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1.
目的将携带Ephrin B2基因慢病毒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检测其过表达水平及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探讨Eph B4/Ephrin B2是否具有促进大鼠BMSCs体外迁移活性的作用。方法单纯贴壁法分离大鼠BMSCs,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携带Ephrin B2慢病毒以感染复数3和10感染BMSCs分为低浓度转染组(MOI=3)和高浓度转染组(MOI=10),对照组采用未转染组、阴性转染组,利用q PCR检测Ephrin B2基因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Ephrin B2蛋白水平。观察Ephrin B2基因转染后BMSCs形态学变化。15 d后通过免疫荧光检测MAP2表达了解细胞分化。进一步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来了解Eph B4/Ephrin B2在调节干细胞迁移的作用。结果培养BMSCs为多角形或棱形呈漩涡状排列生长。Ephrin B2-BMSCs经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有外源性Ephrin B2表达。Ephrin B2基因转染后BMSCs 24 h,BMSCs胞体开始收缩细胞有突起伸出,72 h后可见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改变。15 d后,BMSCs分化成为MAP2神经元,与阴性转染组相比,低浓度转染组和高浓度转染组MAP2表达率上升(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低浓度转染组与高浓度转染组较未转染组及阴性转染组穿膜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Ephrin B2能高效感染BMSCs,并随着时间延长分化成神经样细胞,同时Eph B4/Ephrin B2在调节BMSCs迁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
24.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脑瘫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 方法 从大鼠中分离、培养BMSCs,以慢病毒为载体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溶剂对照组(简称PBS组)、空载慢病毒组(简称EGFP/BMSCs组)及EPhrinB2重组慢病毒组(简称EPhrinB2/BMSCs组)。选用改良缺氧缺血脑病(HIE)造模方法将PBS组、EGFP/BMSCs组及EPhrinB2/BMSCs组大鼠制成脑瘫模型,于术后7 d时分别将PBS溶液、BMSCs或慢病毒介导EPhrinB2基因转染BMSCs注射到PBS组、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大鼠侧脑室内。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细胞移植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海马区Nestin及CD31表达水平。于脑损伤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变化。 结果 脑损伤28 d后,发现EPhrinB2/BMSCs组海马组织EPhrinB2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BS 组及EGFP/BMSCs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PhrinB2/BMSCs组海马CAl区病理改变明显轻于PBS 组及EGFP/BMSCs组;EPhrinB2/BMSCs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另外免疫荧光检查显示EPhrinB2/BMSCs组海马Nestin及CD31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远期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EPhrinB2/BMSCs组Morris水迷宫实验平均潜伏期明显优于PBS 组及EGFP/BMSCs组(P<0.05)。 结论 慢病毒介导EPhrinB2转染BMSCs移植到脑瘫大鼠侧脑室海马区能高效表达EPhrinB2基因,有助于神经元细胞分化及血管新生,抑制细胞凋亡,加速受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躯体感觉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脑性瘫痪儿童分为经颅超声组(33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经颅超声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经颅超声治疗,超声强度为1.2W/cm2,每次治疗20min,每周治疗5次。2组患儿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2组患儿N20及P37波潜伏期和波幅,同时采用Von-Frey法测定2组患儿躲避反射阈值。 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N20及P37波潜伏期和波幅、躲避反射阈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3周后,发现常规治疗组N20及P37波潜伏期[分别为(18.24±2.80)ms和(35.21±3.89)ms]无显著变化(P>0.05),波幅[分别为(1.26±0.24)μV和(0.97±0.27)μV]有明显提高(P<0.05)。经颅超声组治疗后N20及P37波潜伏期[分别为(16.87±2.66)ms和(34.36±2.70)ms]均明显缩短(P<0.05),波幅[分别为(1.59±0.25)μV和(1.23±0.37)μV]明显提高(P<0.05),并且N20潜伏期及N20、P37波幅与常规治疗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超声组治疗后Von-Frey躲避反射阈值[(1.28±0.82)g]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与常规治疗组躲避反射阈值[(1.24±0.65)g]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颅超声治疗能显著缩短脑瘫患儿SEPs潜伏期,提高波幅,提示该疗法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躯体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通过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痉挛型脑瘫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每日行40分钟动作观察训练,训练方式为进行微软Xbox Kinect平台的体感游戏,先行观察,后跟随游戏模仿练习。2组儿童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儿童平衡功能评定量表(PBS)、残疾儿童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PBS和PED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和PEDI评分分别为(29.19±8.19)分和(59.81±7.1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体感游戏实现的动作观察训练能显著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本院痉挛型双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第Ⅰ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及徒手爬行训练,第Ⅱ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爬行架治疗,第Ⅲ组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治疗。每天1次,每周5 d,共12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量)评定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情况,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肌张力评定,采用Gesell发育量表中适应性发育商(DQ)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治疗后,三组GMFM-88中总百分比及反映爬和跪的能区(C能区)百分比均显著改善(t17.438,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优于第Ⅰ组(P0.05),第Ⅲ组优于第Ⅱ组(P0.05);三组MAS评分均改善(t2.144, P0.05),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F=0.199, P0.05);第Ⅱ组和第Ⅲ组GDS适应性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3.040, P0.001),第Ⅱ组和第Ⅲ组高于第Ⅰ组,第Ⅲ组高于第Ⅱ组(P0.05)。结论儿童爬行促通训练机器人能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及认知功能,效果优于徒手爬行训练及爬行架训练。  相似文献   
28.
29.
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又称脆骨症(Osteopsathyrosis)、Hoere氏三联征(骨骼病变、蓝巩膜、耳硬化),是遗传性中胚层发育障碍而影响结缔组织合成的疾病,发病率为1/10 000~15 000[1],我国1987年至1992年的发生率为0.30/10 000[2].为探讨小儿的康复治疗,回顾性分析8例OI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