/2004-12Medline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词为“Bonemorphogeneticprotein”,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研究有关的文献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性的研究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63篇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相关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22篇与本文综述内容有关,排除41篇。资料综合:①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细胞学机制可分为4个时期:趋化期、分化期、骨质形成期、骨质再建期。②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所构成的释放系统: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载体材料的复合使用,既能保留载体材料原有的骨传导作用又加入了诱导骨生成的因子,还能通过建立一个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缓慢释放系统,使其能在植入部位缓慢释放而持续发挥作用,进一步增强骨诱导能力。③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些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分类:包括胶原材料、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脱钙骨基质、合成聚合物材料、基因载体。④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的实验: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可以促进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亦能刺激脊柱融合、缩短脊柱融合的时间及改善融合植骨块的生物力学特征;对软骨组织的形成、生长和损伤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结论:正确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的关系,可以更有效的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观察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由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修饰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材料上的增殖和生长情况,以及其作为成骨细胞的支架载体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7-02/08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及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实验室完成。①制备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再将其放入rhBMP-2溶液中浸泡30min,真空抽吸后冷冻干燥。②测量改良后壳聚糖-磷酸钙支架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同时,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于复合支架上,用成骨细胞诱导液培养1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及黏附情况。结果:①rhBMP-2/壳聚糖-磷酸钙支架复合体的孔径超过100μm,空隙率为87%,压缩弹性模量为20MPa。②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内见有细胞生长,细胞表面可见分泌颗粒。结论:经复合rhBMP-2后的壳聚糖-磷酸钙支架是合适三维立体多孔复合支架,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以作为成骨细胞的支架载体,用于构建组织工程化骨。  相似文献   
56.
目的:基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为从事骨形态发生蛋白各项研究的人员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主要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04—12CNKI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词为“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材料”,限定的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检索1990—01/2004—12Medline数据库的文献,检索词为“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研究有关的文献查找全文一排除重复性的研究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63篇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相关的文献,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22篇与本文综述内容有关,排除41篇。 资料综合:①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细胞学机制可分为4个时期:趋化期、分化期、骨质形成期、骨质再建期。②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所构成的释放系统:骨形态发生蛋白和载体材料的复合使用,既能保留载体材料原有的骨传导作用又加入了诱导骨生成的因子,还能通过建立一个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缓慢释放系统,使其能在植入部位缓慢释放而持续发挥作用,进一步增强骨诱导能力。③目前值得研究的一些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分类:包括胶原材料、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脱钙骨基质、合成聚合物材料、基因载体。④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的实验:骨形态发生蛋白-载体可以促进骨缺损或骨不连的愈合;骨形态发生蛋白亦能刺激脊柱融合、缩短脊柱融合的时间及改善融合植骨块的生物力学特征:对软骨组织的形成、生长和损伤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结论:正确了解骨形态发生蛋白与载体材料的关系,可以更有效的发挥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科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中Ⅱ型胶原α1链(Col2a1)和人同源盒基因Nkx3.2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6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软骨组织样本,采用RT—PCR法检测Col2a1和Nkx3.2的mRNA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样本中两指标的蛋白水平;分析不同病理参数的Col2a1和Nkx3.2的mRNA和蛋白水平。并选取同期的3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对照。结果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Col2a1和Nkx3.2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P〈0.05);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两指标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年龄、类型、病程、ISOA、K—L放射线分级及严重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0.01),在性别和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中Col2a1和Nkx3.2的表达水平上调,且在多数病理参数分布上有差异,提示两者在骨性关节炎软骨组织退变中起作用,可用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制订。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阿仑膦酸钠对人骨髓问充质干细胞体外骨向诱导增殖和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四代细胞,分为实验组(不同浓度的阿仑膦酸钠,A—F组)、空白对照组(L—DMEM,G组)和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H组)各自诱导成骨分化。观察细胞形态,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hBMSCs骨钙素的分泌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Runx2和OsxmRNA的表达情况,并检测经成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后细胞内脂蛋白脂酶(LPL)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hBMSCs诱导分化至第7天时,A—F组大部分细胞仍呈长梭形,c组部分细胞开始出现形态学改变;各组细胞培养基中骨钙素均随诱导分化时间推移而增多;各组细胞表达Osx和Runx2mRNA也随诱导分化时间推移而增多;hBMSCs经诱导分化21d时,A—F组细胞Osx和Runx2mRNA表达量进一步增加,E组和F组超过半数细胞阳性表达,高于其他阿伦磷酸钠工作液诱导组;在阴性对照组,始终未见有细胞形态学改变、骨钙素表达和Osx和Runx2mRNA表达。结论:ALN能促进hBMSCs增殖和骨向分化,1×10^-6mol/L为其诱导分化的合适浓度。  相似文献   
59.
摘要 背景:骨组织工程细胞移植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支架材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三大要素中最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环节,随着组织工程材料工艺的革新,有望为更好地修复骨缺损带来新的希望。 目的:评价聚碳酸亚丙酯/壳聚糖纳米纤维(propylene carbonate/chitosan nanofibers,PPC/CSNF)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能力。 方法:二次相分离法制作PPC/CSNF复合三维多孔支架,将第3代的BMSCs 种植到复合材料上。36只新西兰大白兔右侧股骨髁制作直径6 mm深10 mm骨缺损,于缺损处实验组植入复合BMSCs的PPC/CSNF多孔支架,对照组植入单纯PPC/CSNF多孔支架,标准组于兔髂后上棘取自体松质骨移植于缺损部位,空白组不做处理。术后第4,8,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放射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法评价其修复缺损情况。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放射学评价与标准组无显著差异,两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大体标本与标准组基本一致;实验组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优于对照组(P < 0.05);空白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果显示PPC/CSNF多孔支架具有较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复合兔BMSCs能加速新骨形成,可用于修复兔股骨髁部骨缺损。 关键词:聚碳酸亚丙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壳聚糖;纳米纤维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0  相似文献   
60.
摘要 背景:以往支架材料修复骨软骨的实验大都存在骨软骨耦合界面修复不良的情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抽签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制作单侧膝关节骨软骨复合缺损后,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与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复合支架,对照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同种异体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空白组未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体观察见复合缺损区完全修复,局部无凹陷,新生组织和周围组织融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见软骨缺损区由新生的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细胞柱状排列,极性好,软骨陷窝明显,骨缺损区由骨样组织修复,新生软骨和软骨下骨以及宿主骨界面耦合良好,甲苯胺蓝染色阳性率和组织学评分优于对照组、空白组(P < 0.05)。说明诱导分化的自体软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复合动物源性骨软骨支架所构建的细胞-支架复合体能成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的复合缺损,是一种理想的骨软骨复合缺损修复方法。 关键词:动物源性;支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修复;缺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5 (12): 2265-22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