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3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71.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高,老年人脑血管病患者日渐增多,致残率高达80%,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除引起多种躯体功能障碍外,还可导致心理活动失调、情感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2.
随着我国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及私家车的增多,因交通事故致胸腰椎骨折并脊髓神经损伤逐渐增多。我院从2000年1月~2005年1月应用AF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74例,经追踪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影响肝细胞癌(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基因,对比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肿瘤组织中关键基因水平,探索关键基因作为新型标志物判断HCC患者生存预后的价值。方法 检索GEO和TCGA数据库中HCC数据,通过STRING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和GEPIA生存验证,在Cytoscape筛选关键基因模块,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 在PBMC中分析得到DEGs 225个,其中上调基因105个,下调基因120个;通过关键模块筛选和验证,得到6个关键基因,即GPSM2、PPIL1、POLR2H、CRNKL1、U2SURP和TRA2B,这些基因在肿瘤组织中的高水平与总体生存率显著相关;应用TCGA数据库临床数据行预后分析,结果表明GPSM2高水平与III期HCC总体生存期缩短独立相关(HR=1.556,95%CI:1.153~2.100);最后,通过比对PBMC与肿瘤组织中这6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现其中GPSM2、TRA2B和U2SURP在两者中的表达水平趋势相同。结论 GPSM2在HCC肿瘤组织和PBMC中的高水平与III期HCC患者预后独立相关,可能是HCC筛查和判断预后的新型标志物,甚至可成为治疗HCC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74.
杨大松  李资磊  杨永平  李晓莉 《中草药》2015,46(9):1265-1268
目的对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藏大戟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藏大戟素E(1)、脯氨酸(2)、corchoionoside C(3)、icariside B,(4)、1-O-(9Z,12Z,15Z-十八烷三烯酰基)-2-O-十六烷酰基-3-O-α-(6-磺基吡喃奎诺糖基)甘油酯(5)、(2S)-2,3-O-双十八烷-9Z,12Z,15Z-三烯酰基甘油酯-6'-0-(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西松烷型二萜,命名为青藏大戟素E;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5.
土党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土党参(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的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土党参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钱豹苷(1)、lobetyol(2)、4E,8E,12E-三烯-10-炔-1,6,7-十四烷三醇(3)、9-(2-四氢吡喃)-8E-烯-4,6-二炔-3-壬醇(4)、9-(2-四氢吡喃)-2E,8E-二烯-4,6-二炔-1-壬醇(5)、lobetyolinin(6)、(Z)-3-己烯-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3,4-二羟基苯甲酸(8)、党参苷II(9)、zanthocapensol(10)、蛇葡萄素(11)、贝壳杉双芹素(12)、β-脱皮甾酮(13)、α-托可醌(14)。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聚乙炔苷,命名为金钱豹苷;化合物2~14为首次从金钱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表现出一定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4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0×109/L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予皮下注射PegIFNα-2b 80 μg/周(体重<60 kg,剂量为50 μg/周)和口服利巴韦林(300 mg,3次/d),应用PegIFNα-2b前后1天各皮下注射G-CSF 200 μg,治疗24周并随访24周.结果 7例因依从性差、1例因严重皮疹而终止治疗.余16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其中仅1例出现轻度胸骨疼痛,无1例出现肝功能失代偿或严重感染.在应用G-CSF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即升至干扰素适应范围内;治疗期间每周第7天平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1.49±0.32)×109/L;治疗结束后第12、24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抗病毒治疗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谷丙转氨酶(ALT)恢复正常.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1.2%、75.0%、62.5%.结论 G-CSF联合PegIFNα-2b、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相似文献   
77.
对肝细胞癌(HCC)的防治已成为人类一大挑战。近年来,在HCC的临床和基础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均有较大进展,出现了一批可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为HCC的防治带来新的关注热点。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规范治疗和费效比低等严重问题。本文论及HCC防治的热点,旨在指导医生遵守循证医学证据,采用个体化、优化治疗策略,使HCC患者临床治疗最大获益。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异常和糖耐量低减与体质指数、腰臀比、血脂、血尿酸、血压的关系,明确血糖异常高危人群。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09年12月的健康体检者800名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测量。结果 IFG和IGT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脂、高血压、腹型肥胖人群的IFG和IGT检出率和糖尿病检出率均高于对应的正常组。结论纠正腹型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对于预防糖耐量受损的发生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通过回顾分析19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资料,观察其病变的形态、分布和伴随征象等。由2名医生独立观察完成。结果胸部CT表现:双侧磨玻璃影7例,单侧实变影1例,双侧磨玻璃影并实变影11例。双侧分布18例,单侧分布1例。胸膜下分布为11例,中央性分布为主2例,弥漫性分布为主4例,随机分布为2例。合并胸腔积液7例,其中双侧4例,单侧3例。合并细网状影6例。结论甲型H1N1流感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胸部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点,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finogen,Fib)水平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7例未经治疗的HBV相关性HCC患者,按巴塞罗那分期标准分为:早期23例、中期20例、进展期23例和终末期21例。检测HCC患者Fib血浆含量和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水平。结果Fib血浆含量分别为早期(3.12±0.80)g/L、中期(4.65±1.38)g/L、进展期(5.90±2.85)g/L和终末期(3.60±1.87)g/L。66例患者AFP〉,20μg/L,占75.86%。AFP阴性HCC患者Fib值在进展期患者中明显升高。结论Fib水平与HCC的形成、发展、恶化、转移呈正相关,对HCC没有早期诊断价值,晚期HCC患者出现Fib水平明显低下时,提示预后差。肝功能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AFP低水平异常时,应关注成像技术检查而排除HC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